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遗传进化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晓明,宋秀英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3835605
  • 页数:7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量子、分子、细胞、个体、物种、群落6个层次为纲领,以遗传和进化、生物和环境两个关系为核心,生命起源、物种起源、人类起源三个环节为重点,达尔文主义、综合进化理论、中性学说三个阶段为基调,对进化学做了系统全面的介绍。该书在生物学发展的八个方向、生命起源和本质、人类起源、生物原子核聚变反应等方面有独创性见解。

目 录 1

序 1

前 言 1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进化学及其研究对象 1

一、生物的多样性及统一性 1

(一)生物的多样性 1

(二)生物的统一性 4

二、进化的概念 5

三、进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6

第二节进化学的意义和方法论 7

一、进化学的辩证发展 7

二、进化学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9

(一)由形而上学走向辩证唯物主义 9

(二)由概率论复归于选择论 9

(三)由宏观走向量子 14

(四)由定域走向场论 17

(五)由绝对时空走向相对时空 20

(六)由可逆走向不可逆 20

(七)由确定走向不确定 21

(八)由部分走向系统 22

三、进化学的基本方法论 26

(一)进化学是一门历史性的学科 26

(二)进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 26

(三)进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26

(四)进化学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 26

(五)进化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27

第一节天文进化 28

一、恒星的诞生和进化 28

第二章生命起源 28

二、星际物质 31

三、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 32

第二节化学进化 35

一、生物元素 35

二、原始地球的条件 38

(一)自由能 38

(二)原始大气 39

(三)“原始肉汤” 41

三、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的形成 43

(一)氨基酸 43

(三)糖 44

(二)嘌呤和嘧啶 44

(四)烃和脂肪酸 45

(五)卟啉 45

(六)菸酰胺 45

四、早期生命进化中的环境控制因素 45

第三节早期生命的化石 48

一、前寒武纪微体化石 48

(一)概述 48

(二)早期生物化石 49

(二)断代法和标记物 55

二、前寒武纪化学化石 55

(一)分子古生物学的诞生 55

(三)化学化石 57

三、活化石 59

(一)类病毒 59

(二)三角形细菌 59

(三)深海热泉孔群落 60

(四)线粒体RNA质粒 60

(一)实验证据 62

二、蛋白质的模板性 62

第四节生命起源和生命本质 62

一、什么是生命 62

(二)氨基酸配对模型(AAP原则) 63

三、核酸的模板性 65

(一)实验证据 65

(二)密码子配对模型(CAC原则) 66

四、遗传信息流的进化原理 67

(一)逆转译 67

(二)由AAP原则向CAP原则的转化 68

(三)酶核酸 71

(二)专职遗传结构DNA的产生 72

五、生命的起源和本质 72

(一)减化超循环 72

六、生命物质系统 78

(一)物种超稳定系统 78

(二)生命——物质超稳定系统 79

(三)结论 80

第三章生物界的历史发展 81

第一节地质年代 81

一、概述 81

(四)中生代 83

(三)古生代 83

(一)太古代 83

(二)元古代 83

二、相对地质年代的分期 83

(五)新生代 84

第二节细胞的起源 85

一、概述 85

二、原核细胞的起源 86

(一)高分子聚集体 86

(二)团聚体 91

(三)微球体 93

(四)脂质体 95

(五)从病毒到衣原体及立克次氏体 97

(六)支原体 101

三、真核细胞的起源 103

(一)细胞核的起源——渐进说(经典说) 103

(二)细胞器的起源——内共生说(捕获说) 110

第三节动植物的进化 122

一、无丝分裂到减数分裂的发展 122

(一)无丝分裂 122

(二)有丝分裂 124

(三)减数分裂 133

二、植物进化的主要阶段 155

(一)起源 155

(二)原核菌藻阶段 155

(三)真核藻类阶段 155

(四)蕨类植物阶段 155

(五)裸子植物阶段 155

(六)被子植物阶段 156

三、动物进化的主要阶段 156

(一)起源 156

(二)无脊椎动物阶段 157

(三)脊椎动物阶段 158

第四节生物系统 167

一、生物系统的研究历史 167

二、生物分类的方法论 169

(一)传统分类学 169

(二)数值分类学 169

(三)分支系统学 170

(四)进化系统学 171

(三)四界说 172

(二)三界说 172

三、生物的分界 172

(一)两界说 172

(四)五界说 173

第四章生物的进化规律 174

第一节生物进化方向的规律 174

一、适应方向的进化规律 174

(一)复化式进化 174

(二)分化式进化 175

(三)特化式进化 186

(四)简化式进化(退化) 186

(一)代谢机制 189

二、营养方向的进化规律 189

(二)光合作用 190

(三)趋避机制 193

三、繁殖方向的进化规律 195

(一)起源 195

(二)无性生殖 195

(三)有性生殖 195

(四)动物的生殖 196

(五)植物的生殖 197

一、进化的波浪式规律 203

第二节生物进化历程的规律 203

二、进化的不可逆规律 214

三、进化的兼容性规律 219

第三节生物进化速度的规律 242

一、进化的加速度规律 242

二、进化的不平衡规律 245

(一)进化速度极端的种群 245

(二)进化速度不同的各种情况 246

(三)进化速度的理论 247

一、遗传的定义 250

二、遗传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50

第一节遗传是生物进化的起点 250

第五章生物进化的因素 250

三、变异的定义 252

四、变异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52

五、遗传和变异的关系 252

六、遗传是生物进化的起点 253

第二节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 256

一、变异的分类 256

二、重组 257

