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4
第三节 检察权研究综述 9
一、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 9
二、检察权的性质 10
三、检察权与立法权、行政权及审判权的关系 17
四、检察权的配置 24
第四节 研究方法 29
第五节 研究框架和基本思路 31
第二章 检察权配置的基本问题 34
第一节 检察权配置的概念 34
第二节 检察权配置的目标 40
一、检察权配置的手段性目标 41
二、检察权配置的终极价值目标 44
第三节 检察权配置的宪政框架与制度环境 44
一、检察权配置的宪政框架 45
二、检察权配置的经济与文化制度环境 53
三、检察权配置的国家法治图景 59
第四节 检察权配置的基本原则 61
一、尊重宪政体制原则 62
二、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 64
三、遵循司法规律原则 67
四、检察一体化原则 70
五、权力结构完整原则 71
六、权责统一原则 73
七、法律保留原则 73
第三章 公诉权的配置 75
第一节 公诉权的性质 76
一、公诉权的属性之争 76
二、我国公诉权的本质属性 77
第二节 公诉权配置的问题分析 81
一、公诉权的现有内容 82
二、国外公诉权配置的发展趋势 85
三、公诉权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89
第三节 公诉权的优化配置 95
一、坚持平和司法新理念 95
二、扩充公诉裁量权范围 96
三、扩大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 96
四、健全撤回起诉制度 97
五、完善量刑建议制度 98
六、增设民事行政公诉权 99
第四节 抗诉权及其配置 112
一、国外抗诉权的规定 112
二、我国抗诉权配置的现有缺陷 114
三、抗诉权的优化配置 120
第五节新《刑事诉讼法》对公诉权的完善 124
一、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规定 124
二、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 127
三、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间 128
四、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犯罪嫌疑人的要求 128
五、附条件不起诉的法律规制 129
六、附条件不起诉的撤销 129
第四章 职务犯罪侦查权的配置 132
第一节 职务犯罪侦查权概述 132
一、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必要性 132
二、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域外考察 134
第二节 职务犯罪侦查权的主体配置 136
一、职务犯罪侦查主体的归属逻辑 136
二、职务犯罪侦查主体的权力竞合 139
三、职务犯罪侦查主体的权力归属 143
第三节 职务犯罪技术性侦查权研究 145
一、技术性侦查权的涵义及其发展趋势 146
二、技术性侦查权的必要性 148
三、技术性侦查权的法律配置 150
四、窃听措施的法律规制 155
第五节 职务犯罪侦查权的优化配置 170
一、侦查管辖权的优化配置 170
二、侦查机构的优化配置 172
三、涉案信息管理的优化配置 174
四、侦查措施的优化配置 176
五、保障机制的优化配置 179
第六节新《刑事诉讼法》对技术侦查权的完善 185
一、明确技术侦查适用时间、适用主体和案件范围 185
二、严格技术侦查的审批程序、使用期限 186
三、明确技术侦查信息和材料的目的和处理 187
四、规定隐匿身份侦查和控制交付 187
五、明确技术侦查收集材料的性质和使用方式 187
六、对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权的简评 188
第五章 刑事诉讼监督权的配置 191
第一节 刑事诉讼监督概述 192
一、刑事诉讼监督的内容 192
二、侦查监督权配置的现状 193
三、刑罚执行检察权配置的现状 196
第二节 侦查监督权的配置 197
一、侦查监督权的内涵 197
二、侦查监督权的法律依据 200
三、侦查监督权的法理基础 202
四、刑事立案监督的问题与完善 207
五、侦查活动监督的问题与完善 211
六、审查逮捕制度的问题与完善 214
第三节 刑罚执行监督权的配置 217
一、监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8
二、监所检察权的法律定位 224
三、监所检察权配置的问题 228
四、监所检察权的优化配置 232
第四节新《刑事诉讼法》对诉讼监督权的完善 235
一、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236
二、区分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适用条件 239
三、规定监视居住的程序和后果 240
四、明确批准逮捕条件和审查批捕程序 241
五、明确对强制措施的监督审查 242
六、强化执行阶段的诉讼监督 244
第六章 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权的配置 246
第一节 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的正当性 247
一、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的必要性 247
二、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的可行性 250
第二节 民事行政检察权的性质与特征 253
一、民事行政检察权的性质 253
二、民事行政检察权的法律特征 256
第三节 民事行政检察权的配置现状 263
一、民事行政抗诉权 264
二、民事行政检察建议权 266
三、民事行政支持起诉与督促起诉权 267
第四节 民事行政检察权的优化配置 268
一、民事行政检察权的拓展 269
二、民事行政检察权的控制 277
第七章 一般监督权的配置 281
第一节 一般监督的概念与特征 282
一、一般监督的概念 282
二、一般监督的法律特征 286
第二节 现行立法监督体制的缺陷 290
一、立法监督的主动审查程序 291
二、立法监督的被动审查程序 292
三、立法监督的司法或准司法程序 292
四、各种立法监督程序的衔接 293
第三节 一般监督权的社会机理 294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配置特点 294
二、两大利益集团对中国立法的影响 296
三、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图景 299
四、社会公共领域日益兴起的限制地方权力的主观法权诉求 301
第四节 一般监督的可行性 304
一、检察机关宪法定位与现实宪政环境的张力 304
二、纵横交织、协调统一的检察权结构体系特质 305
三、检察权的司法属性 306
四、检察权行使功效的程序性 307
第八章 俄罗斯检察制度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09
第一节 俄罗斯检察制度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310
一、俄罗斯检察制度改革的法律框架 310
二、俄罗斯检察制度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313
第二节 俄罗斯检察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318
一、检察制度改革必须建立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政框架之下 318
二、检察制度改革必须以保障人权为根本目的 320
三、检察制度改革必须以不断完善法律监督效能为中心 321
第九章 经济区建设与行政权的检察监督 327
第一节 经济区建设与行政权能动模式 327
一、区域发展权视野下的经济区建设 327
二、经济区建设中的行政权能动原则 329
三、地方行政权能动的范围 330
第二节 行政权检察监督的必要性 333
一、行政权亟待检察监督的实证考察 333
二、行政权检察监督的规范分析 334
第三节 行政权检察监督的范围、方式和限度 336
一、行政权检察监督的范围 336
二、行政权检察监督的方式 337
三、行政权检察监督的限度 339
参考文献 341
作者近年部分研究成果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