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第一编 绪论 3
第一章 研究态度、范畴与方法 3
第一节 态度与立场 3
第二节 对象与范畴 7
第三节 方法与材料 9
第二章 中国学术思想的起源、兴盛及其特质 14
第一节 巫史文化:中国学术的源头 14
第二节 礼乐文化与王官之学 17
第三节 学术传统及其特性 21
第四节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本质 25
第五节 先秦学术思想的兴盛与法律思想的特质 29
第二编 儒家法律思想 43
第一章 “儒”之原本与儒学之兴 43
第一节 “儒”之原本 43
第二节 儒学之兴 45
第二章 孔子 48
第一节 忠君尊王 49
第二节 “正名”以重构等级 54
第三节 “复礼”与秩序诉求 58
第四节 “为政在人”的人治论 61
第五节 政治、伦理与社会规范一体化的“仁”说 64
第六节 刑法观 73
第七节 道德与法律 78
第八节 诉讼观 80
第九节 小结 82
第三章 孟子 85
第一节 君主论与人治观 86
第二节 “仁政”之施 90
第三节 性善论与人的价值观 94
第四节 民贵君轻说与暴君放伐论 98
第五节 刑法观 104
第六节 义利之辨与经权之辨 107
第七节 小结 114
第四章 荀子 117
第一节 尊君崇王 120
第二节 “人治”论 125
第三节 “正名”说与专制论 127
第四节 性恶论与礼、法起源观 132
第五节 隆礼重法 137
第六节 刑法观 141
第七节 小结 145
第三编 墨家及道家法律思想 151
第一章 墨家及其思想特点 151
第一节 “显学”之墨 151
第二节 墨家思想之要 152
第二章 墨子 154
第一节 揭批现实之恶 155
第二节 立“天志”为“法仪” 157
第三节 “兼爱”与平等意识 160
第四节 兼爱交利与权利意识 164
第五节 “尚贤”与平民参政 166
第六节 “尚同”与君主专制观 171
第七节 刑法观 174
第八节 小结 179
第三章 道家及其思想 181
第一节 “隐君子”道家 181
第二节 道家思想之要 182
第四章 老子 185
第一节 “道法自然” 186
第二节 辩证法与“君人南面术” 192
第三节 “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法律观 196
第四节 小结 210
第五章 杨朱 213
第一节 个人本位与个体权利及自由意识 214
第二节 名实论与无君观 219
第三节 小结 220
第六章 庄子 222
第一节 平等意识 224
第二节 自由的意识与表述 230
第三节 无为的政治法律观 239
第四节 小结 249
第四编 法家法律思想 253
第一章 法家及其思想 253
第一节 法家概述 253
第二节 法家的“法”与“法治” 257
第二章 管仲 262
第一节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264
第二节 “相地而衰征” 265
第三节 “仓廪实则知礼节” 265
第四节 四民分居定业 267
第五节 刑罚观 268
第六节 小结 269
第三章 子产 271
第一节 “都鄙有章”与“作丘赋” 271
第二节 公布刑法 272
第三节 宽猛并用的刑法观 274
第四节 不毁乡校 275
第五节 小结 276
第四章 邓析 278
第一节 政治家兼讼师 278
第二节 法律观 281
第三节 律学鼻祖 283
第四节 小结 289
第五章 慎到 291
第一节 重“势”说与君主制理论 292
第二节 “尚法”理论 295
第三节 “事断于法” 298
第四节 立公弃私 300
第五节 小结 301
第六章 申不害 304
第一节 “术”论 304
第二节 “明法察令” 307
第三节 小结 308
第七章 商鞅 310
第一节 历史进化观与国家及法律起源论 311
第二节 “三壹”为本的重法学说 315
第三节 重刑观 325
第四节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30
第五节 小结 332
第八章 韩非 336
第一节 人性自私说 337
第二节 “以法为本”的“治法” 339
第三节 严刑重罚 344
第四节 法、势、术三者结合 350
第五节 道、君同体与文化专制 357
第六节 小结 362
主要参考文献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