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排放及控制技术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龚金科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4095276
  • 页数:1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阐述了汽车排放污染物的危害、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以及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机内净化技术,全面论述了以三效催化转化器等为主要内容的汽油机和以微粒捕集器等为主要内容的柴油机的后处理净化技术。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环境污染与保护 1

第二节 汽车排放污染物及危害 3

一、一氧化碳 4

二、碳氢化合物 5

三、氮氧化物 5

四、光化学烟雾 5

五、微粒 6

第三节 汽车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 6

第二章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8

第一节 一氧化碳 8

一、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 8

二、影响一氧化碳生成的因素 9

第二节 碳氢化合物 11

一、碳氢化合物的生成机理 11

二、影响碳氢化合物生成的因素 13

第三节 氮氧化物 14

一、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 14

二、影响氮氧化物生成的因素 16

第四节 微粒 18

一、微粒的生成机理 18

二、影响微粒生成的因素 21

第五节 其他排放污染物 24

第三章 汽车发动机的排放特性 26

第一节 发动机的稳态排放特性 26

一、汽油机的稳态排放特性 26

二、柴油机的稳态排放特性 28

第二节 发动机的瞬态排放特性 31

一、汽油机的瞬态排放特性 31

二、柴油机的瞬态排放特性 33

第四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 34

第一节 概述 34

一、汽油机的燃烧过程 34

二、汽油机主要排放物 35

三、汽油机的主要机内净化技术 35

第二节 汽油喷射电控系统 36

一、典型汽油喷射电控系统 36

二、喷油控制 38

三、点火系统的控制 41

四、怠速转速控制 43

五、缸内直接喷射技术 46

第三节 低排放燃烧系统 48

一、稀薄燃烧系统 48

二、分层燃烧系统 51

三、高压缩比燃烧系统 54

第四节 废气再循环技术 54

一、工作原理 54

二、废气再循环对汽油机净化与性能的影响 56

第五节 增压技术 57

一、增压原理 57

二、涡轮增压技术 58

三、增压对汽油机净化与性能的影响 61

第六节 汽油机均质压燃技术 62

一、均质混合气的形成 63

二、燃烧特性 63

三、均质压燃汽油机的排放性能 63

第七节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64

一、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种类及原理 64

二、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机净化与性能的影响 66

第八节 多气门技术 68

一、气流组织 68

二、多气门对汽油机净化与性能的影响 69

第五章 柴油机机内净化技术 71

第一节 概述 71

一、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71

二、柴油机的主要排放污染物 71

三、柴油机的主要机内净化技术 72

第二节 低排放燃烧系统 72

一、非直喷式燃烧系统 73

二、直喷式燃烧系统 74

第三节 低排放柴油喷射系统 75

一、喷油压力 76

二、喷油规律 77

三、喷油时刻 78

第四节 电控柴油喷射系统 78

一、位置控制系统 79

二、时间控制系统 80

三、电控高压共轨系统 81

第五节 废气再循环系统 83

一、系统构成 83

二、废气再循环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85

第六节 增压技术 85

一、工作原理 86

二、增压对柴油机净化与性能的影响 87

第七节 柴油机均质压燃技术 88

一、燃烧特性 89

二、均质压燃柴油机的排放性能 89

第八节 多气门技术 90

第六章 汽油机后处理净化技术 91

第一节 概述 91

第二节 三效催化转化技术 91

一、三效催化转化器的基本结构 92

二、催化反应机理 92

三、三效催化剂及其劣化机理 95

四、三效催化转化器的性能指标 97

五、三效催化转化器工作过程模拟 100

六、三效催化转化器的匹配 103

第三节 稀燃催化技术 105

一、反应原理 106

二、影响因素分析 107

三、稀燃催化技术匹配控制及性能 107

第四节 热反应器 108

第五节 空气喷射 108

第七章 柴油机后处理净化技术 110

第一节 概述 110

第二节 微粒捕集技术 110

一、微粒捕集器 110

二、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 116

三、其他微粒捕集技术 122

第三节 氮氧化物后处理净化技术 123

一、选择性催化还原 124

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 127

三、吸附催化还原 127

四、等离子辅助催化还原 128

第四节 氧化催化技术 129

一、柴油氧化型催化器 129

二、微粒氧化型催化器 131

第五节 柴油机后处理复合净化技术 132

第八章 燃料与排放 134

第一节 燃料对排放的影响 134

一、汽油对排放的影响 134

二、柴油对排放的影响 136

第二节 燃料的改善 138

一、汽油的改善 138

二、柴油的改善 138

第三节 代用燃料 138

一、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 139

二、醇类燃料 142

三、生物质燃料 144

四、氢气 145

第九章 汽车排放污染物净化方案及新能源汽车技术 147

第一节 汽油车排放污染物一般净化方案 147

第二节 柴油车排放污染物一般净化方案 149

第三节 新能源汽车技术 150

一、混合动力汽车 150

二、纯电动汽车 155

三、燃料电池汽车 158

第四节 其他新能源汽车技术 162

一、燃气汽车 162

二、生物乙醇汽车 162

三、太阳能汽车 163

第十章 汽车排放测试 165

第一节 汽车排放污染物取样系统 165

一、直接取样系统 165

二、稀释取样系统 167

三、定容取样系统 168

第二节 排气成分分析仪 170

一、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NDIR) 170

二、化学发光分析仪(CLD) 171

三、氢火焰离子型分析仪(FID) 172

四、顺磁分析仪(PMA) 172

五、气相色谱仪(GC) 173

第三节 微粒测量与分析 173

一、微粒质量测量 174

二、微粒成分分析 174

第四节 烟度测量与分析 175

一、滤纸式烟度计 175

二、消光式烟度计 176

第五节 汽油车非排气污染物的测量与分析 177

一、曲轴箱排放物 177

二、蒸发排放物 177

第十一章 排放标准 179

第一节 国外汽车排放标准 179

一、美国汽车排放标准 179

二、欧洲汽车排放标准 182

三、日本汽车排放标准 184

第二节 我国汽车排放标准 185

一、1993年颁布的排放标准 185

二、1993年北京市颁布的汽车排放标准 186

三、1999年颁布的排放标准 186

四、2001年颁布的排放标准 188

五、2002年颁布的排放标准 189

六、2005年颁布的排放标准 189

七、国5和国6排放标准 190

参考文献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