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1983—1989年 1
试谈文艺创作中灵感的特征 1
陈白尘史剧观初论 12
《死水》的绘画美及其美学意义 25
萧乾与象征主义 29
论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审美个性 41
新文学批评意识和批评模式的引进与重构——论茅盾对丹纳的接受 54
新文学价值意识、艺术思维和审美组织的历史选择——论茅盾对托尔斯泰的接受 66
艺术文化学:实践意识与建设思维的拓展 78
文学史的历史探询——也谈重写文学史 82
关于批评自由的反思 86
为历史文化框范的阐释与批评——延安时期鲁迅研究枝谈 90
第二编 1990—1999年 99
历史的探寻与跋涉——由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看一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心态 99
茅盾文学批评的思维个性 114
现代化:文学探索与文化批评的抉择——林非文学批评和研究初论 121
历史理性的个性演示——鲁迅、陈独秀、胡适的文化心态比较 135
自己的园地:无声潜思与独立探询——论周作人的文学批评个性 167
理论建构与接受的未决状态 179
悠长的期冀与采集——萧乾近年省思与回忆性散文印象 185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结构与鲁迅 196
使命意识与批评的感性投入——论成仿吾文学批评的个性特征 207
批评选择与历史责任的接受——论鲁迅文学批评的文化心态 217
文化散文论 234
郁达夫文学批评探索 254
萧乾与沈从文 271
“进步电影”:在历史的边际追索与超越——1945—1949年中国电影的透视 276
社会互动与对话中的艺术批评行为 294
回首“昆仑”和“文华” 298
出版人的“呆气” 300
一位大导演的精神肖像 303
转换与位移——新时期十年(1979—1989)电影综论 323
逝去的时光——汤晓丹的曲折的电影道路 336
边缘·电影·梦想——桑弧论 345
第三编 2000年 361
历史的旧路——中国电影与孙瑜 361
电影的成长与话语空间的拓示——1990—2000年中国电影综论 374
20世纪中国电影话语与夏衍 388
附录 丁亚平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目录(1983—2000)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