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稳定 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音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10120119
  • 页数:1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试图从货币对内稳定与对外稳定两个方面阐述货币稳定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具体而言,除导言外,本书正文将分四章展开论述。第二章回顾货币稳定的理论基础,包括最优通货膨胀率的内涵与度量、汇率影响因素以及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影响及进程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第三章主要论述货币的对内稳定即物价水平及币值的稳定。本章从两个方面入手研究维持通货膨胀的稳定性,即明晰的目标规则与可操作的工具规则。第四章研究货币的对外稳定即汇率稳定及其影响因素。本章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和以往学者的研究选取影响一国汇率变化的基本经济因素,并结合统计和计量经济理论分析,剔除非影响我国汇率波动的变量,最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于我国汇率变化的影响趋势及强度,为理解和分析在我国大的宏观背景下汇率变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显示,与汇率的相关性排序为外汇储备,利差、外商直接投资和通胀差,贸易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激增是影响我国汇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以及针对其他因素管理的若干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第五章提出货币对外稳定的制度安排,即国际货币体系重构问题。包括基于公共品纳什均衡供给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过程

第一章 导言 1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1

第二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 4

第二章 货币稳定的理论基础 9

第一节 最优通货膨胀率:内涵、度量与估计 9

一 最优通货膨胀率:Friedman与Phelps之争 9

二 最优通货膨胀率的度量:方法与模型 11

三 最优通货膨胀率的估计 14

第二节 汇率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基础 16

一20世纪50年代前 17

二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 21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 28

第三节 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影响与进程 33

一 货币国际化的含义、条件与测度 33

二 货币国际化的影响 36

三 货币国际化的模式、路径和进程 38

第三章 货币对内稳定——通货膨胀稳定性与最优通胀率 41

第一节 我国通货膨胀的发展历程及历史特征 41

一1979年以来历次通货膨胀及其特征 41

二2008年至今此次通货膨胀及其特征 48

三 经验教训与政策启示 50

第二节 货币政策框架、规则及其特点 52

一 汇率目标规则 53

二 货币数量目标规则 55

三 名义收入目标规则 57

四 利率规则与通胀目标规则 58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规则——线性理性预期模型(LRE) 62

第四节 通货膨胀稳定性与最优通胀率 67

一 正的稳态通胀的成本与收益 67

二 包含正的稳态通胀的新凯恩斯模型 69

三 最优通胀率的求解与估计方法 77

第四章 货币对外稳定——汇率稳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81

第一节 我国汇率制度的浮动程度 81

第二节 汇率变动的因素及其影响 85

一 贸易收支、贸易条件及外商直接投资 86

二 利率水平差异 89

三 外汇储备、通货膨胀差异及货币供应增长率 90

四 财政收支状况:未清偿的政府债务 95

五 经济增长及其变动 96

六 外汇交易量、指令流和外汇买卖差价 98

第三节 多因素汇率决定的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101

一 变量选取和建模依据 102

二 模型构建与回归分析 108

第四节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定与管理方案设计 113

一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及其规模测定 113

二 巨额外汇储备对汇率及经济产生的影响 117

三 新时期外汇储备管理的方案措施及政策建议 118

第五节 其他影响因素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应对措施 123

一 通货膨胀、利率和汇率之间的传导机制不畅,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机制出现扭曲 123

二 外资流入领域单一,结构不合理,过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将对汇率产生诸多的消极影响 126

三 结合实际情况,我国应采取的解决方案及应对措施 128

第五章 货币对外稳定——国际货币体系重构 135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及其原因——基于公共品纳什均衡供给的分析 135

一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过程及原因分析 135

二 基于公共品纳什均衡供给分析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和变迁原因 137

第二节 几种主要货币国际化的进程、特征及经验启示 141

一 几种主要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与特征 141

二 经验启示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展望 149

第三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153

一 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3

二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 155

三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难点与重点 159

四 我国的应对措施 162

附录 167

参考文献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