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杂糅型的中古宗教意识形态 2
一、中古时期的儒教、佛教与道教 2
二、杂糅型的中古宗教意识形态 31
三、面向自然的宗教 35
第二节 中西哲学史上的自然概念 44
一、西方哲学史上的自然概念 44
二、中国哲学史上的自然概念 52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自然审美观 58
一、“维岳降神”:崇高美的自然崇拜观念 58
二、“以舞降神”:巫术中的自然审美观念 63
第四节 汉魏时期的自然审美观 75
一、汉魏之际自然观的转变 75
二、王弼的“自然说” 82
三、王粲的自然审美意识 96
第五节 中古自然审美观的形成 103
一、审美移情的自觉 103
二、中古自然审美观的形成 113
第二章 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观 126
第一节 黄老自然观及审美意义 126
一、黄老之学的自然观念 126
二、黄老自然观的审美意义 132
第二节 黄老名理思维与自然审美意识 136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名辩思想 136
二、黄老名理思维对自然审美思维的影响 148
第三节《淮南子》的自然审美意识 150
一、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 150
二、《淮南子》的自然审美意识 153
第三章 董仲舒的神学自然观 161
第一节 董仲舒天之观念的神学意义 162
一、殷周“天”的观念 162
二、先秦儒学的天道观 167
三、董仲舒“天”之观念 172
第二节 董仲舒自然观之特征 180
一、本体的自然 180
二、观念的自然 187
三、阐释的自然 200
第三节 汉赋自然意象的儒教神学模式 216
一、汉赋自然意象的情感态度 216
二、汉赋自然意象的道德化倾向 231
第四章 六家七宗与魏晋自然审美观 242
第一节 般若学与中国 243
一、般若学的传入 243
二、六家七宗产生的历史成因 250
三、六家七宗略考 256
第二节“得意”的六家七宗 262
一、格义的时代意义 262
二、言意之辨 269
三、六家七宗的自然观 276
第三节“空”观下的玄学自然审美观 295
一、士僧交往 295
二、人物品评 305
三、赏游自然 308
第四节 艺术的自然觉醒 322
一、山水诗歌中的自然审美意识 322
二、园林建筑中的自然审美意识 340
第五章 中古道教神仙思想与自然审美观 350
第一节 中古道教神仙思想和自然观念 350
一、神仙思想的起源及理论化 350
二、魏晋文人的神仙信仰与自然观念的转变 357
第二节 道教修炼方式的审美内涵 372
一、清静:宗教修炼中的审美体验 372
二、存思:宗教修持之道与审美体验之道 380
三、“守一”之境界与审美境界 388
第三节 博物地理著作中的自然 393
一、博物地理小说中的天道自然观 393
二、博物地理小说中的自然 399
第四节 游仙诗中的自然与自然观 412
一、三曹——对仙界的幻想 412
二、郭璞——“仙隐”主题的独特创造 420
第六章 中古绘画中的佛学思想及其自然审美观 424
第一节 中古画论中的佛学思想 425
一、宗炳的“人是精神物”思想与《画山水序》 425
二、佛教造像及其自然审美观 430
第二节 陆探微的生平与时代思潮 438
一、陆探微生平考证 438
二、陆探微创作的时代思潮 447
第三节“一笔画”的美学思想 456
一、“以书入画”——“一笔画”的审美创造 456
二、“气脉不断”——“一笔画”的核心内涵 460
第四节“秀骨清像”的审美形态 466
一、秀骨——化气韵为骨力 466
二、清像——意澹而雅正 473
三、“秀骨清像”中的道释思想 476
四、“自然”与“神会” 481
第七章《文心雕龙》的自然审美观 487
第一节《文心雕龙》“自然”范畴的确立 489
一、“自然”释义 489
二、“物”的内涵 495
第二节 刘勰的自然审美观 499
一、《物色》篇研究 499
二、刘勰自然审美观的本质 510
第三节《文心雕龙》自然审美观的构成 520
一、心物论 520
二、审美范畴论 526
第四节 刘勰自然审美意识的生命情怀和历史意义 535
一、刘勰自然审美意识的生命情怀 535
二、刘勰自然审美意识的历史意义 540
第八章 结语 545
主要参考文献与征引书目 556
后记 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