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最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文件精神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3
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6
2006年教育督导工作要点 10
第二篇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严峻现实 15
第一章 教育差距持续拉大缩小差距迫在眉睫 15
第二章 教育的城乡差距 20
第一节 教育经费的城乡差距 20
一、对几个基本概念的解释 20
二、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指标差距分析 21
三、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差距分析 39
四、评论 45
第二节 教师水平的城乡差距 54
一、农村教师学历明显偏低 54
二、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54
三、代课教师主要在农村 54
第三节 升学率的城乡差距 55
一、基础教育阶段的差距 55
二、高等教育阶段的差距 56
第四节 辍学率的城乡差距 57
第五节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59
一、流动人口子女基本能接受到基础教育 59
二、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困难重重 59
三、流动儿童逐渐进入公立学校系统,但打工子弟学校仍扮演重要角色 60
第三章 教育的地区差距 62
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地区差距 62
一、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 62
二、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 62
三、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 62
四、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地区差异 63
四、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地区差异 63
第二节 省内教育差距大于省际教育差距 64
一、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之间教育投入水平的差距 64
二、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之间教育普及水平的差距 65
三、山东省东、西部地区教师工资保障水平的差距 65
四、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 65
第四章 消除教育贫困: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标 67
第三篇 中国教育发展差异产生的机制分析 71
第一章 中国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 71
第一节 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实证分析的方法论 71
一、教育发展水平的测量指标 71
二、差异分析的测量指标 72
三、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分析的地域单元与时间序列 73
四、教育发展差异描述的结构 73
第二节 初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 74
一、初等教育发展差异的时间序列分析 74
二、各省区间初等教育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 78
三、初等教育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 83
第三节 中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 86
一、各省区中等教育发展差异的时间序列分析 86
二、各省区中等教育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 90
三、中等教育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 95
第四节 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 98
一、地域型高等教育发展差异变动分析 99
二、受益型高等教育发展差异分析 103
三、地域型高等教育与受益型高等教育的关系 109
四、高等教育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 109
第二章 教育发展机制与教育发展差异:新古典主义的分析 112
第一节 两部门经济中教育的需求与供给 113
一、教育投资属性的确立 113
二、两部门经济中教育的需求与供给 114
第二节 政府介入与教育的需求和供给 117
一、政府的介入与教育的需求和供给 117
二、教育供给与需求的两难选择 119
第三节 教育发展机制与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新古典主义的阐释 120
一、教育发展机制与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的微观机制 120
三、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决定教育需求的差异 121
四、地区间财政收入的差异决定教育供给的差异 123
五、各地区城市化水平是教育发展差异产生最主要原因之一 124
六、对模型的解释 125
第三章 教育发展机制与教育发展差异:新制度主义的分析 127
第一节 政府与教育的需求和供给 127
一、政府决策机制与教育供求的关系 128
二、学校和政府之间博奕与教育的供求 129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与教育的需求和供给 130
一、筛选理论与教育需求和供给 130
二、筛选理论的改进与教育的需求 131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教育的需求 133
第三节 中国教育发展差异的新制度主义阐释 135
一、中国教育决策机制与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 135
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成本与地区教育发展差异 136
三、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与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 137
第四章 教育发展机制与教育发展差异:发展的观点 141
第一节 二元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需求和供给 141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141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与教育的需求和供给 142
三、费景汉-拉尼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与教育的需求和供给 143
第二节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差异 145
一、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划分 145
二、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与教育发展差异 148
三、教育发展差异与地区教育发展战略 149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发展差异 150
一、建国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50
二、建国以来区域教育发展战略 151
第四篇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 155
第一章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 155
第一节 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职责 155
第二节 平等义务教育的基本信念 156
第三节 教育资源平等分配 162
第二章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164
第一节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政治基础 164
第二节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法律基础 165
第三节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教育基础 166
第四节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动力 167
第三章 我国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主要政策与措施 169
第四章 加强薄弱初中建设的政策与措施 175
第一节 薄弱初中的概念、类型与成因 175
一、薄弱初中界说 175
二、薄弱初中的类型 180
三、薄弱初中的成因 183
第二节 加强薄弱初中的政策目标与措施 194
一、加强薄弱初中的政策目标研究 194
