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研究缘起与学术意义 1
二、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3
三、研究现状与创新价值 7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6
第一章 吴地小说中心移位的地域背景 18
第一节 吴地小说繁荣的地域因素 19
一、发达的商品经济 19
二、悠久的重商传统 20
三、深厚的文化积淀 21
四、精致的品位追求 25
第二节 吴地两大小说中心之映像 26
一、经济基础 27
二、文化氛围 30
三、出版市场 34
第三节 晚清吴地小说中心的移位 49
一、苏州对上海经济崛起的助成 50
二、苏州对上海文化氛围的改变 54
三、苏州时上海人才资源的输出 60
四、苏州对上海出版优势的转移 67
第二章 晚清吴地小说叙事重心的转移 73
第一节 从扬州小说、苏州小说到上海小说 73
一、扬州繁华与扬州小说的兴盛 73
二、苏州繁华与苏州小说的繁荣 75
三、上海繁华与上海小说的崛起 79
第二节 从《风月梦》、《青楼梦》到《海上繁华梦》 81
一、《风月梦》与扬州传统 83
二、《青楼梦》与苏州传统 84
三、《海上花列传》、《海上繁华梦》与上海传统 86
第三节 从“上海”小说到“海上”小说 88
一、城内城外的地位转换 89
二、城内城外的路政比较 90
三、城内城外的照明比较 97
第四节 从晚清吴地小说到海派小说 103
一、“文字地图”承载的地域传统 104
二、地名包含的地域文化信息 109
三、吴地小说地域特色的新变 111
第三章 “乡下人进城”——新叙事主题的形成 119
第一节 “乡下人进城”在晚清的新主题 119
一、“乡下人进城”叙事的演变 119
二、主题概括:海上·繁华·梦 121
第二节 “吴地追梦族”与新的叙事内容 125
一、都市冒险与体验 127
二、都市诱惑与罪恶 130
三、心灵迷失与回归 134
第三节 “乡村—城市”二元叙事的形成 140
一、城市对乡村的俯视视角 141
二、难以治愈的“都市病” 146
三、城市对乡村的向往态度 154
第四章 吴地地域传统在晚清的分化 157
第一节 苏州与上海地域景观的比较 159
一、苏州的地域景观 160
二、上海的地域景观 171
第二节 苏州与上海生活方式的比较 191
一、苏州船菜与上海番菜 191
二、苏州轿子与上海车子 197
第三节 苏州小说与苏州画舫文化 204
一、从《青楼梦》中的画舫谈起 205
二、苏州的画舫文化 208
第四节 上海小说与上海马车文化 220
一、从《海上花列传》中的马车谈起 221
二、马车文化与画舫文化内在的相通性 225
三、马车文化超越画舫文化的现代都市属性 232
第五章 吴地地域传统与现代的撞击 242
第一节 现代性语境观照下的苏州民风民俗 242
一、现代性语境观照下的苏州风俗 243
二、现代性语境观照下的苏州民性 250
第二节 现代景观在苏州的展览 255
一、苏州城外建设与现代景观的出现 256
二、马路:耀眼而又荒凉的现代景观 259
三、苏州城外现代景观对城内的影响 265
第三节 现代生活方式在苏州的渗透 269
一、衣食住行 270
二、公共卫生 276
第四节 传统因素在上海的残留 278
一、岁时节庆 279
二、人生习俗 283
三、鬼神信仰 287
第六章 地域与时代的共谋——以王韬、包天笑为例 292
第一节 王韬与包天笑的典型性 293
一、与传统苏州的裂隙 293
二、对现代上海的见证 297
第二节 文化空间转换与小说的媒体特征 307
一、从“报人+小说家”到“报人小说家” 308
二、小说创作的报载化 312
三、小说创作的新闻化 317
第三节 社会环境变迁与小说的现代特征 324
一、小说创作的都市化 324
二、小说创作的商品化 327
三、小说创作的现代化 333
余论:向现当代延展的吴地小说 342
参考文献 348
附录 367
附录1 图表索引 367
附录2 笔者据晚清苏州小说所绘“苏州地图” 369
附录3 笔者据晚清上海小说所绘“上海地图” 370
附录4 画舫与马车 371
附录5 晚清吴地小说简表 372
后记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