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和资源微生物学技术之一 显微镜观察技术 30
环境和资源微生物学技术之二 无菌纯培养技术 32
环境和资源微生物学技术之三 细菌染色 46
环境和资源微生物学技术之四 微生物培养基及其配制 115
第一节 微生物的生长 148
第二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 154
环境和资源微生物学技术之五 微生物控制技术 160
环境和资源微生物学技术之六 生长的测定 163
第三节 微生物的遗传 166
第四节 基因工程菌 174
环境和资源微生物学技术之七 菌种筛选、复壮和保藏 181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185
第六章 微生物生态 185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191
第三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193
环境和资源微生物学技术之八 环境样品的采集 199
第七章 水污染与微生物 206
第一节 水体污染与自净 206
第二篇 环境篇 206
第二节 水体的富营养化 212
第八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227
第一节 概述 227
第二节 活性污泥法 230
第三节 生物膜法 245
第四节 稳定塘法 250
第五节 厌氧处理法 254
环境和资源微生物学技术之九 厌氧技术 267
环境和资源微生物学技术之十 活性污泥培养和生物膜培养 269
第六节 光合细菌处理污水 271
第七节 生物脱氮和生物除磷 273
第九章 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 285
第一节 堆制处理 286
第二节 卫生填埋 301
第一节 废气的生物反应器处理 306
第十章 污染气体的生物处理 306
第二节 恶臭的原位处理 313
第一节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性 317
第十一章 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转化 317
环境和资源微生物学技术之十一 有机物污染物生物降解性的评价和测定 323
第二节 生物去毒和生物激活 328
第三节 烃类的生物降解 334
第四节 其它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345
第五节 重金属的生物转化 352
第六节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360
第一节 传染病概述 368
第十二章 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368
第二节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来源与传播 372
第三节 水传病原微生物及其疾病 375
第四节 水污染指示菌 385
环境和资源微生物学技术之十二 水污染指示菌的检测 390
第五节 给水和污水消毒 395
第六节 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污染 402
环境和资源微生物学技术之十三 污染物的微生物监测新技术 406
第三篇 资源篇 414
第十三章 微生物与可再生能源 414
第一节 甲烷发酵 414
第二节 乙醇发酵 421
第三节 微生物产氢 428
第十四章 微生物与替代工艺和替代产品 434
第一节 微生物采油 434
第二节 生物制浆 442
第三节 细菌冶金 448
第四节 生物脱硫 453
第五节 生物表面活性剂 459
第六节 微生物絮凝剂 463
第七节 生物塑料 468
第一节 微生物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477
第十五章 微生物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477
第二节 微生物农药 479
第三节 微生物接种剂 487
第四节 微生物食品与饲料 492
第五节 蕈菌 497
参考文献 503
附录1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组织结构以及代表属 508
附录2 我国一些湖泊的基本情况和营养状况 512
附录3 20世纪我国近海赤潮发生情况及优势种 515
附录4 我国环境标准中的大肠菌群、病原菌和蛔虫卵限值 521
附录5 本书出现的微生物属种名(拉汉对照)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