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历史文化丛书 赤城历代行政区划》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世喜主编;王金福,吴贞顺执笔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802576896
  • 页数:61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档案馆藏资料为基础,撷取史界最新研究成果,比较系统地再现了赤城历代建置沿革和区划变更,是我县历史文化研究的又一丰硕成果,实为存史、鉴今、资政、育人之作。书成之际,谨向辛勤劳作的编辑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也期盼赤城的文人志士,拿起笔来,著书立说,歌颂赤城,宣传赤城,推介赤城。

第一编 综述 1

第一章 赤城概况 3

第二章 关于赤城地名 10

第一节 赤城地名溯源 10

第二节 古今赤城知多少 12

一、历史地名之赤城 14

二、别名之赤城 15

三、今地名之赤城 16

第三节 历代帝王幸赤城 17

一、史志所载(摘录) 17

二、赤城地理位置重要性 19

第三章 赤城历代境域变迁 21

第一节 辽 21

第二节 明代 23

第三节 清代 24

一、赤城县 25

二、龙门县 26

三、独石口直隶厅 27

第四节 中华民国 27

一、国民党政权 27

二、抗日民主政权 29

三、人民民主政权 30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30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8年) 30

二、赤城县境域现状(1958~2011年) 31

第二编 赤城建置沿革 43

第一章 赤城建置沿革综述 45

第二章 历代建置沿革考 56

第一节 先秦时期 56

一、夏 57

二、商 60

三、西周 61

四、春秋 63

五、战国 66

第二节 秦汉时期 71

一、秦 71

二、西汉 74

三、新 81

四、东汉 83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86

一、三国·魏 86

二、西晋 89

三、十六国 91

四、南北朝 101

第四节 隋唐时期 122

一、隋 122

二、唐 126

第五节 五代十国、辽、金时期 135

一、五代十国 135

二、契丹—辽 141

三、金 148

第六节 元明清时期 155

一、蒙古——元 155

二、明 165

三、清 187

第七节 中华民国时期 206

一、南京临时政府 206

二、北洋政府 207

三、南京政府 209

第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227

一、地方行政体制 227

二、建置沿革考 230

三、史志存疑 234

第三编 赤城区划沿革 245

第一章 赤城区划沿革综述 247

第一节 明 247

第二节 清 247

一、赤城县 247

二、龙门县 248

第三节 中华民国 248

一、国民党政权 248

二、抗日民主政权 249

三、人民民主政权 255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257

一、赤城县(1949.1 0~1958.1 2) 257

二、龙关县(1949.1 0~1958.9 ) 262

三、龙关县(1958.9 ~1960.5 ) 263

四、赤城县(1960.5 ~2010.1 2) 263

第二章 赤城历代区划 269

第一节 明 269

第二节 清 270

一、赤城县 271

二、龙关县 274

第三节 中华民国 279

一、国民党政权 279

二、抗日民主政权 293

三、人民民主政权 296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316

一、赤城县(1949.1 0~1958.9 ) 316

二、龙关县(1949.1 0~1958.9 ) 363

三、龙关县(1958.9 ~1960.6 ) 378

四、赤城县(1960.5 ~2013.1 2) 379

附录 433

一、赤城县各乡镇行政区划沿革 435

(一)赤城镇 435

(二)龙关镇 443

(三)独石口镇 451

(四)龙门所镇 458

(五)后城镇 463

(六)雕鹗镇 471

(七)田家窑镇 475

(八)白草镇 478

(九)东卯镇 481

(十)云州乡 485

(十一)三道川乡 490

(十二)茨营子乡 499

(十三)东万口乡 503

(十四)大海陀乡 506

(十五)炮梁乡 516

(十六)样田乡 519

(十七)马营乡 523

(十八)镇宁堡乡 528

二、张家口行政区划沿革 532

(一)关于张家口之名 532

(二)张家口建置沿革考 534

三、察哈尔省行政区划沿革 554

(一)清代 555

(二)中华民国 556

四、河北省行政区划沿革 569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 587

六、一段被忽略的赤城、龙关历史 597

(一)检史志书籍 597

(二)查赤城县档案史志局馆藏资料 598

七、安俊杰阅读本书初稿后的意见和建议,复旦大学李晓杰老师等部分修改原稿 603

主要参考文献 608

编后记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