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的发展远景:美国国家纳米计划(NNI)十年 1
第1章 研究方法:理论、建模与模拟 24
1.1 未来十年展望 24
1.1.1 过去十年进展 24
1.1.2 未来十年愿景 25
1.2 过去十年的进展与现状 25
1.2.1 纳米技术进展:TM&S的作用 25
1.2.2 理论进展:启用建模与模拟 26
1.2.3 计算技术进展:强有力的TM&S技术 27
1.2.4 纳米材料的模拟与设计进展 30
1.2.5 多尺度模拟与建模的进展 31
1.3 未来5~10年的目标、困难与解决方案 31
1.3.1 多尺度理论、建模和模拟的目标 32
1.3.2 纳米材料预测性设计的目标 32
1.3.3 计算和基础单元模拟的目标 33
1.3.4 困难 33
1.3.5 解决方案 34
1.4 科技基础设施需求 36
1.4.1 信息基础设施 36
1.4.2 超级计算基础设施 37
1.4.3 方法开发 37
1.4.4 针对特定问题的机构 37
1.4.5 专注模拟驱动研究的虚拟研究院 38
1.5 研发投资与实施策略 38
1.6 总结与优先领域 38
1.7 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39
1.8 研究成果与模式转变实例 40
1.8.1 定量模拟与分子电导预测 40
1.8.2 控制量子点中的单个电子 41
1.8.3 纳米孔DNA测序中的电子识别 42
1.8.4 自旋转移矩(STT)器件的建模和模拟 43
1.8.5 基于DNA连接的金纳米粒子和聚合物的新材料:理论视角 43
1.8.6 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性能极限与设计建模 45
1.8.7 纳米流体有序固态的一级相变 47
1.8.8 通过数百万原子模拟进行单杂质计量 48
1.9 来自海外实地考察的国际视角 49
1.9.1 美国-欧盟研讨会(德国汉堡) 49
1.9.2 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研讨会(日本东京/筑波大学) 51
1.9.3 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研讨会(新加坡) 52
参考文献 54
第2章 创新性研究用检测工具:方法、仪器与计量 59
2.1 未来十年进展 59
2.1.1 过去十年进展 59
2.1.2 未来十年愿景 60
2.2 过去十年的进展与现状 61
2.2.1 用扫描探针显微术表征纳米尺度的结构、性能和过程 61
2.2.2 观测更加复杂的现象:从化学识别到矢量性质的成像 62
2.2.3 物理领域前沿的进展 63
2.2.4 化学与催化领域前沿的进展 64
2.2.5 器件的原位表征 64
2.2.6 基于电子束的显微镜 64
2.2.7 像差矫正电子显微镜 66
2.2.8 基于同步辐射束线的纳米表征技术 67
2.2.9 用于纳米制造的仪器与计量:纳米光刻 69
2.3 未来5~10年的目标、困难与解决方案 71
2.3.1 电磁现象根源的原子尺度探测 72
2.3.2 三维原子分辨的结构探测与化学分辨能力 72
2.3.3 用高空间分辨和高时间分辨方法表征动力学过程 73
2.3.4 生物与软物质体系中的复杂性问题 73
2.3.5 原位与多功能的探测工具 73
2.3.6 用于纳米制造的工具 74
2.4 科技基础设施需求 74
2.5 研发投资与实施战略 74
2.6 总结与优先领域 75
2.7 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75
2.8 研究成果与模式转变实例 75
2.8.1 分子层次的复介电函数 76
2.8.2 单电子自旋探测 76
2.8.3 X射线散射的阿秒过程 77
2.8.4 电子光学 78
2.9 来自海外实地考察的国际视角 80
2.9.1 美国-欧盟研讨会(德国汉堡) 81
2.9.2 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研讨会(日本东京/筑波大学) 83
2.9.3 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研讨会(新加坡) 84
参考文献 86
第3章 结构、器件、系统的合成、加工和制造 93
3.1 未来十年展望 93
3.1.1 过去十年进展 93
3.1.2 未来十年愿景 94
3.2 过去十年的进展与现状 96
3.2.1 共聚物块体的纳米光刻 97
3.2.2 扫描探针基刻蚀 98
3.2.3 1D系统 101
3.2.4 金纳米结构的DNA-基质组装 103
3.3 未来5~10年的目标、困难与解决方案 106
3.3.1 纳米图形化工具 106
3.3.2 等离激元人工介质材料 106
3.3.3 组合化学 107
