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贿赂犯罪的学说与案解》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国祥编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1836571
  • 页数:77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刑法修正案(七)》补充规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以来,对贿赂犯罪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最为全面阐述的专著。在回顾贿赂犯罪惩处历史的基础上,全书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参考《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和域外立法经验,对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几个重要的涉及贿赂犯罪的司法解释对我国贿赂犯罪的法律规制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大量审判案例,详细阐述各种情形下贿赂犯罪的认定方法。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第一章 贿赂犯罪的立法比较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贿赂犯罪立法溯源 1

一、中国古代贿赂犯罪立法的基本脉络 1

二、中国古代贿赂犯罪立法的特点 4

三、中国古代贿赂犯罪立法实际运行的简要分析 7

第二节 新中国贿赂犯罪立法沿革 9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贿赂犯罪的立法历程 9

二、关于贿赂犯罪的立法、司法解释和政策性文件 19

三、现行《刑法》贿赂犯罪的罪名体系 21

四、新中国贿赂犯罪立法的特点 22

第三节 域外及《反腐败公约》关于贿赂犯罪的规定和特点 23

一、域外立法规制贿赂犯罪的特点 23

二、《反腐败公约》关于贿赂犯罪规定和特点 30

第四节 贿赂犯罪立法的比较 38

第二章 贿赂犯罪的刑事政策 40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贿赂犯罪刑事政策回溯和特点 41

