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图解《黄帝内经》》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常学辉编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30885215
  • 页数:8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黄帝内经》原有经文翻译成现代人容易理解的白话文,并结合生命科学、道家养生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们数千年来对《黄帝内经》的研究成果,对其中的思想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全方位解读,使读者轻松读懂《黄帝内经》,并学会运用其中的养生防病手段。本书对晦涩难懂的古文进行现代解读,并采用图解形式,使中医养生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更容易为普通大众所理解并掌握。

素问 32

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 32

养生之道 32

人体生长规律 34

养生的四种境界 36

第二 四气调神大论篇 38

四季养生规律 38

阴阳之道与养生 40

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 42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根本 42

阳气的重要性 42

四季邪气的更替 46

过食五味对身体的伤害 46

第四 金匮真言论篇 47

风邪是百病之首 47

事物的阴和阳 48

五脏与四时的对应及其应用 49

第五 阴阳应象大论篇 51

阴阳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 51

四时阴阳对人体的影响 54

用阴阳学说解释疾病 57

调和阴阳要顺应自然规律 57

疾病的阴阳与疗法 59

第六 阴阳离合论篇 61

阴阳变化的规律 61

三阴三阳经脉的离合 61

第七 阴阳别论篇 64

脉象的阴阳 64

各经脉发病的症状 65

从脉象看体内阴阳的变化 66

死阴、生阳、重阴和辟阴 67

邪气郁结与疾病 67

从脉象推测人的死亡日期 67

第八 灵兰秘典论篇 69

脏腑的功能 69

第九 六节藏象论篇 73

日月的运行规律 73

太过、不及与平气 75

五运之气、阴阳变化对万物的影响 76

脏腑功能在体表的反映 77

人迎脉、寸口脉与经脉病变的关系 79

第十 五脏生成篇 80

五脏与五味 80

从面色看五脏的荣枯 80

五色、五味、五脏的对应关系 81

气血与健康 82

望色与诊脉结合判断疾病 83

第十一 五脏别论篇 85

奇恒之腑和传化之腑 85

切寸口脉可以诊全身疾病的原理 86

第十二 异法方宜论篇 87

不同地区疾病的治疗方法 87

第十三 移精变气论篇 90

不同时期疾病的治疗方法 90

色脉诊察法 91

诊治疾病的要领 93

第十四 汤液醪醴论篇 94

汤液醪醴的制作方法 94

不同时期疾病的治疗方法 94

五脏阳气被遏所引起的疾病与治疗 97

第十五 玉版论要篇 99

《揆度》和《奇恒》 99

病色在面部的表现 99

脉象与疾病 100

第十六 诊要经终论篇 102

诊断疾病的关键 102

四季误刺导致的后果 103

针刺的一般原则 104

十二经脉经气败竭时身体的反应 105

第十七 脉要精微论篇 107

诊脉的要点 107

从神色与面色看五脏精气 108

阴阳变化在脉象上的表现 109

从梦看人阴阳之气的变化 111

诊脉的原理 111

疾病的形成与演变 114

旧病和新病的判断 115

尺肤诊脉法 115

脉象与疾病 116

第十八 平人气象论篇 118

从脉象和呼吸看人的健康程度 118

脉象与胃气的关系 118

寸口脉与疾病 121

真脏脉的死亡日期规律 122

逆四时的脉象 122

五脏的常脉、病脉和死脉 124

第十九 玉机真脏论篇 125

四季的脉象 125

脾脉的脉象 127

病邪在五脏中的传播 128

疾病的乘传 130

五脏的真脏脉 130

真脏脉主死的原因 132

脉象逆四时 133

五实与五虚 133

第二十 三部九候论篇 135

三部九候 135

三部九候的诊断方法 136

脉象的冬阴夏阳 138

第二十一 经脉别论篇 141

各种因素对疾病形成的影响 141

食物在体内的运化 142

六经气逆产生的疾病与治疗方法 143

第二十二 脏气法时论篇 145

五脏和四时、五行的关系 145

五脏病变在时间上的变化 146

五脏病变的症状与治疗 148

五脏、五色、五味 149

第二十三 宣明五气论篇 150

五气对人的影响 150

第二十四 血气形志论篇 152

三阴三阳经脉的气血分布和表里关系 152

五脏腧穴的位置 152

形志疾病与针刺 153

第二十五 宝命全形论篇 154

治病之道 154

针刺的五个要领 155

第二十六 八正神明论篇 157

针刺的方法和原则 157

虚邪和正邪 159

针刺的补法和泻法 160

形和神 160

第二十七 离合真邪论篇 161

自然气候对人体经脉气血的影响 161

针刺补泻和候气 164

三部九候诊察疾病 166

第二十八 通评虚实论篇 168

气的虚实 168

疾病与预后 169

疾病的治疗 171

第二十九 太阴阳明论篇 173

太阴经和阳明经的循行路线对疾病的影响 173