3.3.4 从硅到碳基器件的过渡 107
3.3.5 生物活性和仿生器件 107
3.3.6 纳米制造能力 107
3.3.7 木材生产工业中的纳米技术 107
3.4 科技基础设施需求 108
3.5 研发与实施策略 108
3.6 总结与优先领域 109
3.7 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110
3.8 研究成果与模式转变实例 110
3.8.1 石墨烯的发现(见第8章 ) 110
3.8.2 原子级精度加工的机遇 112
3.8.3 树枝球:2010~2020年 113
3.8.4 树枝球族 115
3.8.5 新型纳米陶瓷 116
3.8.6 先进的碳线 118
3.8.7 分形纳米制造:多尺度功能材料构筑 120
3.8.8 美国和国际纳米制造网及纳米合作组织 122
3.9 来自海外实地考察的国际视角 124
3.9.1 美国-欧盟研讨会(德国汉堡) 124
3.9.2 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研讨会(日本东京/筑波大学) 126
3.9.3 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新加坡研讨会(新加坡) 128
参考文献 128
第4章 纳米技术环境、健康与安全性问题 135
4.1 未来十年展望 135
4.1.1 过去十年进展 136
4.1.2 未来十年愿景 137
4.2 过去十年的进展与现状 137
4.2.1 碳纳米管的数据采集、检测及管理 138
4.2.2 TiO2,ZnO以及硅纳米颗粒的数据采集、检测及管理 139
4.2.3 纳米银的数据采集、检测及管理 140
4.3 未来5~10年的目标、困难与解决方案 141
4.3.1 建立有效的nano-EHS筛选方法和统一方案,促进与纳米技术发展并行的标准化ENM风险评估 141
4.3.2 通过收集商业纳米产品数据、监管、相关决策制定,针对这些EHS研究来制定并逐步实施风险降低战略 143
4.3.3 与相关知识的获取和决策的逐步制定配套,制定明确的纳米EHS监管战略 145
4.3.4 发展计算分析方法,为纳米EHS风险评估和模型提供计算机建模 146
4.3.5 发展高通量和高容量筛选方案,作为研究纳米材料毒性、危害分级、区分动物研究和纳米QSAR模型的优先次序,以及指导纳米材料的安全设计的通用工具 148
4.3.6 改进用于治疗和诊断的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筛选和安全设计 148
4.3.7 针对逐渐增多的以功能化、嵌入式或复合材料形式引入的更复杂ENM的安全性评估思考 150
4.4 科技基础设施需求 150
4.4.1 开发先进仪器和分析方法,作为复杂生物及环境体系中ENM更加有效、可靠的表征、评估及检测手段 150
4.4.2 开发应用于复杂预测建模的计算模型、算法和多学科资源 152
4.4.3 通过跨学科教育和训练发展研究人员,尤其是在研究方向集中的纳米EHS领域 153
4.5 研发投资与实施策略 155
4.5.1 加强工业界对纳米EHS研发资助方面的作用 155
4.5.2 加强美国联邦对建设研究ENM毒性所需的公共基本设施的关注 155
4.5.3 促进纳米EHS研发中的跨界合作 156
4.6 总结与优先领域 157
4.6.1 纳米科技在促进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包括绿色制造业 157
4.6.2 安全设计方法促进纳米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59
4.6.3 纳米技术在农业和食品中的作用,包括加强食品安全以及证明食品中纳米材料的安全性 161
4.6.4 已确定为今后十年首要任务的关键问题 162
4.7 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163
4.8 研究成果与模式转变实例 163
4.8.1 建立体外危害评估与整体动物体内损伤相关性的典型预测毒理学范例 163
4.8.2 加利福尼亚大学纳米技术环境影响研究中心利用多学科研究技术,确立纳米技术环境安全性实施的知识体系举例 165
4.8.3 废水系统中ENM环境暴露的量化评估 167
4.8.4 纳米EHS认知和风险降低策略的公私合作模式 169
4.8.5 美国国家职业健康与安全研究所(NIOSH)的职业安全准则,包括使用监测设备来对工作场所进行调查 171
4.9 来自海外研讨会的国际视角 173
4.9.1 美国-欧盟研讨会(德国汉堡) 173
4.9.2 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研讨会(日本东京/筑波大学) 174
