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
二、研究现状综述 4
三、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21
四、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24
第二章 基辛格外交思想的现实主义定位及其检验 27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主要范式 28
一、现实主义的三种不同含义 29
二、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范式及其非对称性 31
三、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遭遇的道德评判及其反击 37
第二节 基辛格外交思想的现实主义定位及其说服力 45
一、基于政党政治的道德评判 45
二、基于苦难的人生经历 49
三、基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表面特征 50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理论硬核 53
一、现实主义的本体论 53
二、现实主义的基本假说 56
第四节 基辛格外交思想既有定位的检验 59
一、单一国家假说的检验 60
二、理性国家假说的检验 65
第三章 基辛格外交思想再定位 79
第一节 基辛格外交思想与建构主义的联系 79
一、在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 81
二、基辛格外交思想与建构主义的相似观点 89
第二节 基辛格外交思想的核心:选择性双重本体论 93
一、基辛格外交思想的特殊性 94
二、国际关系理论的进化特性:适应人类技术现实 96
三、基辛格外交思想的核心:选择性双重本体论 101
第三节 基辛格外交思想的有机体系 110
一、(国际)外交思想关键:建构对方意识 110
二、(国内)外交决策关键:实现自己意志 112
第四章 基辛格外交思想实践:不变的本质 118
第一节 对苏战略不变的本质 118
一、“有限战争”战略的本质:建构新的游戏规则 120
二、缓和政策的本质:驯良革命国家 126
第二节 对华战略不变的本质 140
一、中国的双重身份:五千年的中国还是现实的中国 141
二、归纳中国的价值观基因 142
三、验证中国的价值观基因 146
第三节 越南战争的本质:人心之争 148
一、越南之内的人心之争 148
二、越南之外的人心之争 152
第五章 基辛格外交思想溯源:时代·人生·学术 154
第一节 时代背景:被忽略的技术现实 154
一、物质权力的瓶颈:核武器 155
二、意识流动的通衢:现代交通、通讯、媒体 157
三、现代社会的脆弱性与相互依存 160
第二节 人生经历:被臆测的人性观 164
一、德国(1923—1938年):童年时代并非只有黑暗 165
二、纽约(1938—1943年):“移民生活”而非“难民生活” 171
三、两位老师:性格特征与价值观共性 176
第三节 学术偏好:被误读的哲学观 180
一、被遗漏的康德 180
二、被标签化的梅特涅 184
第六章 结论 191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结论 192
一、国际部分 193
二、国内部分 195
第二节 结论引发的思考 195
一、中美关系的未来 196
二、人类的未来 197
访谈者名单及简介 198
附录1 基辛格在政协的演讲(1996年9月4日下午) 202
附录2 基辛格为《朱鎔基讲话实录》英文版所作序言 211
附录3 基辛格访问复旦大学时的演讲与回答提问(2013年7月2日) 214
附录4 基辛格关于乌克兰问题的讲话 217
附录5 亨廷顿与基辛格 220
附录6 美中关系的未来——有冲突但并非必然 243
参考文献 252
后记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