脾的作用 173

第三十 阳明脉解篇 176

阳明经脉的几种病变 176

第三十一 热论篇 178

伤寒在六经的传变 178

伤寒病的治疗 180

表里经脉同时受寒邪的症状 181

第三十二 刺热篇 182

五脏热病的临床表现 182

热病的针刺方法 184

第三十三 评热病论篇 186

阴阳交 186

风厥 186

劳风 187

肾风 188

第三十四 逆调论篇 190

从症状看疾病 190

气逆病的表现和成因 192

第三十五 疟论篇 194

疟疾病的成因 194

疟疾发作皇周期性的原因 195

风病和疟疾 197

寒疟、温疟和瘅疟 197

疟邪针刺时机的把握 197

四季疟邪 200

第三十六 刺疟篇 202

六经疟疾 202

五脏疟疾 202

疟疾的针刺原则 203

第三十七 气厥论篇 206

寒邪在五脏的转移产生的病变 206

热邪在五脏转移产生的病变 206

第三十八 咳论篇 208

五脏咳 208

六腑咳 209

第三十九 举痛论篇 211

各种疼痛的区分 211

气机变化对身体的影响 213

第四十 腹中论篇 215

鼓胀病与治疗方法 215

血枯病与治疗方法 215

伏梁病与治疗方法 217

厥逆病与治疗方法 218

热病疼痛时用脉象定病位 219

第四十一 刺腰痛篇 220

六经病变引起的腰痛与针刺方法 220

各脉病变引起的腰痛与针刺方法 220

第四十二 风论篇 223

风邪引起的疾病 223

风病的诊断 225

第四十三 痹论篇 227

痹病的产生和分类 227

五脏六腑的痹病 227

营气、卫气与痹病 229

痹病的各种表现及成因 230

第四十四 痿论篇 232

五脏与痿病的形成 232

各种痿病的辨别 233

治疗痿病应“独取阳明” 234

第四十五 厥论篇 235

寒厥、热厥 235

六经厥病 237

第四十六 病能论篇 248

第四十七 奇病论篇 248

第四十八 大奇论篇 248

五脏脉象与疾病 248

经气不足的死亡日期 251

第四十九 脉解篇 252

六经病变与成因 252

第五十 刺要论篇 257

针刺的要领 257

第五十一 刺齐论篇 259

针刺深浅程度的掌握 259

第五十二 刺禁论篇 261

人体的禁刺部位 261

误刺的后果 261

第五十三 刺志论篇 264

身体的虚与实 264

第五十四 针解篇 266

针刺的虚实补泻 266

九针的原理 267

第五十五 长刺节论篇 274

第五十六 皮部论篇 274

十二经脉上的络脉在皮肤的分布 274

病邪在人体的传变 275

第五十七 经络论篇 277

经络的色诊 277

第五十八 气穴论篇 279

人体的365个气穴 279

孙络和谿谷 281

第五十九 气穴论篇 284

足三阳经穴位分布 284

手三阳经穴位分布 285

督脉、任脉、冲脉穴位分布 286

第六十 骨空论篇 289

风邪致病的病症 289

主要经脉的循行路线 290

膝病的针刺 292

治疗水病的腧穴 292

灸治寒热病的方法 293

第六十一 水热穴论篇 294

水肿病的成因 294

治疗水肿病的57个穴位 295

四季针刺部位选择的依据 296

治疗热病的59个穴位 297

第六十二 调经论篇 299

有余和不足 299

神的有余和不足 300

气的有余和不足 301

血的有余和不足 302

形的有余和不足 302

志的有余和不足 302

气血逆乱与疾病的形成 303

虚证和实证的形成 304

虚实证的补泻原则 306

第六十三 缪刺论篇 309

缪刺 309

缪刺与巨刺的区别 310

缪刺时的取穴 311

尸厥病的形成与治疗 316

第六十四 四时刺逆从论篇 318

六经有余和不足的病症 318

四季脏腑气血的分布 319

违背四时针刺的后果 320

误刺五脏后病人的死亡日期 321

第六十五 标本病传论篇 323

病的标本属性与逆治、从治 323

脏腑疾病的传变规律 326

第六十六 天元纪大论篇 328

五运与三阴三阳的关系 328

五运主管四时 329

气的盛衰规律 330

天地之气的循环规律 331

五运与三阴三阳的配合 333

第六十七 五运行大论篇 334

运气学说的创立 334

天地运行的动静规律 336

六气变化与万物的生成 339

第六十八 六微旨大论篇 342

六气的循环 342

六气主时的地理位置 343

天符、岁会、太一天符 345

一年中六气开始和终止的时间 346

六气的作用 348

六气的变化 349

第六十九 气交变大论篇 354

五运气化太过对自然界和人的影响 354

五运气化不及对自然界和人的影响 357

五运之气不及与四时的关系 360

五气变化与灾害的预测 363

五星的运转与善、恶 364

第七十五 常政大论篇 368

五运的平气、不及和太过 368

五运平气之年的表现 369

五运不及之年的表现 372

五运太过之年的表现 376

不同地区的发病规律与治疗原则 379

地势高低对人寿命的影响 380

司天之气如何影响五脏的变化 381

运气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383

运气变化对生化的影响 385

六气的变化与疾病的治疗 387

服用药物时应遵循的原则 388

第七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 390

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的变化规律 390

太阳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 391

