《素质教育全书》PDF下载

  • 购买积分:3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舒达,蒋长好主编;《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素质教育全书》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01273273
  • 页数:1681 页
图书介绍:素质教育全书,ISBN:9787801273277,作者:舒达,蒋长好主编;《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素质教育全书》编委会编

目 录 3

第一篇概论篇 3

第一章什么是素质 3

第一节素质的范畴 3

一、广义与狭义的“素质” 3

二、教育学与哲学中的“素质” 4

三、经典性与发展性的“素质” 6

附:关于素质概念的讨论 8

第二节素质的特征 9

一、素质的特征 9

二、素质与知识的区别 11

三、素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12

第三节 素质的结构 14

一、人的素质结构的特征 14

二、以人为本的三层次素质结构的模式 16

三、教育学角度的五要素素质结构模式 20

附:论“素质元” 24

附:21世纪人才素质面面观——社会各界走访调查综述 27

附:21世纪对人的素质的呼唤和中国教育的选择 33

附:跨世纪人才的素质及其培养 36

附:建国后人才素质观历史变迁的启示 40

附: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应做哪些准备 46

第二章 什么是素质教育 50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定义 50

第二节素质教育的含义 52

第三节素质教育概念的科学性 54

第四节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结构 55

第五节素质教育的特性 59

一、发展性和主体性 59

二、内在性 60

三、全体性和集体性 60

四、整体性 61

五、基本性和奠基性 61

六、因材性 62

七、实效性 62

八、综合性 62

九、时代性 62

十、长期性 63

第三章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64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理论前提——教育人本论 64

第二节 人口素质与素质教育 66

第三节素质发展的内外因理论与素质教育 67

第四节发展理论与素质教育 68

第五节 儿童身心潜能素质与素质教育 69

第六节基础教育的性质与素质教育 70

一、生理遗传因素 70

二、社会环境因素 71

三、学校教育因素 71

四、主观能动因素 71

第七节素养与素质教育 72

第八节英才教育与素质教育 73

第四章 素质教育与全国发展教育 74

一、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落实 75

二、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途径 75

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对当前关于素质教育问题讨论的思考 76

第五章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79

第一节应试教育 79

一、应试教育的产生 79

二、应试教育的弊端 83

第二节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86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 86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 88

