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部分 翻译学理论范畴系统整合性研究 21
第一章 翻译学整合性研究的学理性基础 21
1.1 引言 21
1.2 翻译学理论研究的学理性要素 22
1.3 传统翻译理论学理性匮乏特征 25
1.3.1 宏观理论学理性匮乏特点 25
1.3.2 微观技术理论的学理性匮乏特征 28
1.4 翻译学技术理论研究范畴的整合与拓展维度 30
1.5 小结 36
第二章 翻译学意义研究的现象学基础 37
2.1 引言 37
2.2 语言学与翻译学视角下的意义观 38
2.3 现象学视角下的意义观 44
2.4 现象学视角下文本的意指观与含义充实观 47
2.5 现象学视角下的立义与意识 51
2.6 意义的静态性与动态性 55
2.7 翻译学中的意义关系本体论 58
2.8 动静态意义视角下的“忠信”理论范畴拓展 59
2.9 小结 64
第三章 翻译学范畴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 65
3.1 引言 65
3.2 西方哲学有关“范畴”的认识与应用 67
3.3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关范畴的认识与运用 71
3.4 翻译学理论范畴概念的辩证认识 77
3.5 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问题 85
3.6 小结 86
第四章 论翻译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哲学基础 87
4.1 引言 87
4.2 翻译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哲学观 88
4.3 翻译原则的价值特征 89
4.4 翻译客体价值属性需求与价值原则的关系 94
4.4.1 翻译客体的价值属性及其质与量的特点 94
4.4.2 形式与内容的价值属性及其价值评价 96
4.5 客体价值属性的主观意义形态特征 102
4.6 小结 111
第五章 译者主体性与意义形态的语境化再现与表现 113
5.1 引言 113
5.2 “主位—述位意义”与会话含意 115
5.2.1 主位意义与含意侧重 115
5.2.2 述位意义与含意侧重 118
5.3 内涵语义特征与概念语义的析取 124
5.4 概念内涵语义的语境化扩展 129
5.5 预设意义、语义蕴含与话语含意 132
5.6 译者主体性思维路径的可描述性 136
5.7 小结 143
第六章 主体性艺术创造典型体现的可描述性 145
6.1 引言 145
6.2 文学翻译艺术性的典型特征:译眼 147
6.3 文学翻译的艺术创造:“译‘眼’” 148
6.3.1 显性“译眼”与“译‘眼’” 149
6.3.2 隐性“译眼”与“译‘眼’” 151
6.4 “译‘眼’”的艺术再现和表现 156
6.4.1 意象重构、虚实相生 156
6.4.2 变化视角、情景交融 158
6.4.3 化动为静、以情寓意 159
6.5 小结 160
第七章 论翻译主体性范畴化研究的拓展 162
7.1 引言 162
7.2 翻译主体性问题的缘起 162
7.3 中西方主体性相关研究的特点 163
7.4 翻译主体性相关研究的问题 164
7.5 翻译主体的内涵规定及其范畴化 166
7.6 翻译主体性相关研究的理论范畴化建构 169
7.7 小结 171
第八章 翻译伦理学研究范畴体系拓展 172
8.1 引言 172
8.2 研究现状 173
8.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73
8.4 基本理论范畴的整合与拓展 174
8.4.1 翻译管理伦理 176
8.4.2 翻译操作伦理 177
8.4.3 翻译批评伦理 178
8.4.4 翻译伦理的理论研究 179
8.5 小结 181
第九章 翻译学理论逻辑范畴体系的整合与拓展 182
9.1 引言 182
9.2 中国翻译理论体系的研究现状 184
9.3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189
9.4 翻译学理论逻辑范畴体系的建构 192
9.5 小结 203
第二部分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阐释理论整合研究 207
第十章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本体论意义阐释框架 207
10.1 引言 207
10.2 接受美学、诠释学与传统文论的理论拓展 208
10.2.1 “召唤结构”理论范畴拓展 208
10.2.2 “唤象托意”与“情经理纬”理论范畴拓展 209
10.3 本体论意义批评阐释框架之重构 211
10.4 本体论意义批评阐释框架解析 212
10.5 小结 216
第十一章 历时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主题及其倾向关联性融合 217
11.1 引言 217
11.2 历时社会语境下的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批评模式 218
11.3 《虞美人》的主题与次级主题情态结构链的建构 220
11.4 《虞美人》英译意义言说之多种译本评析 222
11.5 小结 226
第十二章 “啼”之英译阐释视角:主题倾向的统摄 227
12.1 引言 227
12.2 情之所发,意随情转 228
12.3 古诗一“啼”,“情”意各异 232
12.4 小结 235
第十三章 阐释之循环之于古典诗词英译解读的方法论 237
13.1 引言 237
13.2 英译解读的差异性及其批评的理论方法 238
13.3 推末以至本:以词义定句义 239
13.4 探本以穷末:以主题情态推知词义语境化倾向 241
13.5 小结 244
参考文献 246
附录 263
后记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