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3
引言 3
一、中医神志病学概念 3
二、中医神志病学地位 3
三、中医神志病学范围 3
四、中医神志病学展望 4
五、中医神志病学简史 4
第一章 基础理论 7
第一节 精神学说 7
一、精 7
二、气 8
三、神 8
第二节 本神、元神、识神说 9
一、本神 9
二、元神 10
三、识神 11
第三节 中根、神机、气立说 12
一、中根关乎命根 13
二、神机关乎生机 13
三、气立关乎生化 14
第四节 神志学说 15
一、心神 15
二、肝魂 16
三、肺魄 16
四、脾意 16
五、肾志 16
第五节 心主任物、处物说 17
一、心神任物——信息感知 17
二、心有所忆——信息处理 18
三、意之所存——信息储存 18
四、志而存变——深度思考 19
五、思而远慕——深思远虑 19
六、虑而处物——知识生智 19
七、从“任物”到“处物”——知识升华变智慧 19
第六节 府精神明说 20
一、神明与精明 20
二、神明与智力 20
三、府精神明与痴呆 21
第七节 心主神明说 22
一、心主神明,养生则寿 22
二、心主不明,养生则殃 22
三、修心明神,终生为之 23
四、儒家君德,修心神明 23
第八节 使道通畅说 24
一、使道概念 24
二、使道构建 25
三、使道通畅训练 25
四、使道闭塞不通 25
五、使道偏通训练 26
第九节 神守归宗说 26
一、归根复命与生命延续 27
二、神守归根与民族文化 27
三、归根心理与宗教意识 27
四、归根心理学 27
第十节 神与心理活动 28
一、中医心理学的构建模式 28
二、神与心理活动 29
三、识神、元神与意识、潜意识 31
四、神与精神分析 32
第十一节 情志学说 33
第十二节 神志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34
第十三节 神志情志辨识及病证归类 34
第十四节 阴阳二十五人说 35
一、阴阳五态人 35
二、五行人 36
三、五行与人格多样性 37
第二章 病因病机 39
第一节 先天精亏神弱 39
一、两精健康,子壮聪慧 39
二、房事有节,避忌有道 39
第二节 孕育胎养不当 40
一、宁静养胎,子性和顺 40
二、情和志达,言行端正 40
三、自然生产,母乳喂养 41
第三节 后天失养邪伤 41
一、神气怯弱,惊恐伤神 41
二、护养不当,使道不通 41
第四节 修心养神不明 42
第三章 诊治原则 44
第一节 四诊要点 44
一、望神 44
二、问诊 45
三、舌诊 46
四、脉诊 46
第二节 主要治则 47
一、修心明神 47
二、驱邪安神 47
三、身心调治 48
第三节 治疗方法 48
一、中药疗法 48
二、针灸疗法 49
三、心理疗法 50
四、其他疗法 56
各论 63
第四章 癫病 63
第五章 狂病 70
第六章 痫病 76
第七章 郁病 84
第八章 呆病 91
附:失忆症(健忘) 97
第九章 邪祟 100
附:小儿客忤 107
第十章 不寐 111
附:梦游症 116
第十一章 百合病 120
第十二章 自闭症 126
第十三章 妇人神志异常 134
第一节 经期神志异常 134
第二节 产后神志异常 139
产后抑郁 139
产后发狂 145
第十四章 外感神志异常 151
第一节 理论基础 151
一、病因及特点 151
二、邪、神互为影响 151
三、外感神志异常机制 152
四、诊断注意事项 152
第二节 治疗述要 153
一、药物治疗 153
二、针灸治疗 154
三、心理治疗 154
第三节 辨证论治 155
阳明发狂 155
蓄血发狂 159
热入血室 164
热入心包 169
第四节 现代研究 173
一、感染性精神病 173
二、“现代瘟疫”中的心理问题 174
三、中医神志学说与心理神经免疫学 174
第十五章 脏躁 176
第十六章 梅核气 183
第十七章 奔豚气病 187
第十八章 思虑 194
第十九章 惊恐 199
第二十章 卑惵 205
第二十一章 强迫症 213
第二十二章 癖病 219
第二十三章 瘾病 225
附1:酒瘾 231
附2:烟瘾 231
附3:网瘾 231
附4:赌瘾 232
附录 237
附录一 益智方选 237
附录二 方剂索引 239
附录三 参考书目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