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视角下的转移支付制度重构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杰刚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9554982
  • 页数:2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基本公共服务为视角,对转移支付制度重构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全面衡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水平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衡量体系标准,为国家在宏观层面全面认识和科学把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规律提供了参考样本,为完善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新型转移支付制度提供了有益参考。

第1章 总论 1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1.1 本研究选题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5

1.2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6

1.2.1 研究的基本思路 6

1.2.2 研究的基本框架 6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8

1.3.1 研究方法 8

1.3.2 本研究的创新点 9

上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探讨及实证分析 13

第2章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综述 13

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13

2.1.1 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服务内涵的探讨 13

2.1.2 对均等化的经典认识 15

2.1.3 我国学术界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同认识 17

2.1.4 本研究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认识 20

2.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般理论分析 22

2.2.1 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性 22

2.2.2 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取向和测度 23

2.2.3 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客体选择顺序 25

2.2.4 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模式及我国的选择 26

第3章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28

3.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评价的逻辑基础 28

3.1.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定 28

3.1.2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测度方法及步骤 31

3.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33

3.2.1 基本生活保障类指标构成 34

3.2.2 公共安全类指标构成 38

3.2.3 公共医疗类指标构成 41

3.2.4 公共卫生类指标构成 43

3.2.5 公共体育类指标构成 44

3.2.6 公共教育类指标构成 45

3.2.7 公共文化类指标构成 47

3.2.8 公共科技类指标构成 49

3.2.9 就业保障类指标构成 49

3.2.10 公共基础设施类指标构成 50

第4章 中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证分析 53

4.1 新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历程演进 53

4.1.1 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演化的总体脉络 54

4.1.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共服务供给(1949—1978) 55

4.1.3 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服务供给(1978—2013) 61

4.1.4 主要结论及对未来演化方向的判断 71

4.2 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分析 73

4.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价 73

4.2.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的成因分析 77

第5章 河北省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典型分析 86

5.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及衡量指标 87

5.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官方界定 87

5.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概念及口径界定 88

5.1.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衡量指标 89

5.2 河北省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分析 91

5.2.1 河北省公共卫生投入的现状分析 91

5.2.2 河北省公共卫生服务产出现状 93

5.2.3 河北省公共卫生服务效果现状 94

5.2.4 河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总体衡量 95

5.2.5 河北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衡量的基本结论 97

5.3 河北省县域间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度量分析 98

5.3.1 河北省县域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评价 98

5.3.2 县域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划分:聚类分析方法 99

5.3.3 河北省县域间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差异的原因 100

5.4 实现河北省县域间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106

5.4.1 明确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责权配置 106

5.4.2 加大财政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扶持力度 107

5.4.3 缩小各地区公共卫生资源的供给差异 108

5.4.4 完善公共卫生财政经费的管理机制 109

5.4.5 深化河北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进程 109

下篇 均等化价值取向下的转移支付制度重构 113

第6章 转移支付与均等化:一个理论规范分析 113

6.1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基本理论框架 113

6.1.1 转移支付的概念、内涵、本质 113

6.1.2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基本特点 115

6.1.3 转移支付的基本功能作用 116

6.1.4 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框架 117

6.1.5 转移支付的理论基础 122

6.1.6 转移支付测算体系 122

6.2 转移支付与均等化的相互关系分析 125

6.2.1 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论证与争鸣 125

6.2.2 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实现路径:研究与探讨 132

第7章 均等化视角下的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评估 137

7.1 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演进历程 137

7.1.1 1949—1976年“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转移支付 138

7.1.2 1977—1993年“财政包干体制”下的转移支付 139

7.1.3 1994年至今“财政分权体制”下的转移支付 140

7.2 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成效 141

7.2.1 持续的资金规模和支持力度为均等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141

7.2.2 不断优化的结构体系为均等化提供了现实载体 145

7.2.3 日益科学的方式手段为均等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149

7.3 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基于均等化的视角 153

7.3.1 现行转移支付运行结果与制度目标存在落差 154

7.3.2 现行转移支付结构组成与成熟模式存在差距 156

7.3.3 现行转移支付分配方法有悖于科学理性 159

7.3.4 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较差 161

7.3.5 转移支付监管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 164

第8章 财政均等化制度的国际经验借鉴 166

8.1 财政均衡制度的起源 166

8.1.1 英国高森公式:最早的财政均衡制度操作形式 167

8.1.2 澳大利亚成立联邦补助委员会:最早的财政均衡制度 167

8.2 财政收入能力均等化模式 168

8.2.1 加拿大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均衡政府间“标准收入” 169

8.2.2 德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以横向转移支付为主体的均等化 172

8.2.3 俄罗斯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保障基本人权的均等化 174

8.3 财政支出需求均等化模式 176

8.3.1 美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以专项拨款为主的均等化 176

8.3.2 印度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多元决策的均等化转移支付 179

8.4 支出需求与收入能力并重的均等化模式 181

8.4.1 日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以需求供给为前提的财力均等化 182

8.4.2 瑞典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高福利背景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185

8.5 外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我国的启示 190

8.5.1 确立公共服务的内涵与目标范围:政府职能界定与国情考量 190

8.5.2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选择:转移支付制度的主体地位 191

8.5.3 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基础: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 192

8.5.4 推行转移支付制度的特征与模式:制度体制基础和价值理念 192

8.5.5 选择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互补的转移支付构成体系 193

8.5.6 建立财力均等化的科学测算依据:基本需求为基础的因素法 194

8.5.7 衡量转移支付的目标与实现效果:多种形式监督与评价体系 195

8.5.8 健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制保障:完整的转移支付法规体系 196

第9章 均等化视角下的转移支付制度重构 198

9.1 基本理念与新制度框架 198

9.1.1 转移支付制度重构的价值取向 198

9.1.2 转移支付制度重构的指导思想 200

9.1.3 转移支付制度重构的基本原则 202

9.1.4 转移支付制度重构的总体思路 203

9.1.5 转移支付制度重构的整体框架 206

9.2 重构的主体内容 210

9.2.1 一般性转移支付体系的调整与重构 210

9.2.2 专项转移支付体系的调整与重构 215

9.2.3 横向转移支付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218

9.3 重构的内部治理 221

9.3.1 转移支付制度重构的法制调整 221

9.3.2 转移支付制度重构的管理举措 223

9.3.3 转移支付制度重构的技术支撑 226

9.4 转移支付制度重构的外部保障 228

9.4.1 科学划分政府间事权支出责任,奠定转移支付制度构建基础 228

9.4.2 调整政府间财权与财力划分,增强地方公共品供给能力 232

9.4.3 深化预算管理与体制改革,确保公共服务供给的目标导向 235

9.4.4 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履行公共服务保障的基本职责 238

附录 基本公共服务指标构成体系 240

参考文献 249

后记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