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4
1.2.1 产业网络模型构建 5
1.2.2 产业网络的相关分析 21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2
1.4 本书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25
1.4.1 创新点 25
1.4.2 研究意义 25
1.5 本书组织结构 26
第2章 产业网络建模及相关概念 28
2.1 产业关联修正影响系数 29
2.1.1 产业关联修正影响系数的概念 30
2.1.2 计算方法 33
2.1.3 计算实例及分析 39
2.1.4 结论 50
2.2 产业网络模型的构建和“蝴蝶结”结构表示 50
2.2.1 产业网络建模 50
2.2.2 产业网络的“蝴蝶结”结构表示 53
2.2.3 结论 62
2.3 产业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及指标体系 62
2.3.1 产业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 62
2.3.2 产业网络关联分析指标体系 67
2.3.3 结论 73
2.4 本章小结 73
第3章 产业圈度和圈长分布 76
3.1 产业圈及产业圈度 77
3.1.1 产业圈、产业圈度的内涵 77
3.1.2 产业圈度与圈长分布的算法设计 81
3.1.3 实例分析 88
3.1.4 结论 93
3.2 广义产业圈与广义产业圈度 94
3.2.1 广义产业圈与广义产业圈度的概念 94
3.2.2 广义产业圈度的计算 95
3.2.3 实例分析 96
3.2.4 结论 98
3.3 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的循环结构比较分析 99
3.3.1 产业网络的创建 100
3.3.2 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的产业圈度和广义产业圈度 103
3.3.3 结论 113
3.4 本章小结 114
第4章 产业基础关联树 116
4.1 产业基础关联树(林)及相关概念 118
4.1.1 产业基础关联树(林) 119
4.1.2 根产业、第一子产业和叶产业 120
4.1.3 道路与半道路 121
4.2 产业基础关联树的算法 122
4.3 山东、江苏两省产业基础关联树的识别与比较 127
4.3.1 权重 129
4.3.2 直径及通道、半通道 130
4.3.3 中心与形心 131
4.3.4 根产业、第一子产业及星形子图的中心产业 132
4.4 结论 133
4.5 本章小结 134
第5章 产业衍生网络 135
5.1 产业旁侧关联网络 136
5.1.1 产业旁侧关联网络模型的构建 137
5.1.2 产业旁侧效应 141
5.1.3 计算实例 143
5.1.4 结论 152
5.2 产业碳关联网络 153
5.2.1 产业碳关联系数 154
5.2.2 产业碳关联网络 156
5.2.3 中国产业碳关联网络 158
5.2.4 结论 163
5.3 本章小结 164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166
6.1 主要结论 166
6.2 研究展望 168
译名对照表 170
附录 产业代码与产业名称 172
参考文献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