4.9.3 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新加坡研讨会(新加坡) 176
参考文献 178
第5章 纳米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水、粮食、矿产和气候 188
5.1 未来十年展望 188
5.1.1 过去十年进展 188
5.1.2 未来十年愿景:一个平衡的世界 190
5.2 过去十年的进展与现状 192
5.2.1 可持续的水供应:提供洁净的水源 192
5.2.2 食品安全和可持续性:养活地球 194
5.2.3 可持续的住所:为人类提供居所 195
5.2.4 可持续的交通运输:制造“绿色”的交通工具 195
5.2.5 矿产资源:可持续的矿物提取与使用 196
5.2.6 可持续的生产:减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199
5.2.7 维持清洁的环境:减少污染的影响 199
5.2.8 保护地球的气候:减少温室气体的影响 200
5.2.9 维持地球的自然资本: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201
5.3 未来5~10年的目标、困难与解决方案 201
5.3.1 可持续的清洁水供应 201
5.3.2 可持续的农业和粮食生产 203
5.3.3 可持续的人类住所 203
5.3.4 可持续的交通运输 203
5.3.5 可持续的原材料提取和使用 204
5.3.6 可持续的生产 204
5.3.7 维持清洁的环境 205
5.3.8 保持气候:减少温室气体的影响 205
5.3.9 保护生物多样性 206
5.4 科技基础设施需求 206
5.5 研发投资与实施策略 206
5.6 总结与优先领域 207
5.7 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207
5.8 研究成果与模式转变实例 208
5.8.1 纳流海水脱盐系统 208
5.8.2 用于可持续性水利用的太阳能光催化和电化学系统 208
5.8.3 使用枝状聚合物滤膜从溶液中回收金属离子 209
5.8.4 超疏水纳米线膜用于油水分离 210
5.8.5 MOFs和ZIFs用于CO2捕集和转化 211
5.8.6 纳米技术与地球工程 212
5.9 来自海外实地考察的国际视角 213
5.9.1 美国-欧盟研讨会(德国汉堡) 213
5.9.2 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研讨会(日本东京/筑波大学) 215
5.9.3 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研讨会(新加坡) 216
参考文献 216
第6章 纳米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能源的转换、储存和保护 222
6.1 未来十年展望 222
6.2 过去十年的进展与现状 224
6.2.1 纳米有机(塑料)光伏技术 225
6.2.2 纳米无机光伏技术 226
6.2.3 人工光合作用 227
6.2.4 纳米结构与电力储存 227
6.2.5 储氢 228
6.2.6 纳米照明技术 229
6.2.7 纳米热电技术 229
6.2.8 纳米隔热技术 230
6.3 未来5~10年的目标、困难与解决方案 231
6.3.1 太瓦级具有接近化石能源成本的太阳能发电 231
6.3.2 将电能或者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源的低成本催化剂 232
6.3.3 电动运输和可再生并网系统的储能装置 233
6.3.4 高效纳米照明材料 233
6.3.5 实现低成本能源转换的纳米热电材料 234
6.4 科技基础设施需求 235
6.5 研发投资与实施策略 236
6.6 总结与优先领域 237
6.7 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238
6.8 研究成果与模式转变实例 238
6.8.1 有机光伏和纳米光伏技术 238
6.8.2 纳米结构电池 241
6.8.3 新型固态照明结构 241
6.8.4 提高热电优值:ZT>1 243
6.8.5 纳米技术和其他热学性能 244
6.8.6 防辐射金属用于新一代核反应堆 246
6.8.7 纳米结构燃料电池 246
6.9 来自海外实地考察的国际视角 247
6.9.1 美国-欧盟研讨会(德国汉堡) 247
6.9.2 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研讨会(日本东京/筑波大学) 248
6.9.3 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研讨会(新加坡) 251
参考文献 254
