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儒家思想》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秀丽主编;宋晓敏副主编;韩东,李晓勇,李娜等参编
  • 出 版 社: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60567327
  • 页数:382 页
图书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本书重点讲解了作者对于《论语》中的儒家思想的一些看法。

第1篇 学而 2

1.1 治学三境界 2

1.3 巧言令色鲜矣仁 4

1.4 吾日三省吾身 5

1.5 敬信爱用民以时 6

1.6 做人根本弟子规 7

1.7 学之本色 8

1.8 君子之德 9

1.9 慎终追远 10

1.10 夫子至于是邦 10

1.11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12

1.12 和为礼之本 12

1.13 信近义,恭近礼 13

1.14 君子食住言行 14

1.15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15

1.16 患不知人 16

第2篇 为政 20

2.1 为政以德 20

2.2 诗,思无邪 21

2.3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21

2.4 志于学 23

2.5 生死以礼 24

2.6 父母唯其疾之忧 25

2.7 以敬为孝 26

2.8 以悦为孝 27

2.9 回也不愚 28

2.10 知人识人而用人 29

2.11 温故知新而为师 29

2.12 君子不器 30

2.13 先行后言为君子 31

2.14 周而不比为君子 31

2.15 学思结合为治学 32

2.16 异端害已 33

2.17 知之道 33

2.18 多见闻慎言行 34

2.19 任人唯贤 35

2.20 礼治仁政 36

2.21 孝悌之道亦为政 37

2.22 人无信不立 38

2.23 十世可知 38

2.24 各尽本位,见义勇为 39

第3篇 八佾 42

3.1 八佾舞于庭 42

3.2 三家以《雍》彻 42

3.3 人而不仁,礼乐如何 43

3.4 礼之本,宁俭,宁戚 44

3.5 夷狄有君,诸夏无君 45

3.6 季氏旅于泰山 45

3.7 君子之争 46

3.8 仁先礼后 47

3.9 文化致力于传承 48

3.10 失敬之礼不足看 49

3.11 禘说治天下 49

3.12 祭神如神在 50

3.13 获罪于天,无所祷 51

3.14 周监于二代 51

3.15 入太庙,每事问 52

3.16 射不主皮 53

3.17 饩羊之礼 53

3.18 事君尽礼 54

3.19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54

3.20 关睢之乐 55

3.21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55

3.22 管仲不知礼 56

3.23 乐,可知也 57

3.24 天以夫子为木铎 58

3.25 尽善尽美之韶乐 58

3.26 居上之礼 59

第4篇 里仁 62

4.1 里仁为美 62

4.2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62

4.3 仁者好恶 63

4.4 志于仁而无恶 63

4.5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64

4.6 力足于仁必为仁 65

4.7 观过知仁 66

4.8 闻道而悟 66

4.9 耻恶衣恶食不足议 67

4.10 君子义之与比 67

4.11 君子怀德与刑 68

4.12 君子以利为先 68

4.13 君子以礼让为国 69

4.14 君子不患无位 69

4.15 一以贯之,忠恕之道 70

4.16 喻于义而轻于利,君子之行 71

4.17 见贤思齐,君子之风 71

4.18 谏而敬之,孝父母之慧 72

4.19 游而有方,孝父母之志 73

4.20 无改父之道,孝父母之心 74

4.21 知父母之年,孝父母之身 74

4.22 谨言慎行 75

4.23 以约得之 76

4.24 讷于言而敏于行 76

4.25 德不孤 77

4.26 数君斯辱数友斯疏 78

第5篇 公冶长 80

5.1 子谓公冶长 80

5.2 子谓南容 80

5.3 子谓子贱 81

5.4 瑚琏之器 82

5.5 佞之无用 83

5.6 漆雕开拒仕 83

5.7 子路之忠勇 84

5.8 孟武伯问仁 85

5.9 闻一知十 86

5.10 朽木不可雕 87

5.11 无欲则刚 88

5.12 孔门“恕”道 89

5.13 “言”与“不言” 89

5.14 子路之躬行实践 90

5.1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0

5.16 恭敬惠义 91

5.17 交友之道 92

5.18 文仲越礼 93

5.19 子张问仁 94

5.20 “思”亦有度 95

5.21 愚不可及 95

5.22 子欲归与 96

5.23 不念旧恶 97

5.24 子谓微生高 98

5.25 巧言令色足恭 98

5.26 闻子之志 99

5.27 子之告诫 100

5.28 子之好学 100

第6篇 雍也 103

6.1 雍也,可使南面 103

6.2 仲弓论简 103

6.3 颜回好学 104

6.4 冉子请粟 105

6.5 原思辞粟 106

6.6 犁牛之子 106

6.7 回不违仁 107

6.8 季康子问从政 107

6.9 闵子骞辞宰 108

6.10 伯牛有疾 109

6.11 贤哉回也 110

6.12 孔子训求 111

6.13 汝为君子儒 111

6.14 子游选才 112

6.15 孟之反策马 113

6.16 祝鮀之佞 113

6.17 出不由户 114

6.18 文质彬彬 114

6.19 人之生也直 115

6.20 知之,好之,乐之 116

6.21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116