第三节应试教育转轨的阻力 90

附:应试教育为何难以改观 93

附:试论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换 94

第六章 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 98

第一节素质教育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 98

第二节素质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99

第三节发展群体素质与发展个体素质 100

附:部分报刊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 102

附:素质教育与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改革 105

附:素质教育研究综述 107

二、“三分法”、“二分法”和“四分法”的品德结构 113

第一节品德概述 113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 113

第一章 品德概述 113

第二篇品德篇 113

三、道德行为与品德结构 114

四、价值结构与品德结构 116

五、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 116

六、品德心理是结构的特点 118

第二节品德测评 119

一、操行等级评语型 119

二、行为规范量化型 119

三、品德结构综合型 119

三、故事 124

二、榜样 124

一、谈话 124

第一节道德概念掌握的途径 124

第二章 品德培养方法 124

四、格言 125

五、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 125

第二节道德情感 125

一、三种发展水平 125

二、四个主要特征 126

三、道德情感的培养 127

第三节道德意志的锻炼 127

一、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 128

二、道德意志的品质 128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和培养 129

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130

第四节道德行为的训练 130

一、道德行为方式和技能的掌握 130

第五节强化道德习惯的训练方法 131

一、明理激情法 131

二、榜样激励法 131

三、师德垂范法 131

四、自我教育法 131

五、环境熏陶法 131

一、加强道德理想教育 132

二、发挥道德榜样作用 132

三、搞好道德评价活动 132

第六节道德境界的引导 132

六、学科渗透法 132

四、激发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133

五、培养道德自我完善能力 133

第三章行为规范教育 134

第一节行为规范 134

一、行为概述 134

二、自我效能感与行为调控 134

三、行为规范与学生个体行为的调控 138

第二节行为规范教育 140

一、行为规范教育的作用与特点 140

二、行为规范教育要解决的矛盾 141

三、行为规范的习惯教育 144

附: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模式 146

附:小学生日常文明行为的需要转化六法 148

第三节社会交往与社会性行为的形成 149

一、社会角色扮演与社会行为 149

二、交往过程的结构要素 150

三、交往过程的结构模式 152

附:北京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 155

附:《北京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内容说明 156

附:关于颁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的通知 159

附:交往水平的自我测试 160

第四章 不良品德探析 163

第一节不良品德的形成 163

一、形成原因 163

二、表现形式 165

第二节矫治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 166

第三节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 168

一、改变认知,转化态度 168

二、创设情境,感化引导 168

三、锻炼意志,培养习惯 169

四、针对个性,因材施“矫” 169

五、总结经验,掌握技巧 169

第五章 问题行为及对策 171

第一节问题行为的探讨 171

一、判定问题行为的理论依据 171

二、差生与问题行为的类型 172

三、问题儿童的分类 174

四、问题行为矫正法 175

一、学生思想行为的“游离”及其对策 176

第二节问题行为的类型及矫治 176

二、学生的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178

三、中学生侵财行为及其矫治 182

四、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其抑制方法 184

五、学生退缩型行为的预防与矫正 188

六、学生不良交往的抑制 191

七、中学生的出走及其控制方法 194

八、对学生性错误的教育和处理 198

九、学生不良行为的“传染”及心理控制 201

附:学生行为评价的六条原则 203

一、自我教育能力的涵义 205

第六章 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205

第一节 自我教育能力 205

二、自我教育能力结构模式设想 206

第二节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206

一、激发动机 206

二、学习知识 206

三、教给方法 207

四、集体力量 207

五、仿效榜样 209

附:他教与自教 211

附:建立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的探索 213

第一节智力的范畴 219

第一章 什么是智力 219

第三篇智力篇 219

第二节智力的结构 220

一、智力的构成 220

二、三维度的智力培养 220

第三节智力的测量与评价 224

一、智力的测量 224

二、学生智力活动过程的评价 226

第二章 智力的生理素质及开发 228

第一节脑的潜能与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 228

第二节脑功能定位说 229

一、脑功能定位说的主要观点 229

二、脑功能定位说的意义 230

第三节大脑智力的生理开发方法 231

一、静坐法 231

二、左侧肢体动作训练与开发右脑 232

三、“右脑教育”与中国人和中国教育 233

四、目前的教育教学与开发大脑左半球 235

第四节适应脑功能的教学 236

一、保护大脑自动加工处理信息的功能的教学 236

二、调节大脑各功能区负荷的教学 237

三、供应大脑进攻选择的素材的教学 238

第三章 知识学习中的智力开发 240

第一节智力与知识 240

一、智力与知识的辩证关系 240

二、智力与知识的类化机制 241

三、知识结构与认识机构 242

第二节智力发展与知识学习 243

一、智能与学习能力 243

二、学习态度 244

三、学习过程 247

第三节学习动机 248

一、当代青少年的学习动机 248

二、学习情绪 249

三、学习习惯 251

附:魏书生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五步程式和方法 253

