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1
中文版导论:数码人类学与中国 1
第一篇 导论 3
第一章 数码与人类 3
1.辩证地定义数码 5
2.文化及虚假的真实性 15
3.整体论原则与超越方法论 20
4.发声与相对性原则 25
5.开放与闭合原则及其矛盾性 28
6.规范性与物质性原则 33
参考文献 40
第二篇 定位数码人类学 51
第二章 反思数码人类学 51
第一部分:挑战“模糊”的概念 52
第二部分:我在“第二人生”的两天 55
第三部分:数码人类学,指示性(indexicality)与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64
数码人类学的核心理论:指示性 65
数码人类学的核心方法——参与观察法 68
结论:时间和想象力 71
致谢 73
参考文献 73
第三章 日常生活中的新媒体科技 77
家庭中的新媒体科技 78
案例一:从“厨房社会”到“台式电脑社会”(desktop society) 81
案例二:社交媒体的成年 83
案例三:“连接”与“断开”的平衡 85
结论:致日常生活的数码人类学 89
参考文献 91
第四章 地理媒介:数码文化中的空间新主张 97
空间,媒介与全球化 97
印度地球遥感系统 101
它可以知道你在哪(并且记得你去过哪) 106
地理媒体的人类学 109
参考文献 111
第三篇 社会化与数码人类学 117
第五章 数码时代的身心障碍 117
她的语言:案例一 118
影像中的身心障碍 121
不能够说话,并不意味着你没有什么可说的 126
重获(第二)生命:案例二 128
结论 135
致谢 136
参考文献 136
第六章 个人传播的新途径 140
案例一:工作场所中的传播 146
案例二:多元途径 151
总结与未来方向 156
参考文献 158
第七章 社交网站 163
社交网站对人类学的特殊意义 163
社交网站研究 166
案例一:社交网站的比较人类学研究 168
案例二:移民对社交网站的使用 173
未来研究 177
参考文献 181
第四篇 政治化与数码人类学 187
第八章 数码政治学与政治参与 187
数码政府(行政与官僚体系) 188
数码民主(社区、审议与参与) 189
数码选战(政党、候选人和选举) 190
数码动员(网络群组与社会运动) 191
案例一:马来西亚郊区 193
案例二:都市西班牙 200
结论 203
参考文献 205
第九章 自由软件与分享政治学 211
自由软件乌托邦的挑战 212
反思黑客伦理 216
自由软件与广泛的社会性 219
结论 224
参考文献 225
第十章 分异的数码世界 229
数码的未来 229
共享未来(谁的未来?) 229
数码的全球化 231
来自数码落后地区的回应 233
扩展案例分析:印度尼西亚 235
印度尼西亚的数码革新 236
文化实践 237
数码噩梦与可能的出路 238
手机的印度尼西亚化 239
组装手机 240
全球与地区之间的跨国宗教 241
口袋式穆斯林 242
科技演义 243
文化理想:伊斯兰信息社会 244
如何解读数码的未来 246
参考文献 248
第十一章 数码参与:发展中的声音与参与 253
发展、媒介、传播与数码 254
案例一:声音——寻找声音 257
案例二:倾听——传播促进社会变化评估 261
结论 264
参考文献 267
第五篇 设计与数码人类学 275
第十二章 设计人类学:使用,融合,创造数码科技 275
人机交互:简史 277
人机交互和应用设计领域的主要子领域 280
设计领域内部的发展 284
设计人类学 285
惠普实验室的“有声摄影”(Audiophotography)研究 286
英特尔数字医疗保健研究小组之爱尔兰农村交通研究 291
结论与未来的问题 294
参考文献 296
第十三章 博物馆+数码=? 301
博物馆数码科技的人类学研究综述 302
案例一:数码形式作为社会性编码——标签,大众分类法,群众策展 305
案例二:激进档案与开放性限制 307
结论 311
参考文献 313
第十四章 数码游戏,游戏设计与其前驱 316
案例一:第二人生(SecondLife) 323
案例二:工具性冷漠(Instrumental nonchalance)与Pro-Po案例 328
数码人类学与游戏——未来的方向 332
参考文献 334
撰稿人简介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