一、以严刑峻法为导向的重典反腐策略 42

二、采取反腐运动、专项治理的方式 44

三、强调以“大要案”为惩治的重点 45

四、法律适用与具体化政策指导的互动 47

五、受贿行贿实行不对称的惩治 48

第二节 我国贿赂犯罪刑事政策的实践检视 49

一、重典反腐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49

二、专项性、战役式治理方式的有效性和不确定性 52

三、“抓大放小”的震慑作用和负面效应 54

四、具体政策的灵活性与刑法刚性间的矛盾 56

五、重受贿轻行贿导致对行贿罪惩治不力 57

第三节 现阶段中国惩治贿赂犯罪刑事政策的应然选择 57

一、贿赂犯罪“厉而不严”、“严而不厉”规制模式的否定 58

二、应对贿赂犯罪“严而又厉”刑事政策的必然性 62

三、“严而又厉”刑事政策的实现途径 67

四、“严而又厉”构架下的以宽济严 78

第三章 贿赂犯罪的本质 89

第一节 关于贿赂犯罪本质的域外理论 90

一、贿赂犯罪是腐败的主要形式 90

二、域外关于贿赂犯罪法益的概览 92

第二节 我国刑法学界关于贿赂犯罪本质的争议 94

一、我国刑法学界关于受贿罪客体的观点聚讼 94

二、关于贿赂犯罪本质诸观点的比较与分析 96

第三节 贿赂犯罪本质的界定 99

一、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贿赂犯罪本质 100

二、贿赂犯罪本质的新界定 101

第四章 贿赂范围的厘定 104

第一节 域外立法及《反腐败公约》关于贿赂范围的界定 105

一、域外刑法贿赂范围规定类型和特点 105

二、相关国际规约关于贿赂范围的界定 108

第二节 新中国刑事立法贿赂范围的立法源流及理论争议 109

一、新中国刑事立法关于贿赂范围的立法源流 109

二、刑法理论界关于贿赂内容与范围的争议及评析 112

第三节 贿赂的法律特征及形式 117

一、贿赂的法律特征 117

二、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 120

三、若干特殊利益的贿赂性争议与分析 128

第四节 扩大贿赂范围的必要性与刑事立法完善 136

一、扩大贿赂范围的必要性 136

二、扩大贿赂范围的立法思路 139

第五章 单位贿赂犯罪 144

第一节 单位贿赂犯罪的立法背景和沿革 144

一、法人犯罪的理论源流 144

二、《反腐败公约》中的法人贿赂犯罪 146

三、我国刑法对单位贿赂犯罪的规定 153

第二节 对单位贿赂犯罪的司法认定 160

一、“公司设立瑕疵”的主体性质 160

二、单位与自然人人格的区分 162

三、非法人型企业的主体性质 165

四、境外公司、企业的主体性质 167

五、单位内设机构的主体性质 168

六、个人承包、租赁企业的主体性质 170

七、单位犯罪后公司、企业资产重组(分立、合并)或者破产的主体认定 171

八、“一人公司”的犯罪主体性质 173

第三节 单位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 175

一、单位贿赂犯罪的立法模式选择 175

二、适当扩大单位贿赂的罪名范围 176

三、单位贿赂犯罪主体范围的调整 177

四、修订单位贿赂犯罪的定罪标准 180

五、增配单位贿赂犯罪的刑种 180

六、加重单位贿赂犯罪中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181

第六章 贿赂犯罪的数额 182

第一节 贿赂犯罪的数额规定及其性质 182

一、贿赂犯罪数额的立法 182

二、贿赂犯罪数额的性质 186

三、作为构成要素的数额属性 188

第二节 《反腐败公约》和域外立法关于贿赂犯罪数额的规定 188

一、贿赂犯罪数额规定的域外立法考察 189

二、《反腐败公约》对腐败犯罪定罪数额的相关规定 192

第三节 对贿赂犯罪数额的司法认定 192

一、贿赂数额计算的一般问题 193

二、贿赂数额的累计计算 198

第四节 贿赂犯罪数额规定的完善 202

一、关于贿赂犯罪数额规定的合理性争议及分析 202

二、理论界对贿赂犯罪数额规定的修正思路 207

三、贿赂犯罪数额规定的完善 209

第七章 贿赂犯罪的形态 211

第一节 贿赂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211

一、贿赂犯罪有无未完成形态 211

二、贿赂犯罪既遂、未遂的区分标准 214

第二节 贿赂犯罪的共同犯罪 230

一、贿赂犯罪的共同犯罪与身份 231

二、共同受贿司法认定中的若干疑难问题 240

三、共同贿赂犯罪中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245

四、共同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 254

第三节 贿赂犯罪的罪数 256

一、受贿罪的罪数认定 257

二、行贿罪的罪数问题 265

第八章 受贿罪主体 268

第一节 受贿罪主体的立法沿革 268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立法和1979年《刑法》关于受贿罪主体的规定 268

二、改革开放以来受贿罪犯罪主体范围调整概览 269

第二节 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司法认定 275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75