附:学生学习动力的十大因素及其培养 256

附:激发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259

附:激励学生学习的二十四条教学策略 261

附:运用学习测定激励动机的策略 264

附:天才学生的自主学习者模式 266

附:信号——智力模型学习法 270

附:“追求成功”的学习行为模式 273

附: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知识“四化”学习法 276

附:创造性学习八法 279

附:测验你的学习方法是否适合自己 281

附:关于学习的意志(摘编) 283

附:培养学生成为有独立精神的学习者 287

附:良好的学习习惯:34件必做的事 290

附:杭州市中学生学习常规 293

附:西北师大附中学生学习细则 295

附:西北师大附中学生课堂常规 298

附:西北师大附中学生学风达标教育考核细则 299

附:提高学习效率的六条策略 304

第四节学习中的焦虑疲劳不良反应及对策 307

一、中学生学习焦虑异常的典型表现 307

二、学习与疲劳关系的方程式 309

三、学习疲劳及其对策 310

附:“彼得·潘”病症及其对策 312

第四章 智力在能力中的体现 315

第一节智力与能力 315

一、智力与能力的结构图示 315

二、智力与能力的关系分析 316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 317

第二节智力素质在能力中的体现——智力技能 318

一、智力技能及其特点 318

二、智力技能分阶段形成模式 319

三、智力技能的培养方式和方法 322

四、智力技能训练的指导途径 323

第五章 智力素质培养的教学策略 326

第一节教学与人的智力发展 326

一、教学对人的智力具有开发功能 326

二、现已开发的智力对教学具有促进功能 327

三、教学与人的智力发展之间具有互渗功能 327

一、提高认识,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促进智力的发展 328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和想象力 328

第二节智力的教学培养 328

三、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和培养非智力的各个因素 329

四、创设智力发展的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 329

五、重视和抓紧早期教育 329

第三节智力的教学培养策略 330

一、教学中的“智力背景”运用 330

二、课堂教学中智力活动引导方法 330

三、开启学生智能的教学法 332

四、四环节智能定型单元教学法 332

五、“智力偏态”及其教学矫治 333

第一节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336

第六章 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与利用 336

第二节IN结合论中智力与非智力的关系 337

一、智力对学习起直接作用,非智力因素起间接作用 337

二、智力是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非智力因素是心理条件 337

三、智力是学习活动的执行——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动力——调节系统 338

四、智力活动本身没有积极性,非智力因素才有积极性 339

五、智力活动指导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导智力活动 339

第三节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的作用 340

一、始动作用 340

二、指向作用 340

第四节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培养方法 341

五、补偿作用 341

一、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设想 341

四、强化作用 341

三、维持和调节作用 341

二、课堂非智力因素引导方法 342

三、教学中的情感运用 344

四、教学中的成功体验 346

五、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 347

第四篇身心篇 351

第一章 身体是素质的基础 351

第一节学习与疲劳 351

第二节营养对儿童少年发育、健康的影响 355

一、营养对儿童少年发育的影响 355

二、营养对儿童少年智力发育的影响 356

三、营养对儿童少年健康的影响 357

四、提高我国儿童少年营养状况的措施 358

五、人体缺锌 359

附:关于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研究的概述 361

附:当前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375

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检测细则 391

第二章 什么是心理素质 405

第一节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 405

第二节现代教育观与心理素质 406

第三节心理素质的结构——功能模型 407

第三章 心理素质教育 409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统一 409

第二节心理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410

第三节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 412

三、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413

二、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科学测试和综合分析 413

第四节心理品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413

一、建立和健全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 413

第五节心理品质培养的实用方法 415

第四章 学生的心理问题 417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417

一、中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形式 417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418

三、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419

第二节优等生的心理问题 420

一、优等生的消极障碍心理 420

二、优等生的心理障碍的行为表现 421

三、优等生心理障碍的特征 422

一、“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 424

第三节中、差生的心理问题 424

二、后进学生的几种心理障碍 425

第五章 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 427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负荷及其调节 427

