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泽亮著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216027159
  • 页数:432 页
图书介绍:暂缺《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简介

目 录 1

序 萧萐父 1

上编: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 3

导论 3

第一章绪论:禅宗的历史过渡 10

一、印度禅到中华禅 11

1.印度禅 11

2.中华禅 13

3.达摩禅 14

2.祖师禅 16

1.如来禅 16

二、如来禅到祖师禅 16

3.东山禅与牛头禅 17

三、曹溪禅到分灯禅 20

1.曹溪禅 21

2.分灯禅 22

3.神会北伐 23

四、洪州禅到临济禅 25

1.洪州禅 25

2.临济禅 28

3.黄檗禅 28

第二章黄檗的时代、生平与理论 30

一、时代产物 31

1.社会转型:前后期封建制的递嬗 31

2.文化异动:“寻找新的人文主义” 38

二、生平行履 44

1.山水风流 44

2.聪明慧利 46

3.游方天台 47

4.托钵京阙 48

5.参拜百丈 49

6.住锡灵鹫 50

7.宣示心要 53

三、理论渊源 56

1.《楞伽》印心 56

2.经教禅解 58

3.达摩传心 61

4.宝志·永嘉·牛头 63

第三章 生佛不二的整体智慧 68

一、“即心是佛” 69

1.理论渊源 69

2.即心是佛 74

二、心法一如 77

1.理论溯源 77

2.心外无法 78

三、心体圆明 82

1.佛性即人心 82

2.心体如虚空 89

第四章般若直观的禅悟智慧 93

一、离相无求 94

1.离相无求 94

2.境忘心自灭 98

二、直下无心 100

1.瞬间开悟 101

2.直接体证 102

3.直下承担 103

三、“忘机息见” 104

1.知解为毒药 105

2.忘机是佛道 109

四、般若直观与智的直觉 114

第五章语势兼用的传释智慧 117

一、机锋棒喝 118

1.黄檗虎话 118

2.直下痛施三顿棒 121

3.恶脚手段 124

4.棒喝交驰 126

二、说不可说 128

1.寓言、重言与卮言 129

2.思与诗 138

第六章 “自由”“自在”的解脱智慧 141

一、“自由”“自在” 141

二、“身心自然” 145

1.身心自然 146

2.礼佛读经 150

三、黄檗自由论的特质 152

1.黄檗自由论与庄子自由论 152

2.黄檗自由论与洪州禅、临济禅自由论 154

3.黄檗自由论与西方自由论 157

——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 164

第七章黄檗禅学与牛头、老庄 164

一、黄檗禅学与牛头禅学 165

1.牛头法融及其禅学 166

2.牛头禅学与黄檗禅学 171

3.牛头宗系与黄檗禅学 174

二、黄檗禅学的老庄化特色及其意义 179

1.黄檗禅学老庄化的途径 180

2.《老子》、《庄子》与《传心法要》 184

3.黄檗禅学老庄化的意义 186

第八章黄檗与裴休、李忱 192

——黄檗禅学与士大夫 192

1.禅宗酝酿期与士大夫 194

一、士大夫与禅宗 194

2.禅宗形成期与士大夫 195

3.禅宗盛期与士大夫 197

4.禅宗衰变期与士大夫 201

二、裴休、宗密及其佛学思想 204

1.裴休生平及佛学著述 204

2.裴休与宗密等善知识 207

三、黄檗、裴休及其禅法 213

四、黄檗与宣宗李忱 217

1.南岳、马祖与黄檗禅学 222

一、黄檗禅学与马祖禅风 222

——黄檗禅学的历史定位 222

第九章黄檗禅学与洪州、临济 222

2.马祖“三大士”与黄檗禅学 228

3.南泉、赵州与黄檗禅学 234

二、黄檗禅学与临济宗风 238

1.黄檗希运与临济义玄 239

2.黄檗宗旨与临济禅学 243

3.黄檗禅学与临济宗风 254

第十章结语:黄檗禅学与当代 259

一、中国黄檗禅与日本黄檗宗 259

二、黄檗禅学的当代研究 264

1.黄檗禅学与当代西方非理性主义 266

三、转识成智:黄檗禅学的当代意义 266

2.黄檗禅学与现代思想文化 272

3.黄檗禅学与现代社会文明 275

下编:《传心法要·宛陵录》校释 281

凡例 281

《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校释 282

序 〔唐〕裴休 282

一心即是佛 284

二无心道人 291

三本源清净心 295

四 自心本来是佛 298

五心地法门 301

六但自忘心 304

七于心法上悟 309

八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316

九话堕 318

一○沙门果者,思虑而成 318

一一 即心是佛的意义 321

一二 以心传心和无心 323

一三心和境,面和镜 324

一四无求亦无心 324

一五一切不如心真实 325

一六六祖为何得衣为祖 328

《宛陵录》校释 332

一道在心悟 332

二但识自心 332

三息机忘见 334

四心性不异 335

五佛与众生皆不可得 336

六佛与众生同否 338

七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 339

八何为心法 341

九本来无一物,菩提无是处 342

一○发菩提心 342

一一水银之喻 344

一二无缘的慈悲 345

一三身心不起名精进 346

一四无心行 347

一五如何出三界 348

一六识取自心 348

一七 自了汉 352

一八五味禅与一味禅 353

一九常礼如是事 354

二○陷虎之机 355

二一 宾主相应 356

二三 画高僧 357

二二猎犬与羚羊 357

二四吃酒糟汉 358

二五请师安名 358

二六形于纸墨,何有吾宗 359

二七如来禅与祖师禅 361

二八王库藏刀 366

二九如来心与如来使 367

三○文殊执剑于瞿昙前 367

三一 见性 368

三二不二法门 371

三三仙人与歌利王 373

三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374

三五 自在人 377

附 录 381

一、黄檗希运传记资料 381

二、与黄檗有关的举古、拈古与颂古 392

三、裴休传记资料 408

四、《江西宜丰县志》选录 410

五、黄檗禅学研究动态综述(1919——1999) 413

六、黄檗禅学思想承袭图 416

七、吴立民、任继愈、杜继文教授对刘泽亮博士论文的评审报告 417

参考书目 421

跋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