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1
大事记 1
汉代(南越) 1
五代(南汉) 1
宋代 1
元代 2
明代 3
清代 5
中华民国时期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
第一篇 建置 区划 40
第一章 建置沿革 41
第二章 境域 50
第三章 乡村 51
第二篇 地理 53
第一章 自然地理 53
第一节 地形 地貌 54
第二节 地质 55
第三节 山脉 河流 56
第二章 水文 62
第一节 沿革 64
第二节 洪水实测与查测 64
第三节 水情服务 65
第三章 气候 65
第一节 气象统计 65
第二节 民间观测天气谚语 66
第四章 自然资源 68
第一节 矿产 水资源 68
第二节 植物资源 68
第三节 动物资源 70
第五章 自然灾害 72
第一节 水灾 72
第二节 风灾 73
第三节 地震 73
第四节 雷击 74
第五节 其他自然灾害 75
第六章 人口 75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人口状况 7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状况 76
第三篇 政治 82
第一章 各时期综述 82
第一节 明清时期 82
第二节 民国时期 84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 87
第四节 沦陷时期 89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 92
第六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 95
第七节 改革开放 102
第二章 基层政权建设 106
第一节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机构 106
第二节 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 107
第三节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111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机构 111
第一节 镇级机构沿革 111
第二节 司法行政工作 117
第三节 民政工作 118
第四节 规划、国土、建设工作 120
第五节 侨务工作 121
第四章 党派 12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125
第二节 民主党派 137
第五章 群众团体 140
第一节 工人组织 140
第二节 农民组织 141
第三节 妇女组织 142
第四节 青年组织 144
第五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44
第六节 其他组织 145
第六章 各村概况 148
第一节 各村基本概况 150
第二节 沙湾居民委员会基本情况 163
第四篇 经济 165
第一章 农业 171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生产 172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所有及经营 173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178
第四节 粮食 179
第五节 油类 185
第六节 糖蔗 186
第七节 林、牧、副、渔业 190
第二章 工业 198
第一节 制糖业 198
第二节 砖瓦业 200
第三节 镇村企业的发展 200
第四节 部分骨干企业概况 207
第五节 供电 210
第六节 供水 212
第三章 商业 215
第一节 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墟和市 216
第二节 沦陷前后的货币与商业 221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商业 226
第四节 1992年后商业的发展 230
第五节 对外经济贸易 231
第六节 财政与金融 232
第四章 基本建设 交通 邮电 房地产 旅游 234
第一节 基本建设 234
第二节 交通运输 235
第三节 邮政 电话 电报 247
第四节 房地产业的发展 251
第五节 旅游 252
第五篇 军事与治安 254
第一章 军事地形与设施 254
第一节 高地 254
第二节 水道 255
第三节 公路 桥梁 256
第四节 军事设施 257
第二章 驻军 257
第一节 清朝的驻军 257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驻军 257
第三节 沦陷时期的驻军 258
第四节 抗战胜利后的驻军 258
第五节 地方武装 258
第六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驻军 260
第三章 民兵 261
第四章 战事 262
第一节 三善乡民抗击海盗之战 262
第二节 何博分炮轰法国军舰 262
第三节 “湖山号”击落日军飞机 262
第四节 “江巩号”抗击日军与日军登陆紫坭 263
第五节 狙击日舰之战 263
第六节 广游二支队沙湾初战 263
第七节 夜袭沙湾 264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地方武装 265
第六章 治安 266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治安 266
第二节 明代的治安 267
第三节 清代前期的治安 268
第四节 清代中后期的治安 269
第五节 民国时期的治安 271
第六节 沦陷时期的治安 271
第七节 抗战胜利后的治安 273
第八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治安 273
第九节 消防中队 275
第十节 安全生产委员会 276
第七章 沙湾地区革命斗争史略 277
第一节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斗争时期 277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278
第三节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82
第六篇 教育 科技 286
第一章 教育 286
第一节 民国前的教育 288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 292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 294
第四节 教育改革 298
第五节 1995—2000年沙湾镇教育工作获得的主要荣誉 301
第六节 各中、小学校,成人学校概况 304
第二章 科技 314
第一节 围垦造田技术 314
第二节 制糖技术 315
第三节 烧制砖、瓦、灰技术 316
第四节 建筑技术 316
第五节 电灯 电话 机械 319
第六节 科技服务机构与科技开发 321
第七节 科技界部分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简介 334
第七篇 文化 体育 医疗 卫生 342
第一章 文化 342
第一节 沙湾文化站(中心) 343
第二节 广播电视 348
第三节 文学 350
第四节 艺术 377
第五节 文物 410
第二章 体育 490
第一节 传统体育活动 490
第二节 现当代体育活动 496
第三章 医疗卫生 503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医疗卫生简况 503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医疗卫生事业 504
第三节 沙湾人民医院 504
第四节 妇幼保健及计划生育 507
第五节 合作医疗 508
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509
第七节 初级保健 510
第八节 基层医疗机构 513
第九节 环境建设及环境质量 514
第八篇 社会 516
第一章 风俗 516
第一节 节日 516
第二节 习俗 518
第三节 饮食 520
第四节 衣服 523
第五节 不良习惯 523
第二章 宗教 524
第一节 宗教建筑 525
第二节 民间信仰 526
第三章 宗族 527
第一节 姓氏来源 527
第二节 姓氏分布 527
第四章 方言 529
第一节 语音特点 529
第二节 词汇特点 557
第三节 常用词语 561
第五章 建筑 564
第一节 村落建筑 564
第二节 乡村的公用建筑 565
第三节 民居建筑 574
第六章 传说 谚语 575
第一节 传说 575
第二节 谚语 580
第九篇 人物传 583
第一章 经济方面 583
何德明 583
黎南珍 585
李彦璋 587
何叔浑 589
何会祥 589
张殿铨 589
张凤华 590
何锡光 590
何崇耀 590
王颐年 591
曾汪源 曾金城 592
张正时 592
何柱彬 593
第二章 政治方面 594
何起龙 594
王元甲 595
何子海 595
张智 596
曾守伦 596
何善承 596
韩殷 596
韩宗尧 597
冯元 597
王原相 597
李? 597
冯应京 598
何壮猷 599
黎炳森 599
冯君素 600
李民欣 600
张蔼蕴 601
何蹑天 603
第三章 军事方面 603
王中耀 603
冯挺衡 604
何学青 604
何应騊 605
何博分 605
何贵龙 606
王汉秋 607
何筱静 607
何虹 608
何崇保 610
何端 611
冯启聪 612
第四章 文化方面 615
第一节 文学 615
王渐逵 615
韩上桂 616
何云栖 617
韩懋林 618
何文涵 618
何其干 618
韩文举 619
张采庵 620
第二节 音乐 621
何博众 621
何柳堂 622
何少霞 623
冼星海 623
何与年 625
第三节 戏剧 曲艺 626
何章 626
何世杞 627
燕燕 628
千里驹 628
陈鉴 629
陈燕莺 630
第四节 美术 631
黎文源 631
黎蒲生 632
杨瑞石 632
靳耀生 632
李野屋 633
何铁华 633
第五节 科教 634
何其言 634
黎朝书 635
李莲溪 635
张竹君 636
张瑞权 637
何宗颐 638
李匡武 639
褚石 640
何炳材 640
第六节 宗教 641
今堕 641
惟因 642
附录 文章选录 645
一、措施 细则 645
二、报告 发言 总结 649
三、碑记 680
四、序 684
五、诗词 歌赋 694
六、散记 706
七、新闻 报道 通讯 726
后记 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