第二节自卑心理的矫正 429

一、自我否定意识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429

二、中小学生形成自我否定意识的主要原因 429

三、矫治学生的自卑心理、要注意的问题 430

第三节 自卑心理转化的“剪刀式”技能迁移法 430

第四节抑郁心理的矫治 432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433

第六节初中女生的孤独感矫正 433

第五节孤僻个性的矫正 433

二、强化自我教育 434

三、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434

四、重视发展学生间的友谊 434

第七节自尊心太强的矫治 435

第八节“自我牵连倾向”的矫治 435

第九节异性社交恐惧症的矫治 436

第十节中学生心理挫折的消除 436

一、心理挫折的表现方式 436

二、消除学生心理挫折的方法 438

一、心理挫折的原因 439

第十一节 中学生承受随挫折能力的培养 439

二、经受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 440

第十二节克服受挫折心理的方法 441

第十三节克服中学生逆反心理 442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 442

二、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443

三、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和抑制方法 443

第十四节中学生不愿“揭短”的心理矫治 444

一、学生不愿“揭短”的原因 444

二、利用舆论的力量 445

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友谊观 445

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445

一、群体压力,是环境因素 446

二、矫治方法 446

第十五节中学生的从众心理及其矫治 446

第十六节中学生自我意识取向失误的矫正 448

一、中学生自我意识取向上三种需要矫正的情况 448

二、自我意识取向的形成氛围 449

第六章 学习心理障碍及其对策 450

第一节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消除 450

一、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450

二、导致考试失误的心理因素 452

三、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排除 453

第二节焦虑及对策 454

一、中学生学习焦虑异常的典型表现 454

二、学生焦虑的形成机制 456

三、焦虑在学习中的作用 457

四、考试焦虑的辅导 459

第七章 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评 461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 461

一、心理健康的鉴别标准,不同的研究者注重点不同 461

二、鉴别学生心理健康的概括化标准 461

第二节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测评 463

第三节抑郁症自我测评法 464

第四节 中学生气质的自我测评 465

附:天津市实验中学中学生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469

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考察 474

一、美的实质性认识 483

第一节美的内涵 483

第一章 审美素质教育概论 483

第五篇审美篇 483

二、美的起源 484

第二节美的教育 486

一、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486

二、审美素质教育的性质 487

三、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 488

第二章 美的具体形态 490

第一节 自然美 490

一、自然美的含义 490

二、自然美的特征 492

三、自然美的意义 494

二、社会美的特征与内容 497

第二节社会美 497

一、社会美的含义 497

第三节艺术美 502

一、艺术美的含义 502

二、艺术美的特征 503

三、艺术美的意义 505

第四节科学美 506

一、科学美的含义 507

二、科学美的内容 507

三、科学美的特征 509

四、科学美的意义及培养 510

第二节美感的特征 513

第三章 审美的心理基础——美感 513

第一节美感 513

第三节美感的实现过程 518

第四章 审美能力的培养 531

第一节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531

第二节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533

第三节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535

第四节审美统摄力的培养 537

第五节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539

第五章 审美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542

第一节审美标准的确立 542

第二节实施审美素质教育遵循的原则 548

第三节实施审美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 551

第六篇劳动篇 559

第一章素质教育与劳动教育 559

第一节劳动观 559

一、劳动观的阶级性 559

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561

三、坚持正确的劳动态度 563

第二节劳动素质教育 566

一、劳动素质教育的含义 566

二、劳动素质教育的性质及内容 566

三、劳动素质教育的意义 567

附:试论劳动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569

一、社会主义事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573

第二章 劳动教育与学生的成长 573

第一节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要求 573

二、劳动教育是中小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575

第二节劳动素质教育与个性全面发展的关系 577

一、劳动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577

二、劳动教育学分类 579

三、掌握必需知识、技能的两条途径 580

第三节劳动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品德的作用 582

一、热爱劳动是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 582

二、艰苦奋斗是革命者的光荣传统 582

三、继承和发扬热爱劳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583

一、坚持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为指导 585

第三章 劳动素质教育中的指导思想 585

第一节教劳结合的基本原则 585

二、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现状及其发展的要求 586

三、因地制宜,建立起多层次,多规格的教劳结合新体系 587

四、联系中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 587

第二节教劳结合的现实要求、内容及方式 588

一、“教劳结合”的提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589

二、劳动教育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 590

第三节教劳结合的定量研究 591

一、教劳结合中“量”的研究 591

二、对教劳“结合量”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592

一、体制改革 593

第四节教劳结合的实践构想 593

二、办学模式 594

三、课程设置 594

四、方法途径 594

五、制度法规 594

附:我校实行教劳结合三十七年的回顾与体会 595

第四章 劳动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599

第一节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 599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含义 599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601

