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本书编写组编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32877249
  • 页数:420 页
图书介绍:为了适应我国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体制的改革,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教育部已于2010年委托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编写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征求意见稿),并于2011年7月份在部分省份试行,未来两年中推广至全国。从《标准》包括的考试目标、考试内容和实施建议来看,未来的教师资格考试无论是在考试内容还是考试形式都有较大改革,而目前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采用的各类教育类教材均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需求。为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省内原承担师资培养的各本科院校特组成编写组,分工协作编写本教材。本教材具有紧扣大纲、编排合理、内容完备、讲练结合、详细全面等特点。本教材也可用作教师资格考试和培训教材。

第一编 理解教育 2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2

第一节 教育及其发展 2

一、什么是教育 2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3

三、教育的起源和历史演进 3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发展 9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9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演进 11

三、当代教育学的丰富与发展 15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8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8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8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20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22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22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3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25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25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26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30

第一节 人的发展 30

一、人的发展:人的不断生成与实现 30

二、人的发展的动因 33

三、人的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34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39

一、先天因素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40

二、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可能条件 42

三、人的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实现平台 44

第三节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 46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7

二、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条件 51

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54

第一节 教育目的 54

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 54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55

三、教育目的的结构 57

四、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58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60

第二节 教育方针 61

一、教育方针的涵义 61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62

三、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基本内涵 63

四、全面发展的教育及其构成 64

第五章 教育制度 66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历史发展 66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类型 66

二、现代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68

三、现代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71

第二节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 73

一、我国学制的历史沿革 73

二、建国后我国学制的发展 75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76

四、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77

第二编 了解学生 84

第六章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84

第一节 学习及其心理学基础 84

一、学习的含义与中学生学习的特点 84

二、学习的分类 85

三、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87

第二节 不同流派的学习理论 99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00

二、认知学习理论 105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09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10

第三节 学习动机 111

一、学习动机的一般概念 112

二、学习动机理论 113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16

第四节 学习的迁移 118

一、学习迁移的一般概念 118

二、学习迁移的理论 119

三、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条件 124

第五节 学习策略 126

一、学习策略及其与分类 126

二、认知策略 126

三、元认知策略 127

四、资源管理策略 128

第七章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上) 131

第一节 中学生的生理发展 131

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 131

二、高中生的生理发展 134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136

一、认知发展的理论 136

二、初中生的认知发展 139

三、高中生的认知发展 140

第三节 中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42

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42

二、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 146

三、中学生道德的发展 149

第八章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下) 156

第一节 情绪 156

一、情绪与情绪理论 156

二、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62

三、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164

四、中学生的情绪困扰 167

五、中学生的良好情绪及其培养 171

第二节 人格 175

一、人格及其特征 175

二、人格的结构与个体差异 177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84

四、人格发展理论 186

第九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193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193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 193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

第二节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97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97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类型 197

三、中学生严重的心理失常问题 205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207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 207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211

三、中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226

第三编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236

第十章 课程 236

第一节 课程概述 236

一、课程的涵义 236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237

三、课程的类型 238

第二节 课程的表现形式 240

一、课程计划 241

二、课程标准 242

三、教材 243

第三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244

一、课程实施 244

二、课程评价 247

第四节 课程改革 250

一、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250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54

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 257

第十一章 教学 261

第一节 教学概述 261

一、教学的含义 261

二、教学的意义 262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262

第二节 教学过程 264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264

二、教学过程的要素 264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265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66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 269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270

一、教学原则 270

二、教学方法 275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与基本环节 279

一、教学组织形式 279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283

第五节 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 289

一、主要的教学改革 289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 291

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 296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296

一、课堂管理及其影响因素 296

二、课堂管理的原则 298

第二节 课堂气氛及其创设 299

一、课堂气氛及其类型 300

二、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301

三、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 303

第三节 课堂纪律管理 304

一、课堂纪律及其类型 304

二、课堂纪律管理 306

第四节 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处理 308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309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310

三、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基本原则 316

四、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基本策略 317

第十三章 德育 323

第一节 德育概述 323

一、德育与学校德育 323

二、德育的意义 324

三、德育的任务 325

第二节 德育内容 326

一、爱国主义教育 326

二、集体主义教育 327

三、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328

四、理想教育 329

五、道德教育 330

六、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331

七、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332

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332

第三节 德育过程 333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333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矛盾 334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334

第四节 德育原则、方法与途径 336

一、中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336

二、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341

三、中学主要的德育途径 345

第五节 德育内涵的扩展与丰富 347

一、“三生教育” 347

二、安全教育 350

三、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350

第十四章 班级管理及课外活动的组织 353

第一节 班级组织及其发展 353

一、班级组织的含义 353

二、班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354

三、班级组织的发展 355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 358

一、班主任的角色 358

二、班主任的任务 359

三、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 360

第三节 课外活动及其组织 366

一、课外活动及其意义 366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特点与形式 367

三、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369

第四编 教师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 374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374

第一节 教师心理概述 374

一、教师角色心理 374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 377

三、教师的威信 379

第二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379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379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381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383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383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84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386

第十六章 教育科学研究 389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389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389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 391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 392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 394

一、教师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主体的必然 394

二、教师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主体的可能 395

三、教师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主体的策略 396

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 398

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确定 398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设计 399

三、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 401

四、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401

五、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 402

第四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 403

一、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 403

二、几种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408

参考文献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