二、加强薄弱初中的政策措施研究 195
三、上海市加强薄弱初中的主要措施研究 199
第三节 加强薄弱初中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16
一、关于薄弱初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16
二、如何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221
三、对既往政策的检视 223
四、及时提高办学标准是继续加强薄弱初中的关键 223
五、有待研究的问题 225
第五章 学生就近入学政策 226
第一节 就近入学遇到挑战 226
第二节 居民“舍近求远”的原因 229
第三节 就近入学是儿童少年享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 235
第四节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推行就近入学政策的前提 238
第五节 国外择校政策研究 239
第六章 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 247
第一节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实证分析 247
一、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历程 247
二、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行财政体制的基本特点 249
三、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行财政体制的实证分析与基本评价 252
四、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行财政体制问题分析 254
五、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个案调查报告 258
六、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贫困生助学金状况调查报告 272
第二节 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理论依据 299
一、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提供这一产品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299
二、农村义务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提供这一产品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300
第三节 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制度背景 302
第四节 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 304
一、充分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 304
二、重新划分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财政责任,对农村义务教育各项资金的初始来源作科学合理的划分,建立稳定的机制,实现分层次供给 305
三、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中承担主要责任,成为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 305
第五节 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具体建议方案 307
一、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类地区基本满足当前阶段农村义务教育正常需要的预算内最低保障经费及其四项经费正常协调的比例关系的研究 308
二、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类地区各级政府分担农村义务教育各项经费的财政责任分工的具体建议方案 311
三、模拟测算 313
四、结论 317
第六节 外国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比较 318
一、美国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318
二、法国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321
三、德国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325
四、日本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328
五、外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比较研究 331
六、外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基本政策与特点 336
第七章 我国的特殊教育政策 341
第一节 特殊儿童及特殊儿童观 341
一、个别差异与特殊儿童 341
二、特殊儿童的存在观 343
三、特殊儿童的发展现 345
四、特殊儿童的平等观和分类观 349
五、我国特殊儿童的类别 351
第二节 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观 354
一、特殊儿童与特殊教育 354
二、特殊教育的特殊观 365
三、特殊教育的一般观 369
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 371
五、我国特殊教育的类别 375
第三节 特殊教育的变化与发展 378
一、特殊教育变化与发展的必然性 378
二、国外特殊教育变化与发展的特点 381
三、我国特殊教育变化与发展的特点 390
四、特殊教育变化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394
第四节 特殊教育的法律、文化、经济支持 396
一、立法与特殊教育 396
二、文化发展与特殊教育 402
三、经济发展与特殊教育 408
四、我国特殊教育大发展的条件预测 411
第五节 科学技术与特殊教育 412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普通教育的影响 412
二、科学技术与特殊儿童的发展 417
三、特殊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依赖 421
第六节 各类特殊儿童的界定和基本特点 423
一、特殊儿童的界定和特点概述 423
二、感官损伤儿童的界定和基本特点 424
三、智力异常儿童的界定和基本特点 431
四、交往异常儿童的界定和基本特点 436
五、其他异常儿童的界定和基本特点 441
第七节 特殊儿童的测量与评价 446
一、特殊儿童的测量与评价概述 446
二、智力异常儿童的测量与评价 450
三、感官损伤儿童的测量与评价 458
四、交往异常儿童的测量与评价 461
五、其他异常儿童的测量与评价 463
第八节 各类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特点 469
一、智力异常儿童教育的基本特点 469
二、感官损伤儿童教育的基本特点 476
三、交往异常儿童教育的基本特点 484
四、其他异常儿童教育的基本特点 486
第九节 特殊教育方法 492
一、特殊教育方法概述 492
二、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 495
三、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 497
四、行为改变技术 502
五、教育教学的评价 507
第十节 个别教育计划 512
一、个别教育计划概述 512
二、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 520
三、个别教育计划的实施 522
四、个别教育计划的评价 532
第十一节 特殊教育的各方合作 532
一、特殊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532
二、特殊教育与社会的合作 536
三、特殊教育与医学的合作 539
四、特殊教育与有关组织、机构的合作 540
第八章 国外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借鉴 541
第一节 国外均衡发展教育的主要政策与措施 541
第二节 国外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启示 544
第五篇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 549
第一章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消解城乡二元结构 549
第一节 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 550
第二节 城乡教育差距的政策原因分析 566
第三节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政策建议 574
第二章 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改变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缺位状况 578
第一节 我国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存在的问题 578
一、“以县为主”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578
二、县级财政无力承担“以县为主”的经费负担 579
三、“以县为主”仍然没有摆脱“分级办学”制度下城乡教育分割的格局 579
第二节 解决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缺位的方法 581