6.22 樊迟问知 117

6.23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18

6.24 孔子说变 118

6.25 觚不觚 119

6.26 宰我问仁 119

6.27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120

6.28 子见南子 121

6.29 中庸之德 121

6.30 子贡问仁 122

第7篇 述而 126

7.1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26

7.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26

7.3 修道徙义 127

7.4 子之燕居 128

7.5 衰矣,不复梦见周公 128

7.6 德艺双馨 129

7.7 有教无类 129

7.8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30

7.9 食于有丧者之侧,不饱 131

7.10 悼而不歌 131

7.11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132

7.12 从好而求 133

7.13 慎之斋、战、疾 134

7.14 韶之雅乐 135

7.15 无怨乎求仁 135

7.16 安贫而乐道 136

7.17 学易可无大过 137

7.18 子所言 138

7.19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39

7.20 敏以求之而知之 140

7.21 子不语 140

7.22 三人行必有我师 141

7.23 天生德于予 141

7.24 子无隐 142

7.25 子之四教 142

7.26 圣人、君子、善人、恒者,少矣 143

7.27 钓射之仁 144

7.28 多闻、多见,识之,知之,作之 144

7.29 与其洁不保其往 145

7.30 欲仁,仁至 146

7.31 臣为君隐 146

7.32 善学歌 147

7.33 躬行才是真君子 148

7.34 圣者情怀,仁者作为 149

7.35 祷天地而尊天命 149

7.36 俭以养德 150

7.37 君子坦荡荡 151

7.38 至圣师表 151

第8篇 泰伯 154

8.1 泰伯让位 154

8.2 以礼约德 154

8.3 曾子正手足 155

8.4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55

8.5 虚心向学 156

8.6 何为君子 157

8.7 士死而后已 157

8.8 人之修养 158

8.9 民可使由之 158

8.10 富民而教 159

8.11 戒骄戒吝 159

8.12 学而至穀 160

8.13 笃信好学 160

8.1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61

8.15 乐曲盈耳 161

8.16 子所恶之品德 161

8.17 学而不厌 162

8.18 巍巍而得天下 162

8.19 唯天为大,为尧则之 163

8.20 得人才而治天下 163

8.21 子之赞禹 164

第9篇 子罕 166

9.1 利、命、仁之思想 166

9.2 达巷党人评孔子 166

9.3 麻冕之礼与拜下之礼 167

9.4 孔子绝四 168

9.5 天之未丧斯文 169

9.6 太宰之疑 169

9.7 子牢之述 170

9.8 叩其两端而竭 171

9.9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171

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172

9.11 颜渊之叹 172

9.12 身后事之规定 173

9.13 孔子待贾 174

9.14 何陋之有 175

9.15 子之乐正 175

9.16 孔子之生活写照 176

9.17 逝者如斯夫 176

9.18 好德 177

9.19 功亏一篑 178

9.20 孔子对颜回之评价 178

9.21 孔子痛惜颜回早卒 179

9.22 秀而不实 179

9.23 后生可畏 180

9.24 改之为贵 180

9.25 忠信之论述 181

9.26 匹夫不可夺志 182

9.27 何足以臧 182

9.28 岁寒,知松柏之后凋 183

9.29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84

9.30 变通之道 184

9.31 子之劝勉 185

第10篇 乡党 187

10.1 子在乡党、宗庙朝廷之日常行为 187

10.2 子之交谈 187

10.3 子之摈礼 188

10.4 朝君之礼 189

10.5 子聘邻国之礼 190

10.6 子之衣礼 190

10.7 斋戒之礼 192

10.8 坐席之礼 194

10.9 居乡之礼 194

10.10 问候之礼 195

10.11 受馈之礼 195

10.12 民贵思想 196

10.13 侍君之礼 196

10.14 入太庙 197

10.15 于我殡 198

10.16 寝息居家之礼及所见哀恤与敬重之事之礼 198

10.17 乘车之礼 199

10.18 孔子见雌雉 200

第11篇 先进 203

11.1 子从先进 203

11.2 子思弟子 203

11.3 孔门十贤 204

11.4 弟子颜回 205

11.5 孝子闵子骞 206

11.6 南容三复白圭 206

11.7 季康子问孰好学 207

11.8 颜路请椁 207

11.9 子伤渊之死 208

11.10 子哭渊之死 209

11.11 渊之葬礼 209

11.12 季路问鬼神 210

11.13 子之忧虑 211

11.14 子骞谏言 211

11.15 子评仲由 212

11.16 过犹不及 213

11.17 鸣鼓而改之 213

11.18 评价弟子 214

11.19 子张问善 215

11.20 因材施教 215

11.21 子畏于匡 216

11.22 季子然问臣 217

11.23 子羔为费宰 218

11.2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19

