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1
1.1.1 选题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2
1.2.1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营销模式研究 2
1.2.2 客户识别与差异化研究 7
1.2.3 双向沟通研究 7
1.2.4 企业快速反应研究 9
1.2.5 企业行为定制研究 12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1.3.1 研究的目标 13
1.3.2 研究的内容 13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1.4.1 研究的方法 14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第2章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D1RC营销模式 16
2.1 企业营销组合模式 16
2.1.1 营销组合内涵与特征 16
2.1.2 传统营销组合模式 17
2.2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营销特征 18
2.2.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征 18
2.2.2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营销的研究 20
2.3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DIRC营销模型的构建 22
2.3.1 客户差异化内涵与意义 22
2.3.2 企业与客户双向沟通的必要性 23
2.3.3 企业快速反应的意义与特点 23
2.3.4 企业行为定制的意义 24
2.3.5 DIRC营销组合与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相关性 25
2.4 本章小结 26
第3章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客户价值识别与差异化评价 27
3.1 客户价值识别与差异化服务的相关理论 27
3.1.1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客户价值识别 27
3.1.2 客户差异化下的差异化服务 44
3.2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客户价值识别的指标设计 55
3.2.1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客户价值识别指标设计的原则 56
3.2.2 基于农产品冷链物流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的CLV指标体系 56
3.3 基于因子与logistics回归模型的客户服务差异化评价 62
3.3.1 因子分析及其步骤 62
3.3.2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70
3.4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客户差异化实例分析 75
3.4.1 基于因子分析的客户差异化主因素挖掘 75
3.4.2 基于logistics回归的客户差异化评价 79
3.4.3 基于客户差异化评价的客户服务选择 81
3.5 本章小结 82
第4章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与客户双向沟通行为效益博弈分析 84
4.1 双向沟通行为效益分析 84
4.1.1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对客户的沟通行为选择标准 84
4.1.2 客户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沟通行为选择标准 86
4.2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与客户双向沟通博弈模型的建立 87
4.2.1 企业与客户双向沟通博弈模型的假设 87
4.2.2 企业与客户双向沟通博弈模型的构建 88
4.3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与客户双向沟通博弈结果分析 90
4.3.1 企业与客户双向沟通博弈模型的均衡分析 90
4.3.2 企业与客户双向沟通博弈模型的分析结果 92
4.3.3 企业与客户双向沟通博弈模型的实例敏感性分析 93
4.4 本章小结 96
第5章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分析与评估 98
5.1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内涵与影响因素 98
5.1.1 快速反应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98
5.1.2 影响企业快速反应的因素 99
5.1.3 企业快速反应影响因素的确定 105
5.2 企业快速反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5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快速反应能力评价 117
5.3.1 指标标准化方法 117
5.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118
5.3.3 层次分析法与快速反应综合评估方法步骤 121
5.4 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培育 125
5.4.1 提高信息技术普及率 125
5.4.2 提高整体价值链效率 126
5.4.3 注重企业成本全过程控制 127
5.4.4 使用新技术专业化物流设备 127
5.4.5 提高操作性物流人才的储备 127
5.5 本章小结 127
第6章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定制营销服务的方案设计 129
6.1 定制营销服务的分类与特征 129
6.1.1 定制营销服务的分类 129
6.1.2 定制营销服务的特点 131
6.2 定制营销服务模型的构建 133
6.2.1 定制营销服务模型 133
6.2.2 冷链物流服务的设计 133
6.3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模块化定制营销方案设计 135
6.3.1 产品模块化设计 135
6.3.2 定制营销服务方案设计 139
6.4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定制营销服务评价 139
6.4.1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模块化定制营销评价的指标选取 139
6.4.2 模糊层次分析法 140
6.4.3 三角模糊数的特性 141
6.4.4 模糊层次分析的计算过程 143
6.4.5 本研究的计算 145
6.5 本章小结 150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151
7.1 本书的主要工作 152
7.2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153
7.3 研究展望 154
参考文献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