一、备择方案一:建立东部、中部、西部分地区分级负担的政府农村义费分担机制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581
二、备择方案二:实施“以省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新体制 582
第三章 建立义务教育基准满足办学基本要求 584
第四章 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系数及时提供教育差距预警 586
第五章 构筑公平竞争平台提高教育整体竞争能力 589
第一节 基础教育阶段重点扶持政策 589
第二节 高等教育阶段重点扶持政策 589
第六章 建立多元评价制度改变单一评价标准 591
第一节 造成评价标准单一的原因 591
第二节 评价标准单一带来的弊端 591
第三节 改变单一评价标准的对策 592
第七章 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 594
第一节 成本分担,优质优价 594
第二节 建立民办教育绩效资助制度 595
第八章 更新农村教育观念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598
第一节 农村教育观念的误区 598
一、认为农村教育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 598
二、认为农村教育是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教育 598
第二节 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的措施 599
一、努力缩小基础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整体提升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599
二、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全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599
三、将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列为城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重要内容 599
第九章 转变政府教育职能调整越位,弥补缺位 601
第六篇 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607
第一章 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分析 607
第一节 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607
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永恒要求 607
二、知识经济呼唤知识创新 609
三、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609
第二节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611
一、创新教育抓住了我国教育种种问题的核心 611
二、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 612
三、创新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613
第三节 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 614
一、实施创新教育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614
二、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 615
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成长有赖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 617
四、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舞台 618
五、宽松、有序、向上的教学环境是接纳和引导学生创新行为的重要保障 619
六、现代创新教育应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要平台 619
七、创新教育要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互配合 620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要点 621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概述 621
一、研究性学习思想的历史渊源 621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622
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623
四、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625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627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标准框架 628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的确立 628
二、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确定 630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632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保证措施 634
五、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635
第三章 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论要点 639
第一节 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呼唤新的理论指导 639
一、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模式 639
二、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642
三、我国教育评价改革亟须科学理论的指导 643
第二节 发展性教育评价的评价观 644
一、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概念 645
二、发展性教育评价服从和服务于使教育活动价值增值的目的 646
三、发展性教育评价是一种建设性的互动过程 647
第三节 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648
一、发展性原则 648
二、激励性原则 648
三、合作性原则 649
四、整体性原则 649
五、量性与质性结合原则 649
六、多元化原则 649
第四节 发展性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 650
一、准备阶段 650
二、搜集、分析信息阶段 652
三、帮助评价对象制订改进方案 654
四、再评价阶段 654
第五节 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实施保障 655
一、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教育观念的转变 655
二、家长和社会各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655
三、优化教育评价环境 655
四、建立教育质量监控系统 655
第四章 中小学德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657
第一节 学校德育的作用与意义 657
一、学校德育的功能与作用 657
二、当前学校德育的社会背景及面临的挑战 658
第二节 我国学校德育发展的历程、成绩与问题 659
一、学校德育发展历程回顾 659
二、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剖析 663
第三节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改革实践与发展 666
一、国外学校德育改革的重点及借鉴意义 667
二、我国德育课程改革 669
三、部分地区、学校的德育改革探索 672
第四节 对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几点理论思考 673
一、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以实际生活为基础 674
二、确立道德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内容中的基础地位 674
三、德育过程应该着重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 675
四、“实、近、细、新、深、活”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原则 675
第五章 课程体系改革与新教材建设 676
第一节 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676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国际背景 676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国内背景 678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意义 679