第7章 纳米技术应用:纳米生物系统、医学和健康 260
7.1 未来十年展望 260
7.1.1 过去十年进展 260
7.1.2 未来十年愿景 261
7.2 过去十年的进展与现状 264
7.2.1 体外诊断 265
7.2.2 体内成像 271
7.2.3 治疗 276
7.2.4 组织再生 285
7.2.5 纳米生物技术和细胞生物学 289
7.3 未来5~10年的目标、困难与解决方案 291
7.3.1 生物标志物 292
7.3.2 体外诊断 292
7.3.3 纳米治疗 292
7.3.4 纳米技术和干细胞 293
7.3.5 组织工程 293
7.3.6 纳米医药经济学 293
7.4 科技基础设施需求 294
7.5 研发投资与实施策略 294
7.6 总结与优先领域 295
7.7 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296
7.8 研究成果与模式转变实例 296
7.8.1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纳米技术联盟 296
7.8.2 纳米生物技术与合成生物学的视角 298
7.8.3 使用纳米传感器的范式转换 301
7.9 来自海外实地考察的国际视角 306
7.9.1 美国-欧盟研讨会(德国汉堡) 306
7.9.2 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研讨会(日本东京/筑波大学) 308
7.9.3 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研讨会(新加坡) 311
参考文献 313
第8章 纳米技术应用:纳米电子学与纳米磁学 321
8.1 未来十年展望 321
8.1.1 过去十年进展 321
8.1.2 未来十年愿景 321
8.2 过去十年的进展与现状 322
8.2.1 石墨烯电子器件 326
8.2.2 纳米磁性器件与自旋电子学 328
8.3 未来5~10年的目标、困难与解决方案 329
8.3.1 制造:实现低维材料的三维原子水平控制 329
8.3.2 制造:结合光刻技术和自组装将半任意结构的精度推进至1nm 330
8.3.3 器件:开发超低能耗逻辑和存储所需的器件 330
8.3.4 器件:探索用于存储、逻辑和新功能的自旋 331
8.3.5 架构:整合架构和纳米器件研究,实现独特的计算功能 331
8.3.6 架构:加强关注新兴的非IT应用 331
8.4 科技基础设施需求 332
8.5 研发投资与实施策略 333
8.6 总结与优先领域 335
8.7 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336
8.8 研究成果与模式转变实例 337
8.8.1 纳米磁性器件 337
8.8.2 自旋转移扭矩产生新的纳米磁性技术 339
8.8.3 高性能电子器件在碳纳米管中的应用 341
8.8.4 石墨烯电子器件 343
8.8.5 异质纳米线器件 344
8.8.6 用于计算的仿生智能物理系统 345
8.9 来自海外实地考察的国际视角 345
8.9.1 美国-欧盟研讨会(德国汉堡) 345
8.9.2 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研讨会(日本东京/筑波大学) 348
8.9.3 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研讨会(新加坡) 349
参考文献 351
第9章 纳米技术应用:纳米光子学和表面等离激元学 357
9.1 未来十年展望 357
9.1.1 过去十年进展 358
9.1.2 未来十年愿景 358
9.2 过去十年的进展与现状 358
9.2.1 纳米光子学 358
9.2.2 表面等离激元学 360
9.3 未来5~10年的目标、困难与解决方案 362
9.3.1 纳米光子学 362
9.3.2 等离激元学 363
9.4 科技基础设施需求 365
9.4.1 发展纳米光子学和表面等离激元学的简单设计规则和耦合光学仿真工具 365
9.4.2 支持新且扩展的纳米光子、等离激元器件和电路的制备工具和设施 365
9.4.3 加强对纳米光子、表面等离激元材料和器件的光学和结构表征能力的研究 366
9.4.4 构建新的教育系统,促进多元化,跨学科和相互协作 366
9.5 研发投资与实施策略 367
9.6 总结与优先领域 367
9.7 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368
9.8 研究成果与模式转变实例 369
9.8.1 芯片上的纳米光子学 369
9.9 来自海外实地考察的国际视角 370
9.9.1 美国-欧盟研讨会(德国汉堡) 370
9.9.2 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研讨会(日本东京/筑波大学) 373
