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1
第一章 幼年、私塾、小学时代 2
一、诞生及家庭教育 2
二、读私塾与考秀才 30
三、爱国心的孕育 35
第二章 草桥中学的学习生活 42
一、风行一时的“学堂歌” 42
二、军国民教育 50
三、结社与办报 59
四、研读欧美小说 67
五、报考存古学堂 69
六、“天才”缘于勤奋 75
第三章 翘望西蜀风云 91
一、“老大之中国”的“雄健之少年” 91
二、寻找“思想明灯” 95
三、“神州光亮”后的亢奋 103
四、为苏州“光复”尽“天职” 106
五、《大汉天声·祝辞》 117
六、醵资放炮贺新元 122
第四章 “言子庙”的欣慨 126
一、敬请袁希洛校长为谋教席 126
二、“应该自问是不是贡献得欠多” 130
三、“导儿童于乐为研习之境” 136
四、“使醇醇诸稚展发神辉” 142
五、纷至沓来的苦闷与烦恼 147
六、复劝学界模范为儿童造福 154
第五章 “痴怀渐醒”后的“决绝” 159
一、加入中国社会党 159
二、追随陈翼龙“倒袁” 165
三、传播“三无二各” 173
四、重新组建放社 181
五、“信仰”的失落与回归 191
六、“二次革命”的伤痕 199
七、“算来只馀枯寂” 204
第二编 213
第六章 从“抄胥贱役”到“在小说里讨生活” 214
一、难以想象的“抄胥贱役” 214
二、“浊流”中洁身自爱 218
第七章 文言小说:走向写实主义的蹒跚步履 230
一、作了两年又五个月的文言小说 230
二、“恶婆婆”与“单相思” 232
三、“人生故事”和“志异” 234
四、抨击袁氏政权 238
五、仿效名家名著 241
六、注重小说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意义 244
七、哲理小说 250
八、爱情小说 251
九、写自己最熟悉的题材 252
一○、毅然搁笔 255
一一、批判《玉梨魂》 259
一二、文言小说面面观 260
第八章 《新青年》的召唤 265
一、“空消时日,殊非所宜” 265
二、遵从父命 执教尚公 271
三、“不减吴中烂醉狂歌之欢” 278
四、“多事之秋”的“嬗变” 283
五、“运我灵思与世界学术接触” 288
六、“提倡新文学之不可缓也” 294
第九章 真挚圣洁的爱情世界 301
一、词翰姻缘 301
二、情逾金石 305
三、“朝朝暮暮有独哀” 325
第十章 在第二个故乡——甪直 337
一、水乡古镇甪直 337
二、改革“小学作文教授” 340
三、“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 343
四、“立教育基础于人生观” 351
五、“新文学”的探索和尝试 353
六、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363
七、“从此做了甪直人” 367
八、策励徐玉诺写“血与泪的文学” 374
第三编 381
第十一章 文学研究会的实干家 382
一、“半淞园摄影”成佳话 382
二、与朱自清和刘延陵“结缘” 400
三、主持文学研究会的日常工作 408
四、参与主编《文学旬刊》(《文学》《文学周报》) 411
五、印制文学家明信片 415
六、创办上海朴社 418
第十二章 探索新文学发展的途径 441
一、特别注重俄国文学 441
二、规范新文学的最高品格 445
三、述说作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之重要 449
四、阐释新文学的“二个标准” 452
五、“为前生注定与文学绝缘的人们着想” 459
第十三章 开垦新诗创作和批评的田园 462
一、《诗》月刊的“缘起” 462
二、回应复古派的诽谤和驳难 467
三、“岂仅是我们的光荣” 472
第十四章 “从激昂的反抗到相对的肉搏” 487
一、“五卅”惨案中的《公理日报》 487
二、“笑将不复在我们唇上” 502
三、为“革新苏州”大造與论 506
四、主编中国济难会会刊 512
五、把国民党党证撕得粉碎 517
六、“清党委员会”的“确凿证据” 521
第十五章 填补新文坛刹那间空虚的《小说月报》 525
一、擂响催人奋进的鼙鼓 525
二、揭橥“写这不寻常的时代”的旗帜 532
三、寻找“尤见光辉的名篇” 537
四、兼容并蓄广结文缘 545
五、开我国现代作家研究风气之先 551
六、筹组“易卜生诞辰百周年纪念专号” 557
七、真诚地与“革命文学家”认同 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