太阳司天之年养生原则 393

阳明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 395

阳明司天之年的养生原则 397

少阳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 399

少阳司天之年的养生原则 401

太阴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 403

太阴司天之年的养生原则 404

少阴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 407

少阴司天之年的养生原则 409

厥阴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 411

厥阴司天之年的养生原则 412

六气运行与相应、不相应的判断 414

在泉之气与五运的同化 415

时令与药性的选择 417

五运之气与主岁之年的常数 417

复气发作时的现象和征兆 428

四时之气时间和位置的测定 433

五运六气变化呈现出的物象 433

六气的相互作用和六气的盈虚 436

用药的原则 438

第七十四 至真要大论篇 440

六气主岁时的情况 440

风化的运行与疾病的治疗 442

在泉之气侵入人体产生的疾病与治疗 444

司天之气侵入人体产生的疾病与治疗 446

在泉之气不足和司天之气不足的治疗原则 448

六气过盛导致的疾病与治疗方法 449

六气相复对人和自然界的影响 451

六气相复所致疾病的治疗 453

气的分属与人体的对应关系 455

胜气、复气的变动与疾病的发生 456

客主相胜时出现的疾病与治疗 457

用药性与五脏、五气的关系来治病 458

三阴三阳划分的依据与治病准则 459

六气的变化对发病和治病的影响 461

胜气和复气的变化规律 463

六气变化对补泻的影响 464

六气致病的机理 466

药物的阴阳和配方原则 466

逆治、从治、反治 467

君药、臣药、使药 468

第七十五 著至教论篇 470

三阳相并 470

第七十六 示从容论篇 476

第七十七 疏五过论篇 476

避免治病中的五种过失 476

第七十八 徵四失论篇 479

治病失败的四个原因 479

第七十九 阴阳类论篇 481

三阴三阳经脉的脉象 481

三阴三阳经脉的雌雄 482

病人死亡日期的推断 484

第八十 方盛衰论篇 485

阴阳脉象的逆顺与生死 485

诊断疾病的“五度” 487

第八十一 解精微论篇 489

涕、泪的形成 489

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491

第七十二 刺法论篇 491

郁气的预防和排出 491

司天、在泉之气失守时疾病的预防 492

刚柔失守对天运和人的影响 494

五疫的防治 497

真气的保全 498

第七十三 本病论篇 500

气交异常的原理 500

气交异常对发病的影响 500

六气不迁正对人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504

六气不退位对人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506

刚柔更迭失位对天运的影响 507

神明失守导致死亡的原因 509

灵枢 512

第一 九针十二原 512

经气的变化与针刺 512

虚实补泻的原则 514

九针及其功用 514

邪气对人体的伤害与针刺原则 517

脏腑之经气所出 518

针刺时的注意要点 519

脏腑之十二原穴 520

第二 本输 523

十二经脉的起点和终点 523

针刺时病人的配合 530

四季针刺时的取穴原则 532

第三 小针解 539

第四 邪气脏腑病形 539

邪气侵入经脉后的变化 539

邪气侵入五脏对人体的伤害 541

人面不怕冷的原因 541

诊断疾病要综合考察 542

五脏脉象的六种变化 545

五脏疾病的针刺治疗 548

脏腑的合穴 549

六腑病变的表现与治疗 550

第五 根结 552

十二经脉的起止 552

形体与气血不同对针刺的影响 556

第六 寿夭刚柔 559

人之阴阳刚柔对针刺的影响 559

针刺次数的选择 560

寿命长短的推测 561

刺法三变 562

营分病、卫分病、寒痹病的表现与治疗 562

第七 官针 564

各种针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564

针刺的方法 565

第八 本神 572

第九 终始 572

比较人迎脉和寸口脉,判断六经病变 572

针刺的原理 575

补泻方法的选择 577

针刺次数和方法的确定 579

针刺的禁忌 581

第十 经脉 583

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583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585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586

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587

手少阴心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587

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588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589