9.9.3 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研讨会(新加坡) 376
参考文献 377
第10章 纳米技术应用:纳米材料催化 381
10.1 未来十年展望 381
10.1.1 过去十年进展 381
10.1.2 未来十年愿景 381
10.2 过去十年的进展与现状 382
10.2.1 纳米催化剂的合成 382
10.2.2 纳米催化剂的表征 383
10.2.3 催化理论与模拟 385
10.2.4 应用领域与经济影响 386
10.2.5 总结 386
10.3 未来5~10年的目标、困难与解决方案 387
10.3.1 二氧化碳重整 387
10.3.2 甲烷到乙烯的氧化偶合 388
10.4 科技基础设施需求 389
10.5 研发投资与实施策略 389
10.6 总结与优先领域 390
10.7 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391
10.8 研究成果与模式转变实例 391
10.8.1 单催化事件的直接观察 391
10.8.2 代表性工业催化剂应用 394
10.8.3 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研发 396
10.9 来自海外实地考察的国际视角 396
参考文献 397
第11章 纳米技术应用:高性能材料和潜在的领域 400
11.1 未来十年展望 400
11.1.1 过去十年进展 400
11.1.2 未来十年愿景 401
11.2 过去十年的进展与现状 401
11.2.1 纳米纤维材料 401
11.2.2 纳米晶体金属 402
11.2.3 以纤维素为基材的纳米材料 405
11.3 未来5~10年的目标、困难与解决方案 406
11.3.1 分离、分馏和纯化 406
11.3.2 层状超材料 406
11.3.3 纳米制造业 407
11.3.4 受生物启发 407
11.3.5 组合和计算的方法 408
11.3.6 新兴技术和交叉技术 408
11.4 科技基础设施需求 408
11.5 研发投资与实施策略 409
11.6 总结与优先领域 409
11.7 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410
11.8 研究成果与模式转变实例 410
11.8.1 单分散单壁碳纳米管 410
11.8.2 量子点在成像中的应用 413
11.8.3 基于纳米技术的航空航天的模式转变 414
11.8.4 纳米流体的发展 416
11.8.5 聚合物纳米复合物 418
11.9 来自海外实地考察的国际视角 419
11.9.1 美国-欧盟研讨会(德国汉堡) 419
11.9.2 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研讨会(日本东京/筑波大学) 421
11.9.3 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研讨会(新加坡) 423
参考文献 424
第12章 在纳米科学与工程领域发展人力资源和物质基础设施 428
12.1 未来十年展望 428
12.1.1 过去十年进展 428
12.1.2 未来十年愿景 429
12.2 过去十年的进展与现状 430
12.2.1 物质基础设施 430
12.2.2 教育驱动力:新的基础知识和纳米赋予的技术创新 431
12.2.3 教育:公共的/非正规的,学院/大学,社区学院,基础教育 432
12.3 未来5~10年的目标、困难与解决方案 439
12.3.1 物质基础设施 440
12.3.2 NSE中非正规/公共的范围 440
12.3.3 学院/大学NSE教育 442
12.3.4 社区学院NSE教育 443
12.3.5 K-12 NSE教育 443
12.3.6 跨NSE教育层次:全球伙伴和网络学习 444
12.4 科技基础设施需求 446
12.4.1 基础设施 446
12.4.2 劳动力发展(工业)NSE教育 446
12.4.3 非正规/公共NSE教育 446
12.4.4 学院/大学NSE教育 447
12.4.5 社区学院NSE教育 447
12.4.6 K-12 NSE教育 448
12.4.7 NSE教育中的全球合作 448
12.5 研发投资与实施策略 448
12.5.1 设备 448
12.5.2 联邦机构在NSE教育中的投资 449
12.5.3 非正规/公共NSE教育 450
12.5.4 学院/大学NSE教育 451
12.5.5 社区学院NSE教育 451
12.5.6 K-12 NSE教育 451
12.5.7 在NSE教育中的全球合作 451
12.6 总结与优先领域 452
12.7 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454
12.8 研究成果与模式转变实例 454