第二节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进程和发展趋势 681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681
二、课程改革的进程 685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 686
四、新课程与教师培养 690
第三节 适应新课程体系要求的新教材的开发 691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691
二、课程组织与实验教材 693
三、教材编写与选用机制 693
第六章 中小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实证分析 695
第一节 考试中的基本问题 695
一、考试制度的本质和基本功能 695
二、考试的“四度”和基本属性 696
三、考试的几种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698
四、计分制度:原始分数和标准分数 699
第二节 中考的基本问题及其改革趋向 701
一、当前中考模式 701
二、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704
三、改革的思路和趋向 705
第三节 高考制度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发展趋向 707
一、新时期高考模式的历史演变和趋向 707
二、以上考试模式的问题和评价 708
三、高考的功能和公平 710
四、高考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714
第七章 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718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 718
一、继续普及初等教育 718
二、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719
三、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 721
四、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722
第二节 “十五”期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723
一、“十五”期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整体思路与总目标 723
二、“十五”期间贯彻“普九”分区规划的指导思想 724
第三节 “十五”期间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重大措施 725
一、把体制改革作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 725
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726
三、落实以信息化带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现代化的新思路 728
四、继续实施“普九”专项资金项目 728
五、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729
六、继续严格执行“普九”督导检查制度 729
第四节 加快发展民族地区义务教育 730
一、中央支持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的八项措施 731
二、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731
第八章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733
第一节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现状 733
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模 733
二、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模式的发展 736
第二节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时代背景 737
第三节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739
一、高中阶段教育办学体制问题 739
二、高中阶段教育结构问题 740
三、高中阶段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 741
四、高中阶段教育质量问题 743
五、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问题 743
第四节 我国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和对策 745
一、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745
二、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对策 746
第九章 建立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751
第一节 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751
一、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751
二、“以乡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752
第二节 建立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实践进程 758
一、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758
二、各级政府承担的相应责任和义务 758
三、几个相关的问题 759
四、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实施的效果 760
第三节 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 762
一、明确中央、省市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和意识,确立合理的分担比例 762
二、调整政府教育投入的结构,使更多的资金流入基础教育领域 762
三、适当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重心 762
四、教育政策制定需要优先考虑农村的利益,遵循木桶原理 763
五、建立常规性的转移支付制度,扶植贫困和落后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763
六、建立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 764
七、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人事管理机制 764
八、建立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分担比例 764
第十章 基础教育经费的保障 766
第一节 基础教育财政体制背景——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及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766
一、我国财政体制现状 766
二、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设想 767
三、我国基础教育财政管理体制 768
四、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及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 769
第二节 我国基础教育投资体制的现状分析 773
一、我国基础教育投资情况 773
二、我国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历史沿革及分析 777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780
第四节 国际基础教育投入体制 783
第五节 保障基础教育经费的政策建议 784
第十一章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政策选择 789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789
一、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涵 789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背景 790
三、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 791
第二节 教师专业化:制度保障与制度创新 792
一、教师准入:教师资格制度 793
二、教师提高: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职后继续教育一体化进程 795
三、教师教育机构认可: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 798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政府、教师教育机构与任教学校的作用 799
一、政府的责任与策略 799
