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学科性质 1
二 发展轨迹 11
(一)预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丰硕与局限 11
(二)过渡: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中外交汇、古今杂糅的特征 15
(三)勃兴:五四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多元开放局面 21
(四)定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的兴起和发展 26
(五)繁荣:新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大变革、大发展 33
三 总体特征 42
(一)审美的社会价值论观念 42
(二)注重主观选择的理论形态与批评类型 51
(三)趋于科学化的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系统 63
(四)多元共生、互补交融的两岸四地文学理论批评格局 72
四 学习方法 84
第一编 萌生与勃兴(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 90
第一章 文学观念的剧变与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生 90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加速与文学观念的剧变 90
第二节 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的理论建树 99
第三节 梁启超和改良主义小说理论 109
第四节 南社革命派的文学理论 118
第二章 文学理论现代转型的初步成果 132
第一节 王国维的小说美学和诗歌美学 132
第二节 鲁迅的浪漫主义诗学观 142
第三节 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 160
第三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与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勃兴 163
第一节 西方新思潮的涌进与封建传统文学观的瓦解 164
第二节 陈独秀、李大钊的文学思想和文学革命理论的建设 177
第三节 胡适的文艺观和白话文理论 188
第四节 周作人的文艺观和理论批评 198
第四章 文学革命的深入与文学理论批评流派的兴起 208
第一节 写实派文学理论批评 208
第二节 浪漫派文学理论批评 226
第三节 新月派文学理论批评 241
第四节 “学衡”、“甲寅”与“现代评论派”的文学理论批评 257
第五节 其他派别的文学理论批评 270
第二编 发展与成熟 (20世纪30—40年代) 282
第一章 左翼文学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的兴起 282
第一节 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批评 28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与传播 292
第三节 文艺观的批判与文艺思想、创作方法的探讨 297
第二章 鲁迅等人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的贡献 313
第一节 鲁迅后期的文艺观和文学理论批评 313
第二节 瞿秋白的文艺理论批评 328
第三节 茅盾文艺观的发展和作家作品评论 336
第三章 3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活跃和发展 344
第一节 作家、批评家文学理论批评的多样化 344
第二节 李健吾及“京派”的文学理论批评 366
第三节 “五四”新文学成就的回顾和总结——《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选和“导言” 381
第四章 40年代国统区、沦陷区文学理论批评的多元格局 391
第一节 胡风文艺思想及文学理论批评的特征 391
第二节 “七月派”的文学理论批评 407
第三节 国统区其他派别的文学理论批评 419
第四节 沦陷区的文学理论批评 443
第五章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与解放区文学运动、文学理论批评 450
第一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基础 450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文艺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457
第三节 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的解放区文学运动及文学理论批评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