(一)突变的定义和分类 259

(二)突变产生的原因 259

三、突变 259

(三)突变的遗传——进化效应 262

(四)突变产生的变异范围 278

第三节获得性遗传的进化意义 279

一、引言 279

二、定义 279

三、获得性遗传的实验依据 280

(一)定向突变 280

(三)环境的遗传化 282

(二)整体突变 282

(四)基因组胎教 287

(五)转座效应 288

(六)兼容效应 292

四、获得性遗传的本质 293

(一)生物的非平衡热力学与信息论本质 293

(二)遗传进化的振荡和涨落特征 294

(三)遗传信息增量 305

五、获得性遗传在进化中的地位 312

(二)自然选择的特点 315

(一)自然选择的概念 315

一、自然选择概述 315

第四节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15

(三)性选择 316

二、自然选择的普遍性 320

三、自然选择的类型 320

(一)稳定性选择 320

(二)前进性选择 320

(三)适应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321

(二)适应的普遍性 321

(一)适应的概念 321

五、自然选择的创造作用 321

(二)定向作用 321

(一)甄别作用 321

四、选择在进化中的意义 321

(四)适应的相对性 322

(五)适应在进化中的作用 323

(六)适应的起源 323

第五节遗传结构与环境 333

一、公式的推导 333

二、公式的内含 334

一、物种的概念 341

第六章物种和物种形成 341

第一节物种和群落 341

二、物种的标准 342

(一)物种 342

(二)变种 343

(三)亚种 343

三、物种的结构 343

(一)个体 343

(二)居群 344

(一)概念 346

(三)种间互助的关系 346

(二)种间斗争的关系 346

(四)物种结构 346

四、生物群落 346

(三)亚种(略) 346

第二节性状水平的物种形成机制 348

一、达尔文论物种的形成 348

(一)概述 348

(二)性状分歧 348

(三)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349

(二)隔离是物种起源的条件 349

二、现代达尔文主义论物种的形成 349

(三)中间类型的绝灭 349

(一)概述 349

(四)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350

第三节遗传结构水平的物种形成机制 358

一、哈德—魏伯格(Hardy-Weinberg)定律 358

(一)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 358

(二)哈德—魏伯格平衡法则 360

二、种群基因库的变迁 363

(一)遗传漂移 363

(三)选择 365

(二)突变 365

(四)迁移 371

(五)非随机交配 371

(六)总结 373

三、生殖隔离的遗传机制 373

(一)生殖隔离的多基因起源假说 373

(二)生殖隔离的染色体理论 374

(三)生殖隔离的细胞学机制 374

(四)生殖隔离的建立速度 375

(一)染色体组式进化模式 376

四、染色体水平的进化模式 376

(二)染色体组型式进化模式 378

第四节物种形成的方式 382

一、物种形成方式的分类 382

(一)概述 382

(二)渐变式物种形成 382

(三)爆发式物种形成 384

(二)物种的形成为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奠定了基础 387

(四)物种的形成为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了条件 387

(三)物种形成强调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87

(一)物种形成是生物谱系进化的起点 387

二、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387

第七章分子水平的进化 388

第一节DNA的进化变异 388

一、DNA的含量变化 388

二、DNA含量增长的进化机制 390

三、基因进化 391

(一)生命形式的多样化与内在的同源性 391

(二)基因结构的进化 391

(三)基因调控的进化 396

(四)基因进化过程 397

四、重复DNA 398

五、无功能DNA 399

六、DNA中的核苷酸替换 400

(一)自发突变率 400

(二)DNA杂交 401

第二节蛋白质的进化变异 403

一、氨基酸替换率 403

二、特定蛋白质氨基酸替换率的恒定性 405

三、蛋白质进化 407

第三节系统树 411

一、血清免疫学的数据 411

二、同源蛋白质的数据 414

三、DNA杂交的数据 415

四、密码子或核苷酸替换的数据 417

第四节非达尔文主义进化 419

一、概述 419

二、中性突变 419

(一)中性突变的定义 419

(二)中性突变的产生 419

(三)中性突变的类型 420

三、遗传漂变 420

五、分子进化机制 421

四、进化的一种相——多态现象 421

六、分子进化与形态变异 423

七、进化学的三个阶段和三个水平 424

第八章人类起源 426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过程 426

一、引论 426

二、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428

三、人科起源的进化系统 429

(一)人科起源的历程 429

(二)人科起源进化系统概述 432

(一)腊玛古猿 434

第二节人类的进化过程 434

一、人类进化的主要阶段 434

(二)南方古猿 436

(三)早期猿人(能人) 438

(四)晚期猿人(直立人) 440

(五)早期智人(古人) 442

(六)晚期智人(新人) 442

(七)现代人 444

(一)定义和分类 445

(二)人种的起源进化理论 445

二、现代人种的产生和分化 445

(三)现代人种的形成和发展 447

三、人类的未来 447

第三节人类产生的原因 451

一、人类产生的历史生物地理学原理 451

(一)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环境因素 451

(二)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生物因素 462

(三)人类的伊甸园 499

二、人类进化的本质——大脑的特化 599

(一)大脑特化的表现形式 599

(二)人类性状的兼容性发展 625

三、人类产生的种群社会性 635

(一)原始群 635

(二)母系社会 702

(三)父系社会 738

第九章生物核反应 759

第一节难以解释的实验数据 759

第二节生物核反应假说 762

第三节生物核反应的进化和人类的发展 770

参考文献 777

后记 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