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及小学教育 1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2
一、教育概述 2
二、教育的起源 4
三、教育的发展历程 6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发展历程 9
一、教育学的概念 9
二、教育学的发展 9
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13
一、教育者 13
二、受教育者 14
三、教育影响 15
第四节 教育目的 16
一、教育目的概念 16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16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7
四、教育目的理论 18
五、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19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19
第五节 教育功能 20
一、教育功能的内涵 20
二、教育功能的分类 21
第六节 学校教育制度 23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3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23
三、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24
第七节 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5
一、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25
二、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6
三、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28
第八节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37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7
二、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38
三、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38
第九节 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39
一、学校管理的概念 39
二、学校管理的过程 39
三、学校的组织机构 40
四、学校的运行机制 45
第二章 课程 50
第一节 课程概述 51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51
二、课程的内涵界说 51
三、几种不同的课程观 53
四、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54
第二节 课程的类型 60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60
二、必修课与选修课 61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61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63
第三节 课程的理论流派 64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64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64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65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65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65
二、课程目标 69
三、课程结构 70
四、课程内容 71
五、课程实施 74
六、课程评价 75
七、课程管理 80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83
第三章 学生 87
第一节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88
一、身心发展的概念 88
二、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89
第二节 儿童发展的规律与教育的启示 97
一、顺序性 97
二、不平衡性 98
三、阶段性 98
四、个体差异性 99
五、互补性 100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学生观 100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渊源 100
二、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 101
三、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101
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途径 102
第四节 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观 102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102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03
三、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 104
四、以人为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 105
第五节 小学生安全指导 106
一、小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概述 106
二、小学生预防传染病安全常识 109
三、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 111
四、常见外伤的处理 113
五、用电安全教育 114
六、用火安全教育 114
第四章 教师 125
第一节 教师观 127
一、教师的职业性质 127
二、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28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28
四、教师职业特点 130
第二节 素质教育观 133
一、素质教育概述 133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38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39
第三节 师生关系 142
一、师生关系含义及类型 142
二、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 143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45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46
第四节 教师专业发展 148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148
二、教师专业素质 149
三、教师专业化的条件 153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154
五、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58
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61
七、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62
附录1 171
附录2 204
附录3 208
参考文献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