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生态心语 1
一 走:自然之态 2
二 中:价值之态 6
三 箭:发展之态 11
第一章 地理基础 13
第一节 自然地理 13
一 地理面积 14
二 经纬天地 15
三 山高水长 15
第二节 气候基础 18
一 历史周期 19
二 流域化醇 21
三 气候灵孕 22
第三节 地理变迁 25
一 干流变迁 25
二 海岸变迁 28
三 森林植被 30
四 动物沧桑 35
第二章 人文化成 42
第一节 行政区划 42
一 疆域历史 43
二 政区流变 44
三 历史地名 51
第二节 人口特征 53
一 历史流变 54
二 人口空间 57
三 典型移民 58
第三节 农作春秋 63
一 水稻种植 64
二 作物引进 64
三 蚕桑丝织 66
四 经济作物 68
第三章 生态镜像 72
第一节 生态之石 72
一 护卫文明 73
二 影响政局 75
三 趋策政治 79
第二节 生态之功 82
一 森林之功 82
二 生命之水 86
三 草原之光 89
四 农业之源 92
第三节 生态职事 95
一 民俗事象 96
二 设官分职 98
三 产业异态 103
四 行为殊趣 107
第四章 生态演变 110
第一节 文明进程 110
一 农耕生态 111
二 工业生态 115
三 绿色文明 118
第二节 生态初识 121
一 史前生态 121
二 三代回响 122
三 秦汉留光 126
第三节 历物实事 128
一 两晋悲歌 129
二 隋唐欢娱 130
三 宋元忧思 132
四 明代哀吟 137
第五章 生态应对 140
第一节 生态法制 140
一 初始探索 140
二 初成体系 144
三 初显特色 146
四 初步成熟 147
五 初具现代 149
六 现代回应 152
第二节 生态措施 153
一 先秦初始 153
二 魏晋之路 155
三 隋唐探索 157
四 宋元升华 159
五 明代调整 161
六 清代重生 163
第三节 灾害应对 164
一 灾害类型 164
二 生态灾史 169
三 应对筹谋 173
第六章 生态之思 184
第一节 生态崇拜 184
一 多神崇拜 185
二 崇拜自然 188
三 崇拜动物 191
四 神哲之间 194
第二节 生态哲学 197
一 大德唯生 197
二 阴阳五行 199
三 系统思维 204
四 天人合一 207
第三节 生态伦理 210
一 道法自然 211
二 德合天人 214
三 诸法缘起 219
第七章 生态文献 222
第一节 传说文献 222
一 上古传说 222
二 三代传说 227
三 士作巫史 229
第二节 累土之聚 232
一 兆于先秦 233
二 续于秦汉 235
三 衍于隋唐 238
四 兴于宋元 241
第三节 专精博思 245
一 《本草纲目》 245
二 《农政全书》 248
三 计成《园冶》 250
四 霞客《游记》 253
第八章 生态反思 255
第一节 生态问题 255
一 很水的水 256
二 森林很痛 257
三 大气沉重 259
四 土地呻吟 261
第二节 生态诊断 263
一 人口因素 263
二 决策失误 264
三 认识偏颇 266
第三节 生态工程 268
一 天保工程 269
二 退还工程 270
三 江源保护 272
四 三峡工程 274
五 南水北调 276
简短结语 何处是归程 279
后记 281
总后记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