第12篇 颜渊 224

12.1 克己复礼为仁 224

12.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24

12.3 仁者其言也讱 225

12.4 不忧不惧可谓君子 226

12.5 四海之内皆兄弟 226

12.6 子张问明 227

12.7 民无信不立 228

12.8 文质为君子 228

12.9 哀公问年饥 229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 230

12.11 齐景公问政 231

12.12 片言折狱 231

12.13 天下无讼 232

12.14 子张问政 232

12.15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233

12.16 成人之美 233

12.17 季康子问政 234

12.18 季康子患盗 234

12.19 季康子问有道与无道 235

12.20 子张问何为士 235

12.21 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 236

12.22 樊迟问仁 237

12.23 子贡问友 238

12.24 以文会友 239

第13篇 子路 241

13.1 子路问政 241

13.2 仲弓问政 241

13.3 名不正则言不顺 242

13.4 樊迟学稼 243

13.5 诵诗三百 244

13.6 其身正,不令而行 245

13.7 鲁卫之政 245

13.8 子谓卫公子 246

13.9 既富教之 247

13.10 三年有成 248

13.11 善人为邦 248

13.12 王者之仁 249

13.13 正身 249

13.14 冉子退朝 250

13.15 一言兴邦 251

13.16 叶公问政 251

13.17 子夏问政 252

13.18 父为子隐 253

13.19 樊迟问仁 254

13.20 言必信,行必果 254

13.21 狂狷之人 256

13.22 南人有言 256

13.23 和而不同 257

13.24 乡人好恶 257

13.25 易事难说 258

13.26 泰而不骄 259

13.27 刚毅木讷 259

13.28 子路问士 260

13.29 善人教民 260

13.30 不教民战 261

第14篇 宪问 263

14.1 宪问耻 263

14.2 士不怀居 263

14.3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264

14.4 德者;仁者;勇者 264

14.5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265

14.6 君子有不仁,小人未有仁 266

14.7 爱之劳,忠者诲 266

14.8 为命之道 267

14.9 孔子评子产、子西、管仲 267

14.10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268

14.11 量体裁衣 269

14.12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269

14.13 时言、乐笑、义取 270

14.14 以防要君 271

14.15 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271

14.16 九合诸侯显其仁 272

14.17 管仲,仁者 273

14.18 可以为“文”矣 273

14.19 知人善用 274

14.20 言之不怍,为之难矣 275

14.21 沐浴而朝 275

14.22 子路问事君 276

14.23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277

14.24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77

14.25 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278

14.26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78

14.27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79

14.28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79

14.29 方人不贤 280

14.3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 280

14.31 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 281

14.32 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282

14.33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 282

14.34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83

14.35 莫我知也夫! 284

14.36 道之将行,道之将废,命也 284

14.37 贤者辟世,辟地,辟色,辟言 285

14.38 知其不可而为之 286

14.39 深则厉,浅则揭 287

14.40 高宗谅阴,三年不言 288

14.41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288

14.42 子路问君子 289

14.43 孔子训原壤 289

14.44 阙党童子将命 290

第15篇 卫灵公 293

15.1 卫灵公问陈 293

15.2 君子固穷 293

15.3 一以贯之 294

15.4 知德者鲜矣 295

15.5 无为而治 295

15.6 言忠信,行笃敬 296

15.7 直哉史鱼!君子哉蘧伯玉! 297

15.8 可与言 297

15.9 杀身成仁 298

15.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98

15.11 颜渊问为邦 299