二、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变和作用 801
三、教师任教学校的作用 802
第四节 教师专业化:难点与对策 804
一、着手解决农村地区代课教师问题 804
二、积极发挥教育学院的作用 805
三、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806
第十二章 中小学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807
第一节 我国中小学办学主体的沿革和现状 807
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接收所有私立学校,实行单一的政府主体办学模式 807
二、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现状 808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办学主体多元化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810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为办学主体多元化提供了基础 810
二、我国的教育政策鼓励并支持中小学办学主体多元化 811
第三节 多元化主体办学的意义与民办学校存在的问题 813
一、我国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的重要意义 813
二、当前民办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13
第四节 巩固办学主体多元化成果,进一步推进民办学校改革发展 814
一、立法规范:巩固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 814
二、内部挖潜:企业所办学校求生存、求发展的成功之路 814
三、站高望远:新建民办学校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815
四、特色取胜:民办学校靠特色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815
五、做大事业:民办学校可以集团的形式整合、盘活教育资源 816
第十三章 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权益的保障 818
第一节 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的基本现状 818
一、中国流动人口基本状况 818
二、流入地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条件 819
三、流入地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主要方式 820
四、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特点 821
第二节 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形成分析 822
一、户籍制度——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面临的制度障碍 822
二、基础教育分级管理体制——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盲区的产生 824
三、基础教育传统办学模式——对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需求的忽略 825
第三节 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826
一、流动人口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 826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 828
三、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权益是教育公平的集中体现 828
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城市化进程的必要保障 829
第四节 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权利 830
一、改变观念:正视流动人口的社会地位和贡献 830
二、制度整合:维护流动儿童少年教育权益的制度保障 830
三、教育改革:构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有效模式 833
第十四章 全面推进中小学的管理创新 836
第一节 学校文化建设 836
一、学校文化建设概述 836
二、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840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 843
四、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846
第二节 依法治校与规范办学 850
一、依法治校概述 851
二、当前学校依法治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54
三、加强学校法制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857
第三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862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862
二、学校心理指导与咨询 867
三、学校顾问咨询 873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876
第四节 学校性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880
一、学校开展性教育的意义 880
二、党和政府有关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政策 883
三、当前学校开展性教育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884
四、我国中小学学生在性教育方面值得注意的倾向 886
五、学校性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888
第五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897
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 897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898
三、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900
四、贫困地区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三种模式 904
第六节 校园安全保障体系 911
一、中小学的安全管理与其中心任务 911
二、中小学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的内容 916
三、建立完善的中小学安全保障体系的途径 921
四、中小学安全事故的应对与处理 927
第七篇“两基”攻坚工作的全面推进 933
第一章 乘势而上 狠抓落实 全面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 933
一、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进展顺利、开局良好 933
二、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 936
三、加强领导、强化监督,及时研究解决新问题,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939
第二章 抓住机遇扎实工作打好“两基“攻坚战 941
一、西部地区积极开展“两基”攻坚工作,取得较好进展 941
二、分析形势,统一认识,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增强打好“两基”攻坚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943
三、抓住关键,打好“两基”攻坚战 944
第三章 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950
第一节 能力概述 950
一、什么是能力 950
二、能力的结构 950
三、学校应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951
第二节 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952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艺术 952
二、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艺术 957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艺术 960
四、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艺术 968
五、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艺术 970
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艺术 972
第三节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975
一、创新能力概述 975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艺术 978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艺术 983
