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鲁迅风”的界定与运命 1
新闻评论学中的鲁迅杂文 2
“尚可以有为”与“半绝望” 3
“三怕周树人”的悲哀 4
谈“鲁”色变的背后 5
传世文学多半“压抑” 7
从“显学”到“难学” 8
鲁迅研究课程:“立体化阐释” 9
第一章 杂文与时评的交叉及分野 13
“杂文”的广义狭义 13
新闻评论与杂感的交叉 14
杂文与小品文、随笔、时评的异同 18
时评上升为杂文的美学 19
文化积淀的沉厚 21
联想、对比与引用 22
抒情主人公的诗化气质 23
关于“建设性”的辩证 23
高校讲章与“鲁迅风”的位置(上) 25
高校讲章与“鲁迅风”的位置(下) 27
第二章 “鲁迅风”的“全体裁渗透” 29
“乐观于杂文的斑斓” 29
反映“中国的大众的灵魂” 30
“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 33
“新闻评论体”小说 34
散文与散文诗里的社会评论 35
六首新诗的“论理”成分 36
旧体诗与书信的“评论本质” 37
杂感家一生的自我总结 40
第三章 鲁迅的新闻宣传理念 42
评论家的角色定位 43
自信与彷徨二重奏 44
叱咤风云中的破帽遮颜 45
目光敏锐与偶失偏激 46
贯穿终生的真实理念 47
评论家的坦诚心底 48
陈述与辩驳的真实 49
道歉:喝干自酿的“酸酒” 50
“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 51
行文简洁与“标题党” 53
第四章 编年批评观照下的命名意识 55
“编年”的概念 56
《坟》:“生命痕迹”的“埋藏”与“留恋” 57
《热风》:“时弊不死”而“空气太寒冽” 57
《华盖集》:常人交上“华盖运” 58
《华盖集续编》——继续“捣乱”而“让仇人难受” 59
《而已集》:“杂感而已”—“杂感”=“而已” 60
《三闲集》:“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 61
《二心集》:“毫不可惜这熟识的本阶级的溃灭” 62
《南腔北调集》:吞吞吐吐到欲说还休 63
《伪自由书》:“‘自由’更当然不过是一句反话” 64
《准风月谈》:“差一级不够”的“谈风月” 65
《花边文学》:“以示重要”与“为了稿费” 66
《且介亭杂文》:半租界亭子间的“地摊” 68
《且介亭杂文二集》:“我几乎不谈国事了” 69
《且介亭杂文末编》:“真如捏着一团火” 69
《集外集》: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 70
《集外集拾遗》:“异体叙述”的评论典范 71
第五章 经典杂文集的前言与后记 72
《八月的乡村》序与《海上述林》广告 72
评论的内涵与外延 74
全集首篇《坟·题记》的意义 75
洋洋万言的“巨大后记” 78
“妙文”《新儒林外史》“第一回” 78
《死》:生命的后记 80
第六章 反孔姿态背后的历史纠结 83
“权势留声机”与精神认同感 83
“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 85
正统牌的国粹大师 86
“生命感”与“生存感” 87
两位“圣人”的“互文”命运 88
为官之学与“为己之学” 89
中和韶乐未“失传两千多年” 91
第七章 新闻评论中的“旧闻评论” 93
“一本有着寂寞命运的书” 93
陈西滢教授的“人格指责” 94
驳诘经典:《不是信》 95
彼时彼地的学术规范 97
“整大本的剽窃”的由来 98
“谎狗”旗子回敬“正人君子” 100
第八章 “鲁迅风”的基本评论方法 102
两类评论的列表 102
一刀见血与随机评点 103
层层进逼与透骨到底 104
机智诡谲与剑走偏锋 105
以毒攻毒与请君入瓮 105
十全大补与议论合一 106
逆向思维与归谬法 107
以古例今与追本溯源 108
绍介鼓吹与答疑释义 109
类比推理与反义对比 110
指桑骂槐与现身说法 111
朝花夕拾与兼顾表里 112
立此存照与好用反语 112
借鸡下蛋与词语梳理 113
非常社论与怀人论世 114
以小见大与动物世界 115
设喻联想与异体叙述 116
刻毒笔法 116
第九章 从“骂人文选”到“唯美杂感” 118
鲁迅“骂人”论列 118
关于“私怨”与“公仇” 119
刘大杰“断句之骂” 120
进化论与“祖师爷” 122
“准风月”之际的“唯美杂感” 123
在夜间作《夜颂》 124
“唯美杂感”中的文明批评 126
“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126
“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 129
第十章 鲁迅韵语的新闻评论特色 131
八种新闻评论色彩 131
“三支歌”的经典意义 133
“戏仿”的功底与“熟吞活剥” 135
改原意而反用 136
袭原意而化用 137
谐原意而活用 138
仿古意而今用 138
先问谣谚之塗 140
第十一章 丹心青史能说 141
评论家永久搁笔 141
“呜呼,鲁迅以是不起”! 143
“无法直面的人生” 145
鲁迅的当代意义 147
丹心青史能说 149
附录 鲁迅新闻评论年表 150
后记 断虹明处海天低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