15.1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00

15.13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300

15.14 窃位者,臧文仲 301

15.15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302

15.16 如之何,如之何 302

15.17 勿行小慧 303

15.18 义、礼、孙、信,君子也 303

15.19 君子病无能 304

15.20 君子患其名 304

15.21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05

15.22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305

15.23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06

15.2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07

15.25 毁誉,试矣 307

15.26 借人乘马者,今亡矣 308

15.27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08

15.28 必察焉 309

15.29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310

15.3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10

15.31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11

15.32 君子谋道不谋食 312

15.33 知及之,仁守之,庄涖之,动礼之 312

15.34 小知与大受 313

15.35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313

15.36 当仁不让 314

15.37 君子贞而不谅 314

15.38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315

15.39 有教无类 315

15.40 道不同,不相为谋 316

15.41 辞达而已 316

15.42 言传身教 317

第16篇 季氏 319

16.1 季氏将伐颛臾 319

16.2 “天下有道”的益处 320

16.3 孔子提倡的政治局面 321

16.4 益友与损友的区别 321

16.5 喜好之戒 322

16.6 君子三愆 323

16.7 君子三戒 323

16.8 君子三畏 324

16.9 孔子劝学 324

16.10 君子九思 324

16.11 孔子提倡“学以致用” 326

16.12 以德服人 326

16.13 过庭之训 327

16.14 不同场合要有不同称呼 327

第17篇 阳货 331

17.1 吾将仕矣 331

17.2 性相近习相远 332

17.3 上知与下愚不移 333

17.4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333

17.5 心系君国,诚怀天下 334

17.6 五行为仁 335

17.7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336

17.8 六言六蔽 336

17.9 学诗 337

17.10 学二南 338

17.11 礼非玉帛,乐非钟鼓 339

17.12 色厉内荏,犹穿窬之盗 339

17.13 乡原,德之贼 340

17.14 道听途说,德之弃 340

17.15 患得患失,鄙夫也 341

17.16 民之三疾 341

17.17 巧言令色,鲜矣仁 342

17.18 君子三恶 342

17.19 予欲无言 343

17.20 孺悲失礼 344

17.21 宰我固执 344

17.2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如博弈 346

17.23 见义才能勇为 346

17.24 君子之恶 347

17.25 汝子与小人,难养 348

17.26 见恶四十 349

第18篇 微子 351

18.1 殷之三仁 351

18.2 三黜柳下惠 351

18.3 齐景公礼遇孔子 352

18.4 孔子离鲁 352

18.5 楚狂接舆 353

18.6 长沮桀溺耦而耕 353

18.7 荷蓧丈人 355

18.8 逸民 356

18.9 乐师离鲁 356

18.10 周公谓鲁公曰 357

18.11 周有八士 358

第19篇 子张 360

19.1 子张曰士 360

19.2 子张曰德 360

19.3 子夏论交友 361

19.4 子夏论小道 361

19.5 子夏论学 362

19.6 博学笃志 362

19.7 学以致道 363

19.8 小人文过 364

19.9 君子三变 364

19.10 子夏曰信 364

19.11 子夏曰德 365

19.12 君子之道 365

19.13 子夏论仕 366

19.14 丧致乎哀 367

19.15 子游论子张 367

19.16 曾子论子张 367

19.17 人受制于外物 368

19.18 论孟庄子之孝 368

19.19 务得其情而置之 369

19.20 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369

19.21 过而改之,人皆仰之 370

19.22 圣人无常师 371

19.23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 371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 372

19.25 子贡论孔子之贤 372

第20篇 尧曰 376

20.1 为政以德 376

20.1.1 尧之告诫 376

20.1.2 汤之誓言 377

20.1.3 周之举措 378

20.1.4 执政以德 379

20.2 尊五美摒四恶 379

20.3 知命知礼知言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