四、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 984
五、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 989
六、生物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艺术 991
七、地理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艺术 992
八、培养创新思维的技巧——头脑风暴法 998
九、培养创造想象的艺术 1000
第四节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005
一、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艺术 1005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艺术 1007
三、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艺术 1008
四、培养学生绘图能力的艺术 1011
五、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艺术 1012
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艺术 1017
第五节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023
一、自学能力概述 1023
二、数学教学培养自学能力的艺术 1024
三、语文教学培养自学能力的艺术 1026
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艺术 1035
第八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两基攻坚及素质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 1041
第一章 教育督导 1041
第一节 教育督导的基本原则 1041
第二节 教育督导的主要内容 1042
第三节 教育督导工作的方法 1043
第四节 教育督导工作的步骤 1044
第五节 教育督导机构 1046
第六节 教育督导人员的配备 1046
第二章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 1048
第一节 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 1048
一、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 1048
二、督导评估的组织实施 1048
三、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 1048
四、督导评估的工作原则和程序 1050
五、切实加强对督导评估工作的领导 1050
第二节 高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积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051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立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地位 1051
二、明确思路,理顺机制,进一步夯实督导评估基础设计工作 1051
三、强化过程,注重实效,积极发挥督导评估在“双高”普九中的重要作用 1052
四、创新模式,动态评估,促进中小学校持续、健康、均衡发展 1052
第三节 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 1053
一、督查组认为4省(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1053
二、督查组在督导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054
三、针对存在问题国家教育督导团提出的整改要求 1054
第三章 加强“两基”攻坚督导评估工作 1056
一、提高认识,增强督导评估工作对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056
二、坚持标准,确保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评估验收的质量 1056
三、严格程序,加大督导评估力度,完善各项工作环节 1056
四、求真务实,严禁“两基”评估验收弄虚作假 1057
五、坚持不懈,认真做好“两基”达标后巩固提高的复查工作 1058
六、加强领导,提高“两基”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工作水平 1058
第四章 素质教育评价 1059
第一节 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内容和原则 1059
一、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1059
二、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 1060
三、素质教育评价的原则 1070
第二节 素质教育评价的程序与方法 1075
一、素质教育评价的程序 1075
二、素质教育评价的方法 1076
第五章 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价 1078
第一节 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价意义与作用 1078
一、道德与道德水平评价 1078
二、道德水平评价的一般特点 1079
三、道德水平评价的作用 1081
第二节 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价依据 1084
一、从理论上看道德水平评价 1084
二、从法规上看道德水平评价 1085
三、从实践上看道德水平评价 1086
第三节 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价目标 1088
一、外国对学生道德评价内容的要求 1088
二、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评价内容 1090
三、道德水平的评价目标体系 1093
四、道德水平评价目标设计应把握的几个观点 1094
第四节 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价原则与方法 1095
一、道德水平评价的基本原则 1095
二、道德水平的评价方法 1096
三、道德水平的评价误区 1098
第六章 学生学力水平的评价 1099
第一节 学生学力水平的评价机能 1099
一、学力水平评价的性质 1099
二、两种不同的学力观 1100
三、学力水平的评价机能 1102
第二节 学生学力水平的评价目标 1104
一、美国学生学力的评价目标 1104
二、学力水平的评价目标分析 1105
第三节 学生学力水平的评价方法 1108
一、学力水平评价方法的选择 1108
二、学力水平评价测验的利用 1109
第四节 学生学力水平与学习适应性 1111
一、学习实际可能性的评价 1112
二、学力水平与学习适应性 1115
第五节 外国学力水平评价的特点 1116
一、重视提高学力水平评价客观性的对策 1116
二、强调最低限度的学力水平标准 1117
三、谋求改革学力水平评价的方法 1117
四、重视发挥心理学家的作用 1118
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118
第七章 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 1120
第一节 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意义 1120
一、评价体育水平是促进教育质量观转变的需要 1120
二、评价体育水平是促进智育发展的需要 1122
三、评价体育水平是促进体育学科改革的需要 1123
第二节 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目标 1124
一、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依据 1124
二、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目标 1127
第三节 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方法 1130
一、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标准 1130
二、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方法 1132
第四节 中学生的升学体育考试与会考 1134
一、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 1134
二、普通高中毕业体育会考评分标准 1135
第八章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1139
第一节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依据与作用 1139
一、教学质量评价的性质 1139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1140
三、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依据 1142
第二节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 1144
一、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及评价目标 1144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教学目标分析 1145