第二节劳动技术教育是教劳结合的实施渠道 602

一、建立目标体系 603

二、构建操作体系 604

三、设计评价体系 605

第三节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出路 606

一、提高认识 607

二、理顺管理体制 607

三、加强师资队伍 607

四、坚持“一纲多本” 608

五、加强基地建设 608

六、狠抓考核评价估 608

第四节农村初中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 609

一、坚持劳动技术教育在农村初中教育中的作用 609

二、农村初中劳技课教学的几种形式 612

附:德国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 614

附:实践活动与素质教育 617

第五章 劳动素质教育的探索研究 622

第一节广东城市普通中学职业指导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622

一、实验目的 622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 622

三、实验成果与体会 624

第二节坚持劳动技术教育是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626

一、顺应当今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626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28

三、使学校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628

一、必须把发展校办产业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 629

第三节发展校办产业的方针不能动摇 629

二、必须坚持对校办产业实行优惠政策 630

第四节按照美育的规律塑造一代新型劳动者 631

一、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理性沉淀、融合于情感与感情形象中 632

二、美育是诱发的,不是强制的 632

三、美育是动态的,创造性的活动 632

第七篇实施篇 637

第一章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637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的确立 637

一、确立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目标体系 637

二、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意义与作用 638

第二节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建立 641

一、社会需要 644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644

第二章 素质教育目标的构建 644

第一节构建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 644

三、教育规律 645

四、教育目的论 645

五、目标分类理论 646

六、脑科学成果 646

七、对象实际 647

八、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 647

第二节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的原则 648

一、方向性原则 648

二、目的性原则 649

五、基础性原则 650

三、全面性原则 650

四、整体性原则 650

六、发展性原则 651

七、超前性原则 651

八、科学性原则 651

九、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652

十、可行性原则 652

第三节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容 652

一、思想政治素质目标及教育 653

二、道德素质目标及教育 653

六、身体素质目标及教育 654

五、生理素质目标及教育 654

三、科学素质目标及教育 654

四、文化素质目标及教育 654

七、心理素质目标及教育 655

八、审美素质目标及教育 656

九、劳动素质目标与教育 656

十、知识素质目标及教育 656

十一、技能素质目标及教育 656

十二、能力素质目标及教育 657

十三、交往素质目标及教育 657

十四、外在素质目标及教育 657

第四节三元目标体系的构建 658

第五节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表达方式 659

二、心理素质 661

四、文化素质 661

三、品德素质 661

第三章 素质结构分析 661

一、身体素质 661

第一节素质指标框架结构 661

第二节国民素质教育目标的理论模型 663

第三节普通中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667

附:《北京汇文中学学生素质培养纲要》 669

第四节小学生素质发展目标体系的结构 670

一、思想品德素质 670

二、科学文化素质 670

四、劳动素质 671

五、个性心理素质 671

三、身体素质 671

第四章 素质教育的实施 672

第一节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 672

一、心向一致原则 672

二、目标导向原则 672

三、和谐发展原则 672

四、情境陶冶原则 672

三、依据素质特点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 675

四、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 675

五、为实施素质教育开拓新的教育途径 675

二、构造“三个着力点”的思路 675

一、以整体改革为思想 675

第二节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 675

第三节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676

第四节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677

一、选准突破口 678

二、根据不同对象推进 678

三、建立评价标准 678

四、树立典型 678

第五章素质教育与观念更新 679

第一节观念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679

一、社会观念的更新 679

二、选材制度的改革 679

三、大教育体系的完善 680

三、转变观念才能避免形式主义 681

二、社会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681

一、教育者拥有主动权 681

第二节更新传统观念 681

第六章 素质教育与课程 688

第一节素质教育与课程教材改革 688

一、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历史要求 688

二、课程、教材改革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690

第二节积极慎重地创建课程教材新体系 690

第三节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改革 692

第四节学校课程的形态和结构 696

第五节我国学校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 706

一、德智体美与劳动技术相结合——相得益彰的课程内容 708

二、显在课程与潜在课程相结合——相辅相成的课程范围 712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取长补短的课程形态 714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动态平衡的课程类型 719