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591

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592

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593

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594

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595

经脉气绝时的表现 596

经脉受邪的表现 598

经脉和络脉病变的判断 598

十五络脉 599

第十一 经别 605

十二经脉的别经 605

第十二 经水 609

十二经脉与十二河流的对应 609

经水与自然的对应对针刺的指导 612

第十三 经筋 614

足太阳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614

足少阳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614

足阳明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615

足太阴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617

足少阴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617

足厥阴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619

手太阳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619

手少阳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619

手阳明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621

手太阴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621

手厥阴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621

手少阴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623

第十四 骨度 624

人体骨节的长度 624

第十五 五十营 627

经气在人体运行的长度 627

第十六 营气 629

营气在人体的循行 629

第十七 脉度 631

经脉的长度 631

五脏与七窍的对应 631

?脉 633

第十八 营卫生会 635

营卫二气在人体的运行与相会 635

三焦之气发出的部位 637

第十九 四时气 641

四时病变的不同与针刺 641

第二十 五邪 645

病邪在五脏的表现与治疗 645

第二十一 寒热病 647

寒热病的表现与治疗 647

患痈疽难治的五个部位 649

第二十二 癫狂 651

癫病的表现与治疗 651

狂病的表现与治疗 653

逆病的表现与治疗 654

第二十三 热病 656

热病的发展 656

不同表现的热病的治疗 657

热病禁用针刺的情况 661

治疗热病的59个穴位 662

第二十四 厥病 663

厥头痛的各种表现与治疗 663

厥心痛的各种表现与治疗 665

第二十五 病本 668

疾病的标本与治疗先后的选择 668

第二十六 杂病 673

第二十七 周痹 673

众痹 673

周痹 673

第二十八 口问 676

病邪侵入各孔窍所产生的疾病 676

病邪侵入孔窍所产生疾病的治疗 681

第二十九 师传 682

医生和病人的关系 682

脏腑大小的推测 684

第三十 决气 686

六气 686

六气充余或不足的表现 686

第三十一 肠胃 688

肠胃的大小 688

第三十二 平人绝谷 689

七天不进饮食就会死亡 689

第三十三 海论 691

人体的四海 691

四海正常和反常时的情况 692

第三十四 五乱 694

气乱于五脏 694

第三十五 胀论 697