三、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观点 1147
第三节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 1152
一、教学质量评价的一般形态 1152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等级法 1154
第四节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考试 1156
一、考试的类型及其选择 1156
二、考试质量的评价标准 1158
第九章 教师班级管理的评价 1163
第一节 教师班级管理的评价意义与功能 1163
一、班级管理与班级管理评价 1163
二、班级管理评价的功能 1164
三、班级管理评价存在的问题 1166
第二节 教师班级管理的评价内容与目标 1167
一、班级管理评价的内容分析 1168
二、班级管理评价的目标框架 1172
三、班级管理评价目标与班主任的任职资格 1175
第三节 教师班级管理的评价方法 1175
一、班级管理的评价标准 1175
二、班级管理的评价方法 1177
三、班级管理评价信息的储存 1179
第十章 学校领导管理水平的评价 1181
第一节 学校领导管理水平的评价目的与特点 1181
一、学校管理水平评价的问题 1181
二、学校管理水平的评价目的 1183
三、学校管理水平的评价特点 1184
第二节 学校领导管理水平的评价领域与目标 1186
一、学校管理水平的评价对象领域 1186
二、学校管理水平的评价目标 1187
三、巴班斯基关于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 1191
第三节 学校领导管理水平评价的组织实施 1198
一、学校管理水平评价的实施办法 1198
二、学校管理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1200
三、学校管理水平评价的结果利用 1202
第四节 邓小平教育评价理论与教育评价价值导向 1203
一、评价教育工作要着眼大局——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1203
二、评价办学水平要着眼于根本——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1204
三、评价教育工作者要着眼于正效应——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1205
第九篇 我国各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及典型案例介绍 1209
第一章 我国各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及报告 1209
第一节 加快推进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 1209
一、北京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209
二、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背景 1212
三、北京市基础教育创新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1214
第二节 为了上海基础教育的现代化 1219
一、启动上海基础教育现代化、均衡化发展研究 1219
二、继续提升上海基础教育的基本能级水平 1220
三、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的发展环境 1222
四、注重内涵发展,努力增强上海基础教育核心竞争力 1224
五、上海基础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 1225
第三节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及新举措 1226
一、基础教育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1226
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1227
三、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举措 1229
第四节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 1232
一、背景分析 1232
二、发展现状 1233
三、问题及对策 1236
第五节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1239
一、浙江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 1239
二、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242
三、进一步推进浙江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246
第六节 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 1249
一、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背景 1249
二、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1250
三、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措施与内容 1251
第七节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进展 1253
一、河南省基础教育状况 1253
二、河南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进展 1255
三、加快河南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 1257
第八节 创新教育机制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1261
一、基本情况 1261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126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1264
第九节 “普九”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265
一、对山西省“普九”现状的分析 1265
二、基于山西省“普九”的对策性考虑 1267
第十节 农村义务教育应对税费改革调研报告 1269
一、各地教育部门在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试点中主动参与,积极应对,做了扎实而有效的工作 1269
二、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270
三、建议 1272
第十一节 基础教育的历史性发展 1273
一、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云南省实际的“两基”目标 1274
二、采取重大措施,推进“两基” 1274
三、云南省基础教育取得的成绩 1282
四、云南省继续推进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及相关建议 1282
第十二节 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1283
一、统一认识,处理好“普九”和发展高中教育的关系 1284
二、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普通高中发展 1284
第十三节 边境建设大会战教育项目实施的研究报告 1286
一、边境县基本情况 1286
二、教育项目概况 1287
三、项目实施效益 1288
四、项目实施特点 1289
第十四节 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推动基础教育持续发展 1290
一、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1291
二、实施“两基”工作基本情况 1292
三、实施“两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293
第十五节 基础教育的新发展 1296
一、2002年宁夏基础教育主要发展指标分析 1296
二、2002年宁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述评 1297
三、宁夏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300
四、2003年宁夏基础教育发展任务与对策 1301
第十六节 知难而进加快“普九”步伐 1303
一、青海省实施义务教育的背景及条件 1303
二、青海省基础教育发展的概况 1305
三、青海省基础教育问题分析 1307
四、发展青海基础教育的基本思路 1308
第十七节 基础教育新发展 1311
一、西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1311
二、西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1312
三、西藏基础教育存在的难点 1315
四、加快西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1317
第十八节 在高平台上实现基础教育的新跨越 1320
一、2002年基础教育的主要工作 1320
二、2003年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思路 1322
第十九节 普通高中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 1325
一、历史回眸 1325
二、创新视点 1328
三、问题与对策透视 1333
