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
1.1 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 1
1.1.1 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1
1.1.2 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 2
1.1.3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2
1.1.4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
1.2 主要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 3
1.2.1 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 3
1.2.2 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 5
1.2.3 佩鲁和布代维尔的增长极理论 6
1.2.4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 8
1.2.5 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8
1.2.6 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 9
1.3 新经济地理理论 10
1.3.1 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原因 10
1.3.2 区域的长期增长与空间集聚的关系 10
1.4 新熊彼特学派 11
1.5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2
1.6 区域发展理论的启示 14
第2章 中部地区后发态势的形成——我国不同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及对其现实影响的反思 15
2.1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其现实影响 15
2.2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其现实影响 18
2.2.1 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理论解释 18
2.2.2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区域产业差距明显拉大、结构严重趋同 22
2.2.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27
2.3 对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理论解释的反思 29
2.3.1 技术瞬时传播假设不切实际 30
2.3.2 区域间运输成本为零假设过于抽象 32
第3章 后发优势理论及中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比较分析 33
3.1 后发优势理论的综述 33
3.1.1 格申克龙的后起之益假说 33
3.1.2 列维的后发优劣势并存说 35
3.1.3 南亮进的后进利益论 35
3.1.4 其他学者的相关理论 36
3.1.5 国内学者的后发优势观 37
3.2 区域后发优势理论 38
3.2.1 区域先发优势与区域后发优势 38
3.2.2 “后发优势—先发优势”转型假说 40
3.2.3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评判 47
3.3 中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48
3.3.1 中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有利条件 49
3.3.2 中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不利因素 52
第4章 基于后发优势的中部诸省崛起战略 54
4.1 中部崛起的提出 54
4.2 中部崛起的重要意义 55
4.2.1 从可持续发展看,复兴的中国离不开中部的崛起 55
4.2.2 从发展的道路看,中部崛起将使中国现代化的模式更为丰满 56
4.3 中部崛起的相关理论研究 56
4.4 中部崛起计划 59
4.4.1 山西中部崛起计划——安全环保的“新型能源基地” 60
4.4.2 河南省中部崛起战略——城市群登台,农业唱大戏 64
4.4.3 安徽的中部崛起战略——沿江起舞承接长三角 66
4.4.4 湖北省中部崛起战略——科教高地上建“两型社会” 68
4.4.5 湖南省中部崛起战略——文化产业成奇兵 73
第5章 江西省基于后发优势的中部崛起战略选择 77
5.1 江西省在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及定位 77
5.1.1 指标选择与数据 77
5.1.2 权重计算结果 80
5.1.3 江西省实力排名 81
5.1.4 江西省的定位 83
5.2 江西省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 83
5.2.1 山江湖工程 85
5.2.2 “江西现象” 87
5.2.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91
5.2.4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 96
5.2.5 绿色崛起中的“昌九一体化” 99
5.2.6 江西区域发展方略 101
第6章 后发优势的实现与制度变迁 106
6.1 有关后发优势的制度选择 106
6.2 江西后发优势的初步发挥与制度建设 114
6.2.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西与沿海及周边地区差距拉大的原因 114
6.2.2 制度变迁的举措 118
第7章 后发优势的实现与资本形成 121
7.1 物资资本是后发优势得以发挥的重要推动力 121
7.2 外资对后发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23
7.2.1 促进资本总量增加 124
7.2.2 促进产业结构改善 124
7.2.3 促进技术水平进步 125
7.2.4 促进就业水平提高 126
7.3 人力资本是后发优势得以发挥的关键推动力 127
7.4 江西在发展开放型经济及吸引外资方面势猛效优 130
7.5 江西省人力资本培育的“三大工程” 134
第8章 后发优势的实现与产业政策的选择 137
8.1 区域分工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 137
8.1.1 有关区域分工理论 137
8.1.2 区域分工与区域竞争 142
8.1.3 区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合作 144
8.2 江西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行补位发展和错位发展战略 152
8.2.1 补位发展战略 153
8.2.2 江西的错位发展战略 159
8.3 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施绿色崛起战略 165
8.3.1 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166
8.3.2 江西省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检验 167
8.3.3 绿色崛起的保障措施 170
第9章 后发优势的实现与区域文化重建 173
9.1 区域文化心理的形成及其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 173
9.2 区域文化心理是一种复杂的能动的社会有机体 176
9.3 我国区域文化心理差异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178
9.4 中部区域文化心理的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183
9.5 中部区域文化的重建 184
9.6 江西在区域文化方面的转变措施 185
第10章 后发优势的实现与生态建设 189
10.1 把自然生态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189
10.1.1 从战略高度重估生态价值 189
10.1.2 积极转化生态优势为区域发展优势 190
10.1.3 营造转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的环境 192
10.2 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193
10.2.1 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主要内涵 193
10.2.2 江西政治生态的不足 196
10.2.3 影响政治生态的因素 198
10.2.4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营造 201
第11章 江西崛起的阶段成果和面临的困难及机遇 206
11.1 江西中部崛起的阶段性成果 206
11.1.1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6
11.1.2 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连续跃上新台阶 206
11.1.3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212
11.1.4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213
11.1.5 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214
11.1.6 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214
11.1.7 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15
11.2 江西中部崛起面临的主要困难 215
11.2.1 江西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 215
11.2.2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217
11.2.3 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217
11.2.4 加快发展的要素、资源、环境压力依然较大 217
11.3 江西面临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218
11.3.1 进入经济发展阶段的机遇 218
11.3.2 面临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的战略机遇 219
11.3.3 发展宏观环境改善的战略机遇 219
第12章 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任重道远 221
12.1 江西离崛起还有多远 221
12.2 江西崛起优势较少 223
12.2.1 江西没有区位优势 224
12.2.2 江西缺乏低成本优势 225
12.2.3 生态优势尚未发挥 226
12.3 江西崛起的粗浅建议 226
12.4 江西崛起的特别抓手——发展精密制造业 232
12.4.1 精密制造业是中国经济下一个增长点 232
12.4.2 江西具有发展精密制造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234
12.4.3 江西发展精密制造业有待加强的短板 235
附录 237
参考文献 246
索引 255
后记一 267
后记二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