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人学(代前言) 3
上篇 3
1.文学翻译的困境与出路(《文艺报》2010-10-25) 3
2.莎剧的翻译:从散文体到诗体译本——兼评方平主编《新莎士比亚全集》(《中国翻译》2003年第3期) 6
3.莎剧汉译的形式追求——探讨莎剧素体诗的移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6
4.读《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4
5.《易经》在欧洲的传播——兼评利雅格和卫礼贤的《易经》译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7
6.从语境与语篇谈哈姆雷特独白“To be,or not to be…”的理解(《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6
7.《雨王亨德森》:索尔·贝娄的浪漫主义宣言(《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3
8.《野棕榈》:音乐对位法的形式,自由与责任错位的主题(《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2
9.《八月之光》的光谱(《八月之光》代译序) 61
10.“谁”在弥留:主体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我弥留之际》译序) 80
中篇 91
11.新批评(《外国文学》2004年第6期) 91
12.从道德原则到结构主义——介绍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的几种常见模式(《百科知识》1984年第1期) 97
13.浪漫主义·大自然·生态批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02
14.哈代小说《远离城嚣》中的人与自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11
15.意象派诗歌的审美赏析(《美的研究与欣赏丛刊》2) 118
16.《哈姆莱特》演绎人类生死问题的悲剧。(《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130
17.解构:再现哈姆雷特王子的众生相(《国外文学》2003年第1期) 136
18.莎士比亚与伊丽莎白复仇悲剧——兼论莎氏从《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到《哈姆莱特》的双重超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45
19.福克纳的魅力(《小说家》2000年第6期) 153
20.福克纳小说文本的象似性——福克纳语言风格辨析(《外国语》2004年第6期) 158
21.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辨析(《外国文学欣赏》1985年第1期) 164
22.罗素——数理哲学家、政论散文家、社会活动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172
23.加布里埃尔·鲁瓦(《外国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五卷) 178
24.论里柯克及其创作(《学术论文选编》,川外五十周年校庆) 187
25.里柯克和他的幽默创作(《加拿大语言文学论文集》) 195
26.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处境《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201
27.一首奇特的恋歌——释《杰·阿弗雷特·普弗洛克的恋歌》(《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4期) 208
28.解读命题“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从《我心欢跳》的惊喜到《永生颂》的人生感悟(《国外文学》2005年第4期) 214
29.一部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元小说——评《大大方方的输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20
30.残酷的跨国商战,严峻的社会现实——评《另一种战争》(《译林》1998年第6期) 227
下篇 235
31.怀念我的外国文学启蒙导师吴宓先生(《多维视野中的吴宓》) 235
32.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中国外语》2009年第6期) 241
33.改革开放时代的外语专业:回顾与反思(《外语教育名家谈》1978—2008) 247
34.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办好外语院校(《外语界》1993年3期) 255
35.西部开发给西南地区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带来的挑战及其改革策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1期) 258
36.加拿大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263
37.加拿大研究在中国(《文史哲》1988年第4期) 272
38.中国加拿大研究二十年(《加拿大研究》第二辑) 275
后记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