第二十节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建设研究 1335
一、湖南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建设的现状分析 1335
二、当前湖南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336
三、推进湖南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1338
第二十一节 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瓶颈实现基础教育的新跨越 1340
一、背景分析 1341
二、发展现状 1342
三、对策建议 1343
第二章 我国各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专题及案例 1345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报告 1345
一、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与背景 1345
二、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推进步骤 1346
三、2002年江苏省课程改革实验推进的主要工作 1347
四、江苏省课程改革实验与推进的基本经验 1349
五、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与推进的几点建议 1350
第二节 地方课程管理:现状、问题与建议 1352
一、山东省地方课程管理的现状 1352
二、山东省地方课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353
三、几点建议 1355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新进展 1358
一、结合湖北实际,制定课程改革规划 1358
二、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培训课程改革队伍 1358
三、坚持典型引路,发挥榜样作用 1359
四、开展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改革实验 1359
五、加强实验教材管理,开发地方校本课程 1360
第四节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 1361
一、结合实际认真制订实验计划,精心组织实施 1361
二、认真做好实验教材选用工作,保证课前到书 1362
三、多渠道开展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做到“不培训,不上岗” 1363
四、问题与建议 1363
第五节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1364
一、搞好规划,切实加强领导 1364
二、高度重视新课程培训工作 1365
三、切实做好实验教材的选用工作 1365
四、加强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科研,建立培训、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 1365
第六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研究报告 1367
一、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体情况 1367
二、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69
三、对做好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建议 1370
第七节 抓住课程改革实验契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373
一、构建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为课程改革实验的稳步推进提供保障 1373
二、精心做好培训工作,帮助教师适应新课程 1374
三、实施课题牵动,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1374
四、创造条件,激励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自主发展 1375
五、多途径开展社会宣传,营造浓厚的支持氛围 1375
第八节 站教育信息化潮头促教育现代化发展 1376
一、统筹规划,重点建设,各级政府切实担负起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责任 1376
二、“软”“硬”兼施,狠抓建设,着力建网、建库、建队伍 1377
三、用好信息技术,注重课程整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1379
四、按照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把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1381
第九节 农村幼教改革试点经验总结 1382
一、试点研究的背景 1382
二、试点研究的目标与工作的组织 1384
三、农村幼教改革试点经验 1384
第十节 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经验 1387
一、大量的流动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给农牧团场的教育带来了各方面的困难 1387
二、为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兵团解决流动儿童少年的入学困难 1388
三、希望国家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1388
第十一节 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状况的对策 1389
一、青岛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产生的背景 1389
二、在青岛就学的流动人口子女现状 1389
三、当前青岛市在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390
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的对策建议 1392
第十二节 一个农村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 1393
一、会宁县的经济发展状况 1394
二、会宁县的教育发展状况 1395
三、会宁县农村教育发展的结论和启示 1400
第十三节 农村初中控辍工作报告 1402
一、典型调查与剖析 1403
二、抓好课堂,深挖辍学之根 1404
三、加强学校建设,固控辍之本 1405
四、明确政府责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1406
第十四节 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及其对策 1408
一、我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和问题 1408
二、解决现实管理体制中突出问题的主要对策 1410
三、实施“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启示和思考 1412
第十五节 山东省寿光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透视 1413
一、教育均衡发展在寿光 1413
二、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最主要的一项工作 1415
三、在信息技术海洋里弄潮的寿光教师 1416
四、农村娃子制作网页 1417
五、山东省第一家聋哑学生电视台 1418
第十六节 乡村大教育: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积极尝试 1419
一、行知小学对乡村大教育的积极尝试 1419
二、思考与启示 1421
第十七节 苏南地区农村教育个案研究 1423
一、华士实验学校的办学环境 1423
二、华士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 1425
三、华士实验学校对苏南农村教育的启示 1427
第十八节 走近人大附中 1429
一、学校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1430
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1432
三、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促进学校发展 1439
第十九节 百年名校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1443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1443
二、继承创新,开拓进取 1445
三、更新观念,深化改革 1446
四、做强做大,形成示范 1447
五、拓展思路,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1448
第二十节 南开中学的光荣与梦想 1449
一、以德立教 1449
二、严谨治学 1450
三、学生为本 1451
四、注重创新 1452
第二十一节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践 1454
一、加强硬件建设,变“一通”为“三通”,做到“硬件要硬” 1454
二、加强软件开发利用,搭建信息平台,努力做到“四到位”,使“软件不软” 1455
三、加强培训,努力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