12.8.1 NCLT:在洛杉矶统一学校的区高中建立一个纳米技术学院作为一个小的学习社团 454
12.8.2 非正规教育:NISE Net的NanoDays 455
12.8.3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纳米技术教育和利用中心 457
12.8.4 计算机纳米技术网络 458
12.8.5 奥尔巴尼大学,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 459
12.8.6 DOE纳米科学研究中心 461
12.8.7 NIST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 461
12.8.8 美国国家纳米技术基础设施网络 462
12.8.9 纳米技术表征实验室 464
12.8.10 三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纳米技术相关网络 465
12.8.11 Dragonfly TV:纳米球 467
12.8.12 教育仪器:NanoProfessor和NanoEducator 467
12.8.13 对新发展的创新型纳米领域仪器的三点说明 468
12.9 来自海外实地考察的国际视角 469
12.9.1 美国-欧盟研讨会(德国汉堡) 469
12.9.2 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研讨会(日本东京/筑波大学) 471
12.9.3 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研讨会(新加坡) 472
参考文献 473
第13章 推动社会发展的纳米技术创新与负责任的治理 478
13.1 未来十年展望 478
13.1.1 过去十年进展 478
13.1.2 未来十年愿景 479
13.2 过去十年的进展与现状 480
13.2.1 纳米技术的治理 480
13.2.2 纳米技术社会影响的研究与推广增长 483
13.2.3 纳米技术的创新和商品化 484
13.2.4 公众对纳米技术的认知 486
13.2.5 立法前景 487
13.2.6 直面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 487
13.2.7 国际互动与ELSI 487
13.3 未来5~10年的目标、困难与解决方案 488
13.3.1 为纳米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做好准备工作 488
13.3.2 把解决下一代“纳米产品”风险治理中的不足作为主要任务 489
13.3.3 为纳米技术创新建立新模式 492
13.3.4 为纳米技术发展奠定人员和公众基础 492
13.3.5 推动纳米技术社会维度的道德与认知研发 493
13.3.6 纳米技术应用和影响的整合研究 493
13.3.7 推动道德进步 493
13.3.8 建立一个预测性、参与性和自适应技术评估网络 493
13.4 科技基础设施需求 494
13.5 研发投资与实施策略 494
13.6 总结与优先领域 496
13.7 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498
13.8 研究成果与模式转变实例 498
13.8.1 纳米技术的区域合作 498
13.8.2 NSF社会影响研究项目实例 500
13.8.3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社会纳米技术中心 501
13.8.4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社会纳米技术中心 502
13.8.5 朝向可持续发展纳米技术的治理方法 503
13.8.6 美国纳米技术辩论的公众参与状况 504
13.8.7 情境分析法:NanoFutures项目 505
13.8.8 大型纳米技术公司是创新与商品化的主要来源 505
13.8.9 不确定数据决策 507
13.8.10 纳米技术在治疗和诊断领域的渗透 508
13.8.11 纳米技术使能产品2009年创收2540亿美元 511
13.9 来自海外实地考察的国际视角 512
13.9.1 美国-欧盟研讨会(德国汉堡) 512
13.9.2 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研讨会(日本东京/筑波大学) 514
13.9.3 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研讨会(新加坡) 516
参考文献 518
附录 525
索引 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