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世界历史”构成再认识 1
第一节 十月革命开启人类历史新纪元 1
第二节 十月革命“世界历史”的认识论意义 11
第三节 “不朽遗产”的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继承与发展 17
第二章 跨越卡夫丁峡谷——不发达国家也能建立社会主义 29
第一节 列宁实现对“卡夫丁峡谷”的尝试性跨越 30
第二节 东欧各国对“卡夫丁峡谷”的跨越 44
第三节 朝鲜、蒙古、越南、老挝、古巴对“卡夫丁峡谷”的跨越 57
第三章 列宁主义是20世纪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不朽的遗产 65
第一节 列宁主义强大生命力与历史性贡献 65
第二节 列宁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内涵和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69
第三节 列宁时代理论优势认识 74
第四章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82
第一节 战时共产主义简述 82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 89
第三节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与启示 100
第五章 列宁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实践与评价——“文明合作社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 106
第一节 列宁关于苏联农业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106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制度选择与实施 112
第三节 列宁《论合作制》一文的基本内容及其认识 119
第四节 对农业合作制的认识与评价 127
第六章 列宁的政治遗嘱——“把斯大林从总书记的职位上拿下来” 138
第一节 列宁的政治遗嘱 138
第二节 列宁与苏联政治体制关系简述 149
第三节 列宁与“伟人政治” 156
第七章 列宁遗憾(上)——斯大林将列宁的政治遗嘱变为一张废纸 172
第一节 斯大林对列宁的背离 172
第二节 列宁几乎断绝与斯大林的关系 177
第三节 斯大林使列宁的遗嘱成为一张废纸 183
第八章 列宁遗憾(中)——斯大林登上权力顶峰 192
第一节 斯大林的个人集权过程 192
第二节 斯大林实施干部委任制和等级授职制 198
第九章 列宁遗憾(下)——斯大林打倒列宁的所有亲密战友 208
第一节 斯大林打倒托洛茨基 208
第二节 斯大林打倒“新反对派” 212
第三节 斯大林扫除托季联盟 217
第四节 中止新经济政策以打倒布哈林 221
第五节 对1924—1929年苏共党内斗争及中止新经济政策的几点反思 233
第十章 斯大林的“列宁主义定义”再认识——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无限拔高与恶意歪曲 242
第一节 关于“列宁主义定义”的论争 242
第二节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247
第三节 “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专政的理论与策略” 251
第四节 关于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 261
第五节 为列宁主义正名 271
第十一章 关于斯大林主义再认识——斯大林主义不是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276
第一节 斯大林主义的主要内容 276
第二节 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日趋尖锐论”的认识 285
第三节 斯大林的“贡税论”和“优先发展重工业论” 301
第四节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总危机论”和“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论” 305
第五节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成为苏联解体的“攻城槌” 312
第十二章 斯大林工业化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打造——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体制解析 320
第一节 工业化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巩固 320
第二节 信贷与税制改革 326
第三节 对斯大林工业化运动的反思 329
第十三章 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全盘集体化不是农业合作化 338
第一节 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原因认识 338
第二节 斯大林与布哈林的“粮食收购危机”论争 346
第三节 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进程 351
第四节 从“限制富农”到“消灭富农” 362
第十四章 社会形态“百慕大三角”的形成——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成型 373
第一节 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形成过程 373
第二节 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主要特征及其弊端 377
第三节 对“百慕大三角”的理性思考(上) 389
第四节 对“百慕大三角”的理性思考(下) 398
第十五章 苏联、东欧葬身“百慕大”——“人民的选择”和“世界历史”的回归 410
第一节 东欧剧变 410
第二节 苏联解体 422
第三节 对苏共瓦解、苏联解体的认识与见解 429
第十六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破解 44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属性的时间关系认识 441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属性的空间关系认识 453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世界性意义认识 459
第十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社会主义中国成功冲出“百慕大” 469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 469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认识 481
主要参考书目 491
后记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