第六节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教育学模型 725

一、素质教育课程设计教育学模型的由来 726

二、素质教育课程设计教育模型的内涵 728

第七节建立新型的活动课程 733

一、建构新型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733

二、新型活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735

三、新型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活动方式 737

四、活动指导教材的编写 739

附: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课程改革问题 741

附:我国中学综合课程研究的现状与改革前景 745

附:构建素质教育合理课程结构的认识 751

附:上海中小学建立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课程新体系 755

附:浙江建立课程的教育目标体系 759

附:浙江建立义务教育评价制度 763

附:浙江省小学课程改革和建设基本情况综述 772

附:新世纪小学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实验研究方案 779

附:苏州市实验小学课程安排表 790

附:宁夏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试验总结 791

附:构建广州市小学课程体系的设想 799

附:成都市小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813

附:发挥三类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创造性品质 819

第七章素质教育与教学 825

第一节素质教育与教学 825

附:素质教育的教学服务体系 828

附:关于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830

附:实施愉快教育的突破口 834

附:城市普通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践 836

附: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四条渠道 838

附: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五个问题 840

附:开展“个、十、百”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842

第二节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 844

第三节 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系 849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849

二、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 850

三、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 851

第四节课堂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回归主体、发展主体 853

附:成教市第七中学的办学经验 858

附:广西南宁天桃实验学校教改经验 864

附:广州市文德路小学1994—2000年整体改革实验方案 868

附:吉林省抚松农村初中教改实验的基本经验 873

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个性化教学实验的初步总结 884

附:构建21世纪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方案 892

附: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结构目标系列 896

附:江西资溪县“小语能力训练”实验考察报告 899

附: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904

附:福建省高中数学《目标——掌握》教改试验理论总结 908

附:广西柳州四中初中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三年实验报告 915

附:“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实施策略”实验报告 919

附:小学数学一体化实验评价系列 923

附:练习课评价表 925

附:实施情感教育评价促进素质整体优化 934

附:小学数学一体化实验目标系列 936

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取样县市表 946

附: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大面积提高中学外语教学技师的有效途径 947

第八章 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 949

第一节教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949

一、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949

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机制转换的基础 952

第二节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953

一、整体改革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新要求 954

二、整体改革对师德的新要求 954

四、整体改革对教师能力素质的新要求 955

三、整体改革对教师文化素质的新要求 955

五、整体改革对教师群体素质提高的要求 956

第三节提高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 956

第四节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958

一、提高教师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958

二、把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959

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和培养途径 961

附: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新一代 965

附:谈素质教育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970

附:未来教师的素质 971

附:试论现代教师素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974

附:实施新教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976

附:关于新时期教师素质的探讨 978

附:我国近年来关于教师素质研究述要 981

附:组建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 986

附:天津市南开中学优化、提高教师队伍的举措 988

附:哈尔滨市继红小学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992

附: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及培养 999

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意见(讨论稿) 1002

第八篇评价篇 1009

第一章 素质教育评价 1009

第一节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1009

第二节素质教育评价的特点 1010

第三节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 1018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1025