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282

三、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284

四、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299

第三节 受贿罪主体司法认定中的若干疑难问题 302

一、非法取得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 302

二、受委托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人员 303

三、体育比赛裁判 305

四、国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 307

第四节 受贿罪主体的立法完善 308

一、《刑法》关于受贿罪主体司法认定困厄的缘由 308

二、关于完善受贿罪主体范围的诸观点及评析 316

三、域外以及《反腐败公约》关于受贿罪主体立法的参鉴 318

四、“公务性”的广义解释是受贿罪主体范围科学厘定之关键 320

五、重新厘定后受贿罪主体的应然范围 325

第九章 受贿罪主要争议问题辨析 329

第一节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解读与研究 329

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立法和司法解释沿革 329

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理论解读 331

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职前受贿 348

四、“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要素的存废与完善 351

第二节 “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性质与认定 356

一、“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立法沿革 356

二、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要素性质的理论争议 357

三、索贿是否需要具备“为他人谋取利益” 361

四、“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司法认定 361

五、“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存废之争 376

第三节 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认定 384

一、“索取他人财物”的特征与形式 384

二、“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特征 387

第四节 受贿罪的主观故意 391

一、受贿罪主观方面的罪过形式 391

二、受贿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393

三、受贿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398

四、受贿的故意是否包括对贿赂物的使用故意 399

五、事后受财的受贿故意 400

第五节 斡旋受贿的构成和完善 406

一、斡旋受贿的性质 407

二、斡旋受贿的构成 408

三、斡旋受贿犯罪的立法完善 421

第十章 受贿罪司法认定的若干界限 424

第一节 收受礼金、红包等获得“灰色收入”的性质 424

一、国家工作人员“灰色收入”的界定和特点 424

二、对国家工作人员获取“灰色收入”的法律性质辨析 426

三、比较视野中的“灰色收入”刑法规制 430

四、“灰色收入”刑法规制路径及其完善 432

第二节 国家工作人员职后受财行为的性质 443

一、“事先约定”的司法认定 443

二、“职后酬谢型受财”行为的受贿性质证成 447

第三节 受贿与获取劳动报酬的界限 458

一、行为人专业服务的能力以及服务的事实 459

二、提供的服务与职务的关联性 460

三、提供服务与获取报酬的相当性 464

第四节 受贿款的去向与受贿罪的认定 465

一、受贿款去向能否影响定性的理论分歧 465

二、受贿财物“为公而用”的性质辨析 468

第五节 受贿与借款的界限 471

一、区分受贿与借款的理论观点及分析 471

二、受贿与借款区分的综合判断要素 473

第六节 受贿与相关犯罪的关系 479

一、索取型受贿与敲诈勒索的关系 479

二、受贿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482

三、贪污与受贿之界限 485

第七节 行为人退还或者上交贿赂款的罪与非罪 489

一、收受财物后退回或者上交的形式与处理 489

二、退还或者上交贿赂款案件中若干疑难问题 501

三、共同受贿案件中的退还问题 507

第十一章 新类型受贿犯罪研析(一) 508

第一节 交易型受贿 508

一、以交易形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性质界定 509

二、以交易形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主要形式 511

三、以交易形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数额计算 516

四、交易型受贿案件认定中罪与非罪的界限 520

第二节 干股型受贿 525

一、“干股”的概念和收受“干股”性质的辨析 525

二、收受干股型受贿的类型 528

三、干股型受贿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 530

第三节 合作投资型受贿 542

一、以合作开办公司或者进行其他投资为名义收受财物形式 542

二、合作投资型受贿案件罪与非罪的界限 547

第四节 委托理财型受贿 551

一、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收受财物形式 551

二、以委托理财的名义收受财物在司法认定中的界限 555

第十二章 新类型受贿犯罪研析(二) 559

第一节 以赌博形式收受请托人财物 559

一、以赌博形式收受财物的形式及认定 560

二、赌博型受贿与一般赌博、赌博娱乐活动的界限 562

第二节 特定关系人“挂名”领取薪酬收受请托人财物 564

一、关于“特定关系人”的范围问题 564

二、对特定关系人“挂名”领取薪酬收受请托人财物的司法认定 568

第三节 由特定关系人收受贿赂的性质 572

一、授意请托人将相关财物给予特定关系人的性质 572

二、对国家工作人员与近亲属共同受贿的认定 578

三、对国家工作人员与情妇(夫)共同受贿的认定 586

四、对国家工作人员与非特定关系人共同受贿的认定 592

第四节 权属未变更型受贿 594

一、对收受贿赂未办理权属变更的定性 595

二、对收受请托人房屋、汽车等物品的司法认定 601

第十三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607

第一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 608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 608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 613

第二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比较研究 617

一、关于入罪范围的比较 617

二、关于主体范围的比较 618

三、关于客观方面的比较 619

四、简单的结论 621

第三节 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司法认定 622

一、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成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 622

二、对“关系密切”的判断 623

三、行为人对不正当利益性质的认识 625

四、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共同犯罪的认定 625

第十四章 行贿罪主要争议问题 629

第一节 行贿罪的立法概述 629

一、我国古代行贿罪立法述要 629

二、域外行贿罪的立法概览 630

三、新中国行贿罪的立法沿革 632

第二节 行贿行为的认定 634

一、行贿行为的单、复数 634

二、“给予”的刑法意义 635

三、行贿行为方式的立法完善 638

第三节 行贿犯罪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认定 639

一、关于“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立法沿革 639

二、对“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司法认定 640

三、“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观目的存废争议及分析 642

第四节 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认定 648

一、“被追诉前”的时间界定问题 648

二、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是否属于自首 648

三、主动交代行贿的同时揭露受贿人的受贿犯罪是否属于立功 649

第十五章 介绍贿赂罪争议问题 651

第一节 介绍贿赂罪的立法沿革 651

第二节 介绍贿赂罪的构成要素辨析 652

一、介绍贿赂罪的客观方面 653

二、介绍贿赂罪的主观方面 655

三、介绍贿赂罪的主体 657

第三节 介绍贿赂罪司法认定的界限 658

一、介绍贿赂案件罪与非罪的界限 658

二、介绍贿赂罪与行贿、受贿罪的共犯 659

三、对虚假介绍贿赂行为的处理 664

四、对“截贿”行为的处理 665

第四节 介绍贿赂罪的立法完善 667

一、介绍贿赂罪存废的理论争议与评析 667

二、介绍贿赂罪的立法完善 670

第十六章 商业贿赂犯罪概览 672

第一节 商业贿赂的概念和本质 672

一、商业贿赂的概念 672

二、商业贿赂的本质 674

三、商业贿赂犯罪与相关范畴 675

第二节 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比较 678

一、国际社会和域外有关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 678

二、我国关于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 684

第三节 商业贿赂犯罪司法认定中的若干争议问题 686

一、商业受贿犯罪的主体 686

二、对回扣、手续费的界定 691

三、商业行贿犯罪中的不正当利益 699

第四节 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 702

一、刑法是否需要增设专门的商业贿赂犯罪 702

二、商业贿赂犯罪立法的补充与完善 703

三、行政、民事法律与刑事法律对商业贿赂规制的协调 704

第十七章 贿赂犯罪的刑事责任和量刑情节 707

第一节 中国惩治贿赂犯罪刑罚体系的概况 707

一、中国刑法贿赂犯罪刑罚体系的沿革 707

二、现行刑法关于贿赂犯罪刑罚体系的基本规定 709

第二节 贿赂犯罪刑罚体系的评析与司法适用现状 711

一、贿赂犯罪刑罚体系的评价 712

二、贿赂犯罪刑事责任追究的司法现状 714

第三节 受贿罪死刑配置的存废争议 719

一、受贿罪死刑存废的主要争议观点 720

二、现阶段对受贿罪死刑政策的应然立场 722

第四节 行贿是否与受贿同罪同罚 724

一、对行贿罪惩治不力的现状和原因 724

二、完善行贿罪刑事责任的不同思路 727

三、行贿罪刑事责任的完善 729

第五节 贿赂犯罪的量刑情节 731

一、贿赂犯罪的法定量刑情节 732

二、贿赂犯罪的酌定情节 749

三、贿赂犯罪量刑情节的具体适用 763

第六节 贿赂犯罪的缓刑适用 765

一、贿赂犯罪滥用缓刑的原因 766

二、贿赂犯罪缓刑的规范适用 767

第七节 完善贿赂犯罪刑事责任的设想 768

一、贿赂犯罪刑事责任立法修正的要旨 769

二、贿赂犯罪刑罚裁量的规范化改革 772

三、规范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 773

主要参考书目 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