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国史所抱之态度 1
本书缘起 1
凡例 1
叙论 1
第一编 原始氏族社会(自盘古以至大禹,凡百余万年) 3
导论 3
第一章 中华文明之起源 5
第一节 中华文明兴起之环境 5
第二节 盘古开天辟地之传说 6
第三节 吾国曙石器时代之文化遗迹 8
附论:有关人类起源之现代解释 11
第二章 中华文明之奠基 13
第一节 三皇之传说 13
第二节 燧人氏时代 15
第三节 伏羲氏时代 19
第四节 神农氏时代 22
第三章 中华文明之形成——前国家时代 27
第一节 涿鹿之战 27
第二节 黄帝之勋烈 30
第三节 颛顼、帝喾之事迹 32
第四节 尧舜揖让 33
第五节 大禹治水 38
第四章 原始社会综论 43
第一节 中华民族基本内核之形成过程 43
第二节 远古之服饰与饮食 47
第三节 原古之居室与车船 50
第四节 原古之文字与艺术 51
第五节 原古之宗教 54
第二编 氏族邦国社会(自夏禹至商纣,凡近千年) 59
第一章 夏代之事迹 59
第一节 夏之建国 59
第二节 夏启之统治 62
第三节 羿之代夏与少康中兴 64
第四节 夏之鼎盛与衰灭 66
第二章 商代之历程 71
第一节 商代开国前之一般形势 71
第二节 商代之兴起 73
第三节 鸣条之战与夏之灭亡 76
第四节 商代之垂统与立国之态势 78
第五节 商代之五迁其都 80
第六节 武丁盛世与商代远征 83
第七节 盛世下之危机 87
第八节 七世之衰运与殷商之灭亡 90
附论:夏夷之同化与商代文化之发展 94
第三编 统一封建社会(西周时代,凡二百七十余年) 99
引论 99
第一章 周之开国 102
第一节 周族之兴起 102
第二节 商周之交双方领导人物 105
第三节 周开国前之扩张 108
第四节 孟津之会 111
第五节 太公之韬略 113
第六节 牧野之战 117
第二章 周代之历程 122
第一节 周公之杰出功业 122
第二节 周代之建国规模 126
第三节 成康之治 131
第四节 礼治文明之早衰 135
第五节 昭王南狩与穆王西巡 138
第六节 共、懿、孝、夷四王之统治 141
第七节 厉王专利与国人暴动 144
第八节 宣王中兴 147
第九节 幽王失国与平王东迁 149
第四编 封建郡县递嬗社会(自平王东迁至三家分晋,凡三百六十八年) 157
第一章 春秋时代概论 157
第一节 春秋之分期 157
第二节 春秋发端之生产力水平 160
第三节 春秋之初社会各领域之求变潮流 163
第四节 井田制度之趋于崩溃 167
第五节 封建制度瓦解与诸侯之兼并 170
第六节 四周异民族之入侵 173
第七节 春秋列国之概况 175
第二章 齐桓公之霸业 181
第一节 平王东迁后天下之大势 181
第二节 区域性霸权之崛起 185
第三节 齐桓公与管仲 190
第四节 管仲治齐 192
第五节 桓公图霸之外部环境 196
第六节 论他国不能首霸之原因 198
第七节 桓公图霸之方略与措施 202
第八节 桓公霸业之过程 204
第九节 齐国霸业之衰落 209
第十节 齐国霸业之总结 210
第三章 宋襄公之图霸 213
第一节 齐桓公薨后天下之形势 213
第二节 宋襄公之仁义及其图霸之经过 214
第三节 宋襄公图霸之总结 217
第四节 宋襄公图霸失败后之中原形势 219
第四章 晋文公之霸业 221
第一节 晋公子重耳之流亡 221
第二节 晋国之概况与文公之新政 223
第三节 晋文公霸业之过程 226
第四节 晋文公霸业之总结 233
第五章 秦穆公之霸业 235
第一节 穆公之任贤使能 235
第二节 秦、晋之交好 236
第三节 崤函之战 238
第四节 秦穆之报仇崤函与称霸西戎 241
第六章 楚庄王问鼎中原 243
第一节 城濮战后中原之形势 243
第二节 楚庄问鼎 244
第三节 邲之战 246
第七章 晋、楚之长期争霸 251
第一节 邲战后之形势 251
第二节 晋景公之励精图治 252
第三节 晋国霸业之复兴 257
第四节 晋、楚在中原之拉锯战 261
第五节 平阴之战与晋、楚弭兵 265
第八章 春秋霸业之回光 271
第一节 吴之强盛 271
第二节 勾践之忍辱灭吴 274
第九章 春秋末期之局势 280
第一节 总说 280
第二节 各国概况 281
第三节 春秋时代之简论 286
第五编 郡县社会(自三家分晋至秦之一统,凡近二百年) 291
第一章 战国之总论 291
第一节 战国时代之概貌 291
第二节 战国时代科技之进步 294
第三节 战国时代之国家制度建设 301
第四节 战国时代商业经济之繁荣 303
第五节 战国七雄之概况 306
第二章 魏国之兴衰 310
第一节 魏文侯建国、改革及其霸业 310
第二节 魏国霸业之衰落 317
第三节 魏国霸业之总结 319
第三章 楚国之盛衰 321
第一节 战国初期楚之情势 321
第二节 吴起变法及成效 323
第三节 宣、威强盛 326
第四节 怀王被执与楚之衰落 330
第四章 齐国之兴盛 334
第一节 田齐之兴起与邹忌改革 334
第二节 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 337
第三节 宣王盛世与稷下学宫 339
第五章 商鞅变法 343
第一节 秦国变法前之概况及列国形势 343
第二节 秦孝公与商鞅 344
第三节 商鞅变法及其功效 346
第四节 秦在变法时期与变法后国势之扩张 349
第五节 商鞅变法之评论 350
第六章 韩、燕图强与燕之覆齐 352
第一节 申不害变法 352
第二节 燕昭王求贤 355
第三节 乐毅覆齐 357
第四节 田单复齐 359
第七章 合纵连横 363
第一节 苏秦与六国合纵 363
第二节 张仪之连衡与远交近攻 365
第八章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371
第一节 武灵王即位初之情势与变法之动机 371
第二节 胡服骑射 372
第三节 武灵王之功烈 375
第九章 秦昭襄王之帝业 378
第一节 昭襄王时代之一般形势 378
第二节 伊阙之战 379
第三节 白起破郢 382
第四节 秦之再破魏军与华阳之战 384
第五节 秦、赵之剧战 387
第六节 诸侯再合纵与二周之灭亡 396
第七节 论春秋战国时代 399
第八节 论战国后期 401
第十章 秦统一中国 405
第一节 秦统一前之全盘形势 405
第二节 秦始皇与吕不韦 412
第三节 秦王扫六合 414
第十一章 秦始皇之盖世功业 421
第一节 中央集权郡县制度之建立 421
第二节 车同轨,书同文,度同量,治驰道,一思想 426
第三节 北逐匈奴 427
第四节 南平百越 430
第六编 思想史概览(自上古以迄汉武独尊儒术) 435
第一章 春秋之学术 435
第一节 上古三代之学术思想 435
第二节 老子与道家学说 437
第三节 孔子之伟大贡献 441
第四节 墨子与墨家思想 444
第二章 百家之学 447
第一节 孟子及其学说 447
第二节 庄子之逍遥 450
第三节 其余诸子之综述 454
参考书目 467
后记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