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 基于问题地区和对外开放的视角》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汪晓文,康玲芬,韩雪梅,祝伟,张华筠,谢强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139042
  • 页数:29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别从对外开放和问题地区两个视角,对加快培育、发展和提升我国西部地区区域发展能力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第一部分共分为七个章节撰写: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区域对外开放与提升区域发展能力的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是相关理论概述;综合第一、二章内容,主要为本书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四章主要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历程及当前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第五部分对阐述了对外开放与区域发展能力的作用机理;第六章着重架构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第七章以案例的形式提出了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与提升区域发展能力的模式选择。

第一篇 西部问题地区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模式研究 3

第一章 导论 3

第一节 概念界定 3

一 西部地区 3

二 问题地区 3

三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4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5

第三节 文献综述 6

一 国外文献综述 6

二 国内文献综述 8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13

第一节 区域经济理论 13

一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13

二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16

三 点轴开发理论 19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 19

第三节 后发优势理论 23

第四节 贫困与反贫困相关理论 26

第五节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理论 29

一 自身能力理论 29

二 能力建设研究 32

第三章 西部问题地区研究 36

第一节 西部贫困地区研究 36

一 贫困的概念、标准、成因、类型 36

二 西部贫困地区贫困现状与问题 41

三 西部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评估 44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研究 45

一 西部民族地区概论 45

二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问题 47

三 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评估 53

第三节 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研究 57

一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分类与特征 57

二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问题 61

三 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问题 71

四 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评估 83

五 甘肃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比较研究 92

第四章 贫困地区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模式——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 102

第一节 通渭县发展现状 102

一 通渭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02

二 通渭县贫困现状 103

第二节 通渭县反贫困模式定性评述 105

一 坚持项目扶贫,着力改善基础条件 105

二 坚持产业扶贫,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106

三 坚持智力扶贫,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106

四 坚持政策扶贫,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107

五 坚持社会扶贫,着力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107

第三节 通渭县不同扶贫模式下扶贫投资效率的定量分析 108

一 不同扶贫模式下扶贫投资效率的回归分析 108

二 不同扶贫模式下项目前后社会发展指标的变化 110

三 小结 112

第四节 通渭县发展能力评价 113

一 综合评价模型 113

二 数据处理 114

三 小结 116

第五节 反贫困与提升通渭县发展能力模式选择 116

一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116

二 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 116

三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117

四 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117

五 加大对特色产业开发的支持力度 117

六 加大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 118

七 加大对民生保障的支持力度 118

八 加大对优势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 118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模式——以甘南州为例 119

第一节 甘南州基本情况与发展现状 119

一 甘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19

二 甘南州“三农”发展现状 120

第二节 甘南州可开发利用资源现状 121

一 农牧业资源 121

二 旅游资源 123

三 矿产资源 124

第三节 甘南州资源利用的相对效率分析 124

一 DEA模型介绍 125

二 DEA有效性分析 126

三 小结 132

第四节 提升甘南州发展能力的模式选择 132

一 经济带动模式 132

二 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模式 133

三 区域发展与扶贫联动模式 134

四 跨区域合作式发展模式 134

第六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模式——以兰州市红古区为例 136

第一节 红古区发展现状 136

一 红古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36

二 红古区资源开采及其他可开发利用资源现状 138

第二节 红古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 138

第三节 提升红古区发展能力的模式选择 139

一 承接产业转移 139

二 资源开发与资源加工并举 140

三 农业集约化与市场化 141

四 以第一、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142

五 将发展金融业与城市转型及城乡一体化相结合 143

第七章 结语 146

第一节 研究归纳与建议 146

一 研究总结 146

二 研究建议 147

第二节 研究展望 150

第二篇 对外开放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 155

第一章 引言 155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155

一 研究背景 155

二 研究意义 156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157

一 对外开放的相关研究 157

二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相关研究 158

三 对外开放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结合的相关研究 158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159

第一节 对外开放的相关理论 159

一 “发展极”理论 159

二 梯度理论 162

三 输出基础理论 164

第二节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相关理论 165

一 竞争优势理论 165

二 区域创新理论 166

第三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167

一 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167

二 比较成本优势理论 168

三 要素禀赋理论 169

四 共同市场理论 170

五 地域分工理论 171

第三章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内涵及其特点 172

第一节 对外开放的含义和特点 172

一 对外开放的含义 172

二 对外开放的特点 174

第二节 对外开放战略的回顾和总结 180

一 全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180

二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历程 185

第三节 对外开放的现状及其分析 190

一 对外开放的现状介绍 190

二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评价 194

第四节 西部对外开放的战略意义 198

一 对外开放有利于西部地区自身经济的发展 198

二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开放水平 200

第五节 对外开放模式的比较分析 202

一 政府政策主导型和国际规则约束型 202

二 据点型和区域型以及全国型 203

三 实验探索模式 204

四 全面开放模式 205

五 体制接轨模式 207

六 互利共赢模式 207

第四章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环境分析 209

第一节 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分析 209

一 中国对外开放的有利国际环境 209

二 中国对外开放的不利国际环境 210

第二节 向西开放的环境分析 211

一 向西开放的有利环境 211

二 向西开放的不利环境 213

第三节 沿边开放环境分析 213

一 沿边开放的有利环境 213

二 沿边开放的不利环境 216

第四节 内陆开放环境分析 218

一 内陆开放的有利环境 218

二 内陆开放的不利环境 219

第五章 对外开放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221

第一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221

一 货物贸易 221

二 服务贸易 222

三 利用外资 223

四 “走出去”以及对外经济合作 224

第二节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225

一 对外贸易 226

二 吸引外资 227

三 创新对外开放内容及形式 227

第三节 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现状分析 228

一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内涵 228

二 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现状 229

第四节 对外开放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232

一 对外开放对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作用机理 233

二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对对外开放的作用机制 237

三 总结 239

第六章 架构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新格局 240

第一节 对外开放目标任务定位 240

一 向西开放与向东开放并举 240

二 内陆开放与沿边开放并举 241

三 全面开放与重点开放并举 242

第二节 对外开放重点 243

一 西北地区 243

二 西南地区 246

三 其他地区 247

第三节 对外开放格局 249

一 极点开放 249

二 点轴开放 250

三 网络开放 252

第七章 实例分析: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模式选择 253

第一节 西北地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模式选择——以新疆为例 253

一 新疆基本情况 253

二 新疆对外开放历程回顾 254

三 新疆对外开放发展现状 256

四 新疆对外开放度测算与分析 262

五 提升新疆自我发展能力模式选择 267

第二节 西南地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模式选择——以云南为例 269

一 云南基本情况 269

二 云南对外开放历程回顾 270

三 云南对外开放发展现状 272

四 云南对外开放度测算与分析 277

五 提升云南自我发展能力模式选择 283

参考文献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