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锐意创新是民族研究工作的生命线(代序言) 1
第一编 学术论文 3
略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3
试论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与祖国的关系 15
论我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战争与民族英雄 28
对“炎黄子孙”提法之我见 37
从文化互动看唐代中原地区民族融合 46
元朝狱政及特点刍议 62
河洛名儒许衡与《授时历》 82
追思古人 激励来者——略论加强研究许衡学术思想的现代价值 90
厄鲁特族源初探 94
论斡亦刺十三四世纪政治经济的变化 105
明初猛可帖木儿及太平史事钩沉——土尔扈特早期史探微 116
论准噶尔分布地域的变迁 129
简论阿睦尔撒纳 144
关于准噶尔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154
关于准噶尔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69
柯尔克孜族的故乡及其西迁 182
不畏强暴,勇于反抗——论近现代柯尔克孜人民抗击外侵、反对暴政之斗争 194
沙俄的侵略与柯尔克孜人民的抗俄斗争 203
乌恰县柯尔克孜族调查报告 214
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历史调查报告 261
柯尔克孜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专题调查报告 271
共产党人在柯尔克孜族地区 282
论哈萨克族游牧宗法封建制 286
新疆富蕴地区哈萨克族历史概述 300
新疆三区革命是我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310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民族史部分工作简介 323
加强学术探讨 促进民族研究 327
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331
中国民族史学的现状和展望 338
从四十年巨大变化看西藏人权问题 354
中国历史学·中国民族史学概述 359
略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在我国首届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376
开拓汉民族研究的新局面 379
略论澳门之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 383
为促进汉民族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贡献——在汉民族国际研讨会和第五届汉民族学术年会上的发言 394
成绩卓著 再创辉煌——纪念《民族研究》复刊20周年笔谈 398
加强汉文化研究 充分发挥其当代价值作用 400
加强儒家思想研究,建设和谐小康社会——齐鲁文化暨汉民族形成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 404
新疆调查纪行 407
“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 423
我与民族研究结下“不解之缘”——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430
第二编 部分学术考察报告和未发表之论文、开幕词、讲话、致辞等 447
揭露“四人帮”鼓吹“以儒法斗争为纲”实质肃清其在史学界流毒 447
缅怀周总理对我国民族工作及民族学科建设的贡献 456
中华文明从何时起算——兼论河洛文化与殷商文化、红山文化 465
从“北魏律”至“唐律疏议”看汉夷间法律文化互动 477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兼对某些官私方文章中有关提法之辨正 485
史学(民族史学)的性质和社会功能——兼论史学要不要为现实政治服务? 491
“民族”一词来历及民族问题实质 506
略谈民族意识 532
土生葡人,一个特殊的族群 542
民族学如何面向21世纪——要把建设社会主义优秀和当代先进文化作为研究重点 547
访日总结报告 555
访台观感 560
参加“第十二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科学联合会大会”归来之报告 574
关于南斯拉夫民族研究状况的考察报告 579
开拓创新,为繁荣民族研究工作做出新贡献——庆祝原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与民族研究所合所三十周年 589
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开创民族史学研究新局面——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602
拓宽民族学研究领域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国第五届民族学学术讨论会开幕式致辞 605
云南宁蒗等县山区民族社会经济情况考察报告 609
加强区域协作,发挥各自优势,使民族史学研究更上一层楼——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615
探溯中华文明渊源 促进两岸学术交流——海峡两岸中国民族史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618
继承与创新,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在澳门召开的“全国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致辞 620
增进国际合作,开拓影视人类学新领域——在“兰州·2002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开幕词 622
追根溯源,深化汉民族研究——在2002年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626
加强都市人类学研究 为繁荣民族经济服务 629
再接再厉 开创都市人类学研究工作新局面 632
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衷心祝贺民族研究所成立50周年 634
加强客家方言研究,促进汉文化发展——在汉民族研究会第五次专题学术讨论会(第九届客家方言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637
融合共荣 内聚统一——《云南通史》出版发布会发言稿 640
第三编 影视人类学脚本 645
《哈萨克族游牧社会》(纪录片拍摄脚本) 645
教学片《中国的柯尔克孜族》脚本 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