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 1
一、中国新诗:创作和阐释的艰难 1
二、进入新诗本体 5
三、传统:百年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关键词 7
四、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 11
五、旧传统与新传统 15
第一章 物态化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化特征 19
一、兴与中国现代新诗的生成 19
二、比与中国现代新诗的修辞 30
三、比兴传统与中国现代新诗的物态化特征 39
四、意志化与物态化的消长 46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形态 55
一、屈骚与中国现代新诗的自由形态 55
二、魏晋唐诗宋词与中国现代新诗的自觉形态 65
三、宋诗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反传统趋向 77
四、《国风》、乐府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趋向 89
第三章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本文结构 108
一、辨与忘:中国现代新诗的文法追求 108
二、协畅与拗峭:中国现代新诗的音韵特色 121
第四章 文化传统中的个体 143
一、胡适:两种诗歌文化的慢流 144
二、郭沫若:中国诗文化的自由形态与自觉形态 156
三、闻一多:传统心理结构的自我拆解 167
四、徐志摩: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179
五、李金发:沟通与不通 190
六、戴望舒:中国灵魂的世纪病 200
七、何其芳:欧风美雨中的佳人芳草 211
八、卞之琳:楼下的风景 220
九、梁宗岱:意志化的辉光与物态化的迷醉 232
十、艾青:中国传统的“弃儿”与叛逆 243
十一、冯至:“远取譬”与“最为杰出的抒情” 251
十二、穆旦:“反传统”与中国新诗的“新传统” 259
十三、袁可嘉:“现代化”与中国意义 274
十四、任洪渊:当代学院派诗人的选择 288
十五、鲁迅:面对传统的“打边鼓” 303
附录 中国现代诗论的现代特征问题 320
初版后记 333
再版后记 335
台湾新版后记 336
增订二版后记 338
增订三版补记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