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金属硬度检测方法 3
1 概述 3
1.1 金属材料硬度的定义 3
1.2 硬度试验的作用和特点 3
1.3 常用硬度试验方法的分类 6
2 布氏硬度检测方法 7
2.1 原理 7
2.2 计算公式 7
2.3 相似原理及其应用 8
2.4 K值及K常数的选用 29
2.5 应用范围及其优缺点 30
2.6 检测方法和技术条件 30
3 洛氏及表面洛氏硬度检测方法 38
3.1 洛氏硬度检测方法 38
3.2 表面洛氏硬度检测方法 46
4 维氏硬度检测方法 52
4.1 原理 52
4.2 范围、符号及说明 52
4.3 计算公式 53
4.4 相似原理 54
4.5 应用及其特点 55
4.6 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 107
4.7 试样最小厚度与检测力间关系 111
5 肖氏硬度检测方法 115
5.1 原理 115
5.2 计算公式 115
5.3 肖氏硬度计刻度(C型和D型) 116
5.4 应用范围及其优缺点 117
5.5 硬度计技术参数及构造 117
5.6 影响示值准确性的因素 121
5.7 检测方法和技术条件 123
6 里氏硬度检测方法 126
6.1 原理 126
6.2 计算公式 127
6.3 应用范围及其特点 128
6.4 里氏硬度计冲击装置 128
6.5 试样及其要求 128
6.6 仪器要求 129
6.7 检测 130
7.2 计算公式 137
7 努普硬度检测方法 137
7.1 原理 137
7.3 努普压头的应用与特点 144
7.4 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 148
7.5 试样最小厚度与检测力间关系 150
8 韦氏硬度检测方法 152
8.1 原理 152
8.2 计算公式 152
8.3 应用及其特点 152
8.4 硬度计结构 154
8.5 检测 156
9 巴氏硬度检测方法 157
9.1 原理 157
9.2 应用及其特点 157
9.3 硬度计结构 159
9.4 试样准备 161
9.5 检测 161
10 锤击和弹簧加力式布氏硬度检测方法 162
10.1 锤击式布氏硬度检测方法 162
10.2 弹簧加力式布氏硬度检测方法 168
11.1 锉刀检测硬度方法 169
11 锉刀和测试笔检测硬度方法 169
11.2 测试笔检测硬度方法 172
12 划痕硬度检测方法 173
12.1 原理 173
12.2 划痕产生过程的应力分析 175
12.3 划痕硬度与金属破坏性质的关系 176
13 高温和低温硬度检测方法 177
13.1 高温硬度检测方法 177
13.2 高温硬度检测用压头 180
13.3 低温硬度检测方法 181
14 金属硬度其他检测方法 183
14.1 剩余磁感应方法 183
14.2 磁矫顽力方法 184
14.3 磁导率方法 185
14.4 动态磁损耗方法 185
14.5 涡流方法 186
14.6 超声波方法 188
14.7 纳米压痕技术简介 188
15.1 硬度检测方法的选用 193
第二部分 金属硬度检测实践 193
15 方法选用和硬度要求及表示方法 193
15.2 图纸上硬度的表示方法 198
16 钢铁零件表面处理后的硬度检测方法 202
16.1 钢铁零件渗氮(氮化)后的硬度检测方法 202
16.2 钢铁零件表面淬火后的硬度检测方法 206
16.3 渗碳及碳氮共渗零件硬化层深度及表面硬度检测方法 210
16.4 钢的脱碳层深度检测方法 212
17 轧辊和钢球的硬度检测方法 214
17.1 轧辊硬度检测方法 214
17.2 轧制钢球的硬度检测方法 224
18 滚动轴承零件硬度检测方法 226
18.1 滚动轴承零件硬度要求 226
18.2 硬度检测基本要求 227
19 钢的淬透性硬度检测方法 230
19.1 符号 230
19.2 试样 230
19.3 淬火装置 231
19.4 试样的加热和淬火 232
19.5 硬度检测 233
20.1 铸铁的硬度检测方法 235
20 铸铁的硬度及灰铸铁的相对硬度检测方法 235
20.2 灰铸铁的相对硬度检测方法 239
20.3 铸铁力学性能 242
21 齿轮、弹簧、活塞环及焊接接头的硬度检测方法 247
21.1 齿轮的硬度检测方法 247
21.2 弹簧的硬度检测方法 247
21.3 活塞环的硬度检测方法 247
21.4 焊接接头的硬度检测方法 248
22.1 金属覆盖层检测方法 249
22 金属覆盖层和热喷涂层的硬度检测方法 249
22.2 热喷层表面硬度检测 255
23 硬质合金和粉末冶金制品的硬度检测方法 258
23.1 硬质合金的硬度检测方法 258
23.2 烧结金属材料的硬度检测方法 261
23.3 烧结金属摩擦材料的硬度检测方法 265
24 滑动轴承轴瓦的硬度检测方法 267
24.1 复合材料轴瓦的硬度检测方法 267
24.2 轴承合金轴瓦的硬度检测方法 268
25.1 铝合金板材的硬度检测方法 270
25 铝合金板材的硬度检测方法 270
25.2 铝材织构的判定 273
26 铍青铜材硬度检测方法 274
26.1 铍青铜条、带材硬度检测方法 274
26.2 铍青铜棒材的硬度检测方法 275
27 硬度检测用载样台 277
27.1 钢体支承 277
27.2 镶嵌支承 280
28.1 硬度计的结构 285
28 硬度计和压头 285
第三部分 金属硬度检测技术现状及其展望 285
28.2 硬度计发展现状 287
28.3 现代硬度计量测试的发展趋势 288
28.4 硬度计压头 288
29 我国硬度基准、计量检定系统及检定 289
29.1 布氏硬度国家基准及检定系统 289
29.2 洛氏硬度国家基准及检定系统 289
29.3 维氏硬度国家基准及检定系统 290
29.4 肖氏硬度国家基准及检定系统 290
29.5 硬度计量检定 291
29.6 有关硬度试验方法标准号(不是全部) 299
30 国际间标准硬度计比对 301
30.1 国际比对 301
30.2 展望 304
30.3 部分发达国家有关硬度试验方法标准号(不是全部) 304
31 硬度与强度的关系以及各种硬度值的比较换算 308
31.1 硬度与强度的关系 308
31.2 各种硬度值的换算 312
31.4 硬度与其他力学性能的关系 313
31.3 我国金属材料硬度与硬度、硬度与强度换算关系 313
31.5 硬度试验及硬度与其他性能换算关系的局限性 314
第四部分 附录 319
附录1 常用黑色金属材料的硬度 319
附录2 常用有色金属材料的硬度 335
附录3 黑色金属硬度与强度换算值 346
附录4 铝合金硬度与强度换算(GBn166—82) 354
附录5 铜合金硬度与强度换算(GB3771—83) 370
附录6 软钢及有色金属材料硬度对照表 382
主要参考文献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