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 2
三、研究意义 3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6
一、国内研究现状 6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9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10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3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13
一、农民工的概念及内涵 13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15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概念及内涵 17
第二节 农民工市民化理论基础 18
一、推拉理论 18
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0
三、配第—克拉克理论 22
四、迁移定律论 23
第三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27
第一节 英国农民市民化过程及经验 27
一、英国城市化简介 27
二、英国农民市民化过程 27
三、英国农民市民化特点 29
四、英国农民市民化经验 30
第二节 俄罗斯农民市民化过程及经验 31
一、俄罗斯变迁历史和城市化情况简介 31
二、沙俄、苏联及俄罗斯农民市民化过程 32
三、俄罗斯农民市民化的特点和经验 34
第三节 日本农民市民化过程及经验 36
一、日本城市化简介 36
二、日本农民市民化过程 36
三、日本农民市民化特点 37
四、日本农民市民化经验 38
第四节 韩国农民市民化过程及经验 39
一、韩国城镇化简介 39
二、韩国农民市民化过程 40
三、韩国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时间点 42
四、韩国农民市民化的经验 42
第五节 美国农民市民化过程及经验 45
一、美国城市化现状 45
二、美国农民市民化进程 45
三、美国农民市民化特点和影响美国农民市民化的因素 47
四、美国农民市民化经验 48
第六节 农民市民化的国际经验启示 49
一、农民市民化需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 49
二、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适度同步 49
三、正视“城市病”和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9
四、注重政府扮演的角色 50
五、重视发挥中小城市的作用 50
六、正确应对过度郊区化和过度逆城市化 50
七、消除城乡融合障碍 50
八、注意其他社会问题 51
第四章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演进 53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劳动力流动 53
一、农村劳动力快速单向转移阶段(1949~1957年) 53
二、农村劳动力政策性双向波动阶段(1958~1963年) 54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停滞阶段(1964~1978年) 56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市民化进程 56
一、农村劳动力市民化重新起步阶段(1978~1984年) 57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阶段(1984~1988年) 57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跌宕起伏(1989~1992年) 58
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转移(1992~2003年) 59
五、统筹城乡发展阶段(2003年以后) 60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 61
一、新生代农民工界定 61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61
三、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 62
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建议和对策 65
第五章 农民工特点及现状分析 69
第一节 农民工整体特点 69
一、农民工群体以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壮年为主 69
二、获取就业信息能力弱,就业机会少,工作不稳定 70
三、农民工来源的转移 72
四、就业机会少,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体力劳动就业为主 73
五、就业区域以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为主要目的地 74
六、以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为主 75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76
一、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 77
二、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77
三、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以高薪吸引了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 78
四、八成以上选择外出从业 79
五、建筑业的传统农民工项目人数减少,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制造业为主 80
六、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在外务工更倾向就地消费 80
第三节 对农民工现状的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 80
一、规模变化 80
二、就业区域选择以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为主 81
三、基本生活状况 82
四、职业技能和文化水平状况 88
五、就业行业选择基本状况 91
六、农民工基本权益和参与社会保障状况 91
七、利益维权困难重重,NGO发挥重要作用 97
八、农民工基本享受不到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99
第六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101
第一节 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因素 101
一、社会结构与制度因素 102
二、经济环境的约束 109
三、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112
第二节 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个人因素 115
一、市民化意愿 115
二、市民化能力 117
第七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证研究 121
第一节 农民工的发展趋势 121
一、农民工规模趋势 121
二、农民工流向趋势 122
三、农民工转移与定居趋势 122
第二节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原因分析 123
一、收入差异的分析 124
二、农村居民素质分析 127
第三节 影响农民迁移意愿的因素 129
一、主观因素分析 129
二、客观因素分析(基于托达罗模型) 137
第八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原则、目标和路径选择 145
第一节 农民工市民化的原则 145
一、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 145
二、平等原则 146
三、有序推进,规模适度原则 146
四、分类指导和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147
五、过渡模式与终极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149
六、效率优先和规模适度相结合的原则 149
第二节 农民工市民化的目标 150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具体目标 150
二、农民工市民化目标的评价标准 152
第三节 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选择 156
一、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 156
二、发展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 160
三、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 162
四、推进小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实现就地转移 165
第九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建设和创新 171
第一节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171
一、户籍制度的立法改革 171
二、户籍管理内容的改革 173
三、户籍管理机构的改革 175
第二节 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176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标准 176
二、减少供给方的数量,增加劳动力需求 177
三、完善非正规就业制度 177
四、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服务机制 178
五、完善保护劳动力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178
第三节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180
一、改革筹资模式和管理模式 180
二、强化社会保险各具体险种对农民工的保障作用 181
三、建立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救助体系 182
四、逐渐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福利 183
第四节 建立权益维护体系 183
一、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及其构成 183
二、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权益实现的法律屏障 185
附录 187
参考文献 191
后记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