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中国古代思想绪论 1
第一章 中国古代思想与古代社会 3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会与亚细亚性质 3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诸阶段 13
第二章 中国古代思想总论 18
第一节 西周官学的成立与春秋的半官学 18
第二节 战国时代思想的发展及其衰微 24
第三章 殷末思想的氏族宗教性质 38
第一节 殷代世系的名号与古代思想探源 38
第二节 殷人意识生产的宗教本质 45
第四章 西周城市国家的思想形态 53
第一节 周因於殷的历史路径 53
第二节 西周宗教思想与政治思想 63
第三节 西周宗教思想与道德思想 70
第四节 西周支配阶级的政治颂诰思想及其内容 78
第五章 西周末至东迁的悲剧思想 82
第一节 西周社会在诗句中所表现的悲剧 82
第二节 悲剧思想的诗歌 90
中篇 孔墨显学 103
第六章 古代社会的「早熟」与国民思想的「晚出」 105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维新」与「早熟」 105
第二节 「维新」的古代社会分工与「贤人」晚出 110
第三节 「维新」束缚下的「贤人作风」 115
第七章 前期儒家的古代调和思想 121
第一节 春秋末期学术下私人的社会根源与孔子「私学」开创的社会立场 121
第二节 前期儒家的政治论、道德论、天道观 128
第三节 前期儒家知识论的历史意义 143
第四节 前期儒家的知识起源论与知识方法论 152
第八章 前期墨家的古代改革思想 172
第一节 孔学优良传统的萎缩与儒墨对立的意义 172
第二节 前期墨家的「人道」思想与「天道」思想 177
第三节 墨子知识论的特点 197
第四节 墨子的逻辑思想 209
下篇 战国百家并鸣之学 227
第九章 老子思想与其历史价值 229
第一节 老子在中外历史家间之问题 229
第二节 老子思想的历史性 240
第三节 老子的形而上学 248
第十章 庄子的主观唯心论 254
第一节 庄子言行里的身世消息 254
第二节 庄子的先王观与自然史寓言 260
第三节 庄子的自然哲学及其道德论 266
第四节 庄子的存在与思维论 270
第十一章 思孟学派及其形而上学的儒学思想 278
第一节 由孔门的曾子支派到思孟学派的发展 278
第二节 思孟学派的儒学放大 286
第三节 中庸的形而上学思想 294
第四节 孟子的社会观阶级论及其进贤说 298
第五节 孟子的政治思想 304
第六节 孟子的天道论与性善论及其形而上学的体系 308
第七节 思孟学派的「无类」逻辑 312
第十二章 惠施的相对主义诡辩思想 326
第一节 战国名辩思潮的源流及「名家」的派别 326
第二节 惠施的文献行年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332
第三节 惠施合同异学派的渊源 337
第四节 惠施的思想体系及其诡辩主义的本质 344
第十三章 公孙龙的绝对主义诡辩思想 352
第一节 离坚白学派的源流及其著作 352
第二节 公孙龙的宇宙观及其诡辩思想的由来 358
第三节 公孙龙学派诡辩的概念论与推理论 371
第四节 公孙龙诡辩思想的总评价 378
第十四章 後期墨家的墨学通约及其知识论与逻辑思想 382
第一节 墨家的派别分裂与墨经的成书年代 382
第二节 墨经作者的时代思潮与其墨学通约 395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自然科学思想 403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知识论与逻辑学 410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思想的综合者——荀子 437
第一节 荀子的时代与荀学的性格 437
第二节 苟子与稷下黄老学派宋尹的学说 439
第三节 荀子的自然天道观 442
第四节 荀子的「心术」论 447
第五节 荀子的知识论 453
第六节 荀子的逻辑思想 459
第七节 荀子的礼乐法术论 482
第八节 荀子的诸子批评 490
第十六章 法家的悲剧历史与韩非子 496
第一节 前期法家及其历史觉醒(上) 496
第二节 前期法家及其历史觉醒(下) 509
第三节 韩非子之思想传统 514
第四节 韩非子的学说述评 521
第五节 韩非子的理想与历史的现实 524
第六节 韩非子的知识论与逻辑学 527
第十七章 中国古代思想的没落路向 534
第一节 纵横家思想概论 534
第二节 阴阳五行思想与易传思想 543
第三节 杂家言之作始者吕不韦及吕氏春秋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