胀病的产生 697

胀病的表现 698

胀病的治疗 699

第三十六 五癃津液别 700

五种津液 700

第三十七 五阅五使 702

五官、五色与疾病 702

第三十八 逆顺肥瘦 704

顺应自然的治病原则 704

第三十九 血络论 707

针刺时病人的表现与成因 707

第四十 阴阳清浊 710

人身之气的清浊 710

第四十一 阴阳系日月 712

十二月和十天干与经脉的对应 712

十二月中针刺的规避 714

第四十二 病传 718

邪气在内脏的传变 718

第四十三 淫邪发梦 721

第四十四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721

四季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721

疾病在一天中的变化 722

五脏的五种变化 723

第四十五 外揣 727

第四十六 五变 727

发病不同的原理 727

从外在形体诊察疾病 729

第四十七 本脏 732

五脏大小、高低 732

等对疾病的影响 732

从形体看五脏 734

脏腑与各组织之间的对应 735

第四十八 禁服 738

针刺治病的道理 738

寸口脉、人迎脉所主与病变所在 739

第四十九 五色 741

面色与疾病 741

疾病轻重的判断 742

面色变化与病人死亡时间的预知 744

第五十 论勇 748

性格对抵抗疾病能力的影响 748

第五十一 背腧 752

第五十二 卫气 752

经脉的标本所在 752

第五十三 论痛 757

第五十四 天年 757

生命的产生 757

人体血气的盛衰规律 758

第五十五 逆顺 761

第五十六 五味 761

五味归走五脏 761

五味与养生 762

第五十七 水胀 768

第五十八 贼风 768

第五十九 卫气失常 768

皮、肉、气、血、筋、骨病的表现与治疗 768

人的肥瘦大小、体质寒温的判断 770

第六十 玉版 771

针与天地合参 771

疾病的逆顺 772

经脉的要害部位 774

第六十一 五禁 778

第六十二 动输 778

经脉跳动不止的原因 778

第六十三 五味论 781

五味的走向对人健康的影响 781

第六十四 阴阳二十五人 783

阴阳二十五种人的形态 783

年忌 788

气血多少对毛发的影响 788

二十五种人的针刺原则 790

第六十五 五音五味 792

五音人的调治 792

气血对男女胡须的影响 794

第六十六 百病始生 796

疾病的发生 796

积病的发展过程 799

第六十七 行针 801

阴阳与针刺时的反应 801

第六十八 上膈 809

第六十九 忧恚无言 809

第七十 寒热 809

第七十一 邪客 809

邪气对睡眠的影响与治疗 809

人的肢体与自然界的联系 810

针刺的手法 810

手少阴经没有腧穴的原因 813

针刺的方法 813

第七十二 通天 817

阴阳五种人的特征 817

阴阳五种人的治疗原则 818

阴阳五种人的辨别 819

第七十三 官能 820

运用针刺的道理 820

根据不同的人委以不同的事 823

第七十四 论疾诊尺 825

从外表推测体内病变 825

第七十五 刺节真邪 828

刺五节 828

刺五邪 832

解结 833

寒热病的治疗方法 834

真气、正气、邪气 835

虚邪贼风对人体的伤害 836

第七十六 卫气行 838

卫气的出入离合 838

卫气的运行与针刺 840

第七十七 九宫八风 842

九宫的划分 842

八风对人体的伤害 844

第七十八 九针论 848

九针的含义与功用 848

九针的长度 850

人体各部与九野的对应 850

五味的走向与饮食要点 853

第七十九 岁露论 856

疟疾病发作的时间性 856

贼风邪气伤人的规律性 857

日月运行对人气血变化的影响 858

三虚、三实与发病 859

八方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859

第八十 大惑论 863

视歧的发生 863

营卫之气异常所发病与治疗 865

第八十一 痈疽 869

痈疽的种类、形状和死亡日限 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