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 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互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赫宇著
  • 出 版 社: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65619960
  • 页数:295 页
图书介绍:《庄子》、道教文化、武文化三者,在天人互证思维模式和“身体”层面及“民间”层面的认知途径作为共同的思维工具、认知路径的基础上,在共同具有的具象性、在场性、主体实践操作性、身心运动与体验性的基础上,呈现出复杂的互动关系。本书的研究采用了文本细读与跨学科及跨文化研究的方法。立足于《庄子》文本、道教文化典籍、武文化文本,以及武文化与道教文化中非文本的各种身心实炼内容,以身体运动转向、民间演绎和天人互证之思维模式、认知途径及阐释方式为统摄,采取平行结构,通过两两之间的互动比较和三者的综合考察,最终形成三者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会通。这种互动与会通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庄子》分别对道教文化和武文化之理论与实践体系所产生的影响;早期武文化对《庄子》的影响;道教文化和武文化分别对《庄子》的演绎改造和创造性阐释;道教文化和武文化在早期华夏文化思维的统摄及《庄子》的重要影响下的彼此互渗互动;《庄子》的文本与思想在道教文化和武文化的演绎下、在身体动作和民间传播层面的呈现、印证与实践转化。在会通中着力揭示三者的同源性,即早期华夏文化中天人互证下的“身体”与“民间”两种原始的核心元素;在比较论述中呈现三者如何沿承与

绪论 《庄子》跨学科研究之路径新探——兼谈华夏文化的生成与传播模式 1

第一节 本书写作的背景、缘起与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9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17

第一章 芒芴生实有 一气化万物——《庄子》的宇宙生化模式与“气”论思想 23

第一节 “芒芴生物”的思想理论来源 23

一、先秦时期“气”观念的溯源及演变 23

二、“道—气—物”模式的形成 29

第二节 《庄子》中的“无”与“气” 31

一、泰初有无 31

二、通天下一气耳 32

第三节 道教文化对《庄子》宇宙生化模式和“气”论思想的演绎改造 35

一、道教文化对“虚无生有”思想的承继与演变 35

二、道教文化对“气化万物”思想的承继与演变 38

第四节 修持炼养与武术内功——《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互动 42

一、《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中的气功修炼 42

二、武文化对《庄子》的吸收与演绎 57

三、武文化与道教文化视域内的《庄子》 64

四、“尚气”与“尚虚”——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 72

第五节 《庄子》、道教文化、武文化三者之互动 78

一、早期武文化对《庄子》的影响 78

二、会通视野中的《庄子》、道教文化与武文化 85

第六节 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虚无生有”、“气化万物”为中心 91

一、《庄子》的民间演绎途径概述 91

二、武文化对《庄子》宇宙生化模式和“气”论思想的演绎 99

第二章 阴阳永流变 一志守环中——《庄子》从“阴阳”到“齐物”、从“守一”到“环中”的思想演变 107

第一节 “阴阳常变”与“守一”的思想理论来源 107

一、先秦时期“阴阳”观念的溯源及演变 107

二、先秦时期“守一”观念的溯源及演变 109

第二节 《庄子》文本中的“二”与“一” 110

一、此彼之“二” 110

二、环中之“一” 115

第三节 道教文化对《庄子》“阴阳”和“守一”思想的演绎改造 118

一、道教文化对“阴阳”思想的承继与演变 118

二、道教文化对“守一”思想的承继与演变 121

第四节 阴阳之“变”、守一之“整”、环中之“化”——《庄子》与武文化的互动 125

一、武文化与《庄子》中的“阴阳”思想 125

二、武文化视域内的《齐物论》思想 137

三、“圆化”——“枢始得其环中”的实践转向 150

四、“尚一”与“尚圆”——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 157

第五节 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阴阳守一”、“环中圆化”为中心 166

一、从“阴阳”到“守一” 166

二、“环中”与“圆化” 169

第三章 炼体证天道 修性返太初——《庄子》在“天人互证”下的身心实炼与返初归根思想 171

第一节 《庄子》中的“人”与“天” 172

一、身体与宇宙——《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外在现象 172

二、造化与独化——《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内在基础 178

三、修炼与归根——《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操作轨迹 182

第二节 道教文化对《庄子》“天人关系”和身心实炼思想的演绎改造 187

一、丹鼎仙炉 189

二、性命双修 192

三、逆炼修仙 195

第三节 身心实炼与返初归根——《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互动 199

一、“玄珠”、“内丹”与“丹田”理念 199

二、“吾丧我”与身心关系 202

三、“踵息”与“整劲” 206

四、“缘督”与经脉 208

五、“精”、“气”、“神”与修炼功法 211

六、“坐驰”与“入魔” 213

七、“尚炼”与“尚生”——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 215

第四节 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天人互证”为中心 222

一、《庄子》中的“天人关系”之论 222

二、武文化视域内的“天人互证” 223

第四章 逍遥期仙隐 妙道进乎技——《庄子》的“仙隐”思想与“道技论” 227

第一节 《庄子》与武侠文学 227

一、《逍遥游》解义 227

二、武侠文学中的“隐士”群体 233

三、武侠文学中的“异人”群体 239

四、神仙描绘与武侠神话 241

五、武侠文学中的“世界”建构 247

第二节 《庄子》中的“道”与“技” 250

一、道家思想中的“道”与“技” 250

二、《庄子》中的“道进乎技” 255

第三节 “道进乎技”——《庄子》与武文化的互动 261

一、武文化视域内的“道”与“技” 261

二、武文化视域内的“道技论”寓言 265

第四节 “道法”与“道术”——《庄子》与道教文化的互动 268

一、“道法”、“道术”与“道技” 268

二、修道实践与法术修炼 270

第五节 从“技胜于道”到“无技无道”——对“道进乎技”的破解与反拨 274

一、对“道进乎技”的继续探究 274

二、“道技”二元关系的超越 276

结语 279

参考文献 284

后记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