第二章 国民素质教育目标 1025

第二节国民素质教育目标的理论模型 1026

第三节教育目标素质化的操作模型 1030

第三章 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 1032

第一节构建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 1032

第二节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 1034

第三节素质发展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 1036

附:关于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1040

附:建立评价机制,推进素质教育 1046

附:天津建立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1054

附:天津市三A小学基本标准(试行) 1055

附:天津市三A中学评价方案(试行) 1057

附:天津市三A学校评估细则(试行) 1059

附:教学部分 1061

附:体育卫生部分 1062

附:深圳市笋岗中学采用两种评价模式管理学校 1064

附:辽宁改革中小学招生考试制度 1068

附:用素质考评取代小学毕业统考 1070

附:我校是怎样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 1073

“五会”新人 1073

附:成都市小学生素质目标体系 1075

附:改革招生制度推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1083

附:改革小学考试、升学制度的实践与认识 1088

附:浅谈小学劳动课的教学考核和评估 1092

附:汩罗市小学劳动课必学内容(暂行) 1094

附:中学生素质评价的目标和指标体系 1095

附:素质教育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1100

附:关于青少年学生素质目标的建构问题 1114

附:中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1120

附:中小学学生的素质评价 1129

附:以效用为中心的学生素质评价 1132

附:学生质量综合评价 1135

附:北京市中小学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方案 1146

附: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与指标体系的建立测评研究 1154

附:“小主人教育”整体改革实验方案 1162

附:“小主人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目标分解表 1171

附:广西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学生素质的调查与评价 1185

愉快教学模式 1253

第一章 素质教育的新颖模式与实验 1253

第九篇经验篇 1253

附:本溪彩一小学“让儿童在欢乐中成长”的教育实验 1256

“乐园教育”实验 1259

“希望教育”实验 1261

和谐教育的原则与教学方法 1264

附:济宁市霍家街小学和谐教育方案 1269

“整合”模式 1272

“三体”教育模式 1276

美乐教育模式 1282

“合格加特色”模式 1286

创业教育模式 1289

附:APEID提高儿童青年创业能力的革新教育计划 1293

探究学习模式 1299

第二章 各地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 1301

上海市建平中学整体教育改革 1301

北京市海淀教育改革试验区全面素质教育实施提纲(试用稿) 1324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331

上海市静安区实行初中入学综合改革 1340

天津市和平区区域性教育整体改革 1343

哈尔滨市实施区域性教育整体改革 1351

四川省温江县农村中、小学整体改革研究与实践 1359

实施“三三联动”,推进素质教育 1365

河南省近年来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 1370

吉林省全面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探索 1377

天津市实验中学实行“转轨”的探索 1384

上海闸北八中实施“成功教育”的探索 1387

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实施学校整体改革实验报告 1392

沈阳实阳小学的“和谐、扬长教育”实验 1404

云南昆明春城小学教育整体改革 1409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整体改革实验报告 1416

东北师大附小《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综合改革实验》报告 1425

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验报告 1436

附:《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验阶段总结》 1442

上海市和田路小学“创造教育”的探索 1449

第十篇典型篇 1463

李岚清副总理视察汩罗实施素质教育纪实 1463

学习汩罗素质教育经验推动全面基础教育工作 1465

咬定青山不放松——湖南汩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 1467

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湖南汩罗市中小学教育改革12年写真 1473

加快素质教育的区域性推进 1508

汩罗基础教育改革经验的启示 1510

树立教育的现代价值观 1513

学习推广汩罗经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515

在全国构建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推动实施素质教育汩罗研讨会上的讲话 1516

认真学习、推广汩罗经验在全省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 1521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524

区域性推行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 1528

中共岳阳市委副书记丁来文在全市素质教育现场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1534

岳阳市常务副市长高碧云在全市素质教育现场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1537

“汩罗经验”与岳阳教育 1539

汩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情况汇报 1543

难得的是走自己的路——谈汩罗教育12年改革 1548

典型引路重点突破 1552

让汩罗经验在全市开花结果——岳阳市素质教育现场研讨会综述 1554

坚持《三个并重》落实《两全》目标 1556

坚持教育目标管理构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1565

汨罗市教育系统1996年目标管理方案 1570

浅谈在教育管理中创造公平竞争条件 1577

优化学校管理机制保障管理目标落实 1582

实施目标管理,强化素质教育 1587

汨罗市1995年度小学教育评价方案 1592

在改革中抓德育 1596

学习汨罗经验的几点思考 1602

汨罗经验给我的启示 1605

认认真真学习汨罗经验扎扎实实推行素质教育 1606

抓住根本学习汨罗经验不遗余力实施素质教育 1607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的优秀人才 1608

贵在“咬住”敢为人先 1609

学汨罗赶汨罗构建素质教育大网络 1610

学习汨罗经验推动城区教育上水平 1611

学习汨罗经验,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 1612

学习汨罗量化管理开展千分百分竞赛 1613

学习汨罗经验深入开展素质教育 1615

附录:中央文件及领导讲话 1617

附: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录) 1622

附: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1626

附: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 1629

附: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1637

附:下决心推动素质教育 1640

附: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 1641

附: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 1647

附: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1651

附: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设好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 1658

附:实施素质教育的机制是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1660

附: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上) 1661

附: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下) 1665

附: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1669

附: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 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