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的环境 24
第一节 物质经济环境 24
一 经济水平 25
二 民族状况 26
三 地理环境 28
四 社会进程 29
第二节 政治法律环境 30
一 二元主权的政治体系 30
二 民族政治关系 31
三 民族法律建设 33
四 政治文化建设 34
第三节 历史文化环境 35
一 语言文化 36
二 宗教信仰 37
三 民族性格 38
四 民族隔阂 40
第四节 国际生态环境 41
一 围困与战争 41
二 缓和与对抗 44
三 对话与演变 46
第二章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构建 49
第一节 列宁对族际政治整合的初步探索 49
一 民族平等:族际政治整合的价值基石 49
二 联邦制: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设计 53
三 民族自决:族际政治整合的重要原则 56
四 民族融和:族际政治整合的目标指向 60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定型 63
一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背景与成因 63
二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建构与巩固 72
三 斯大林时期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效力与影响 84
第三章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内容 89
第一节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结构体系 89
一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构成 89
二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目标 93
三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任务 96
第二节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价值取向 100
一 “扶异求同”:苏联族际政治整合的价值取向 100
二 “弱异求同”:苏联族际政治整合价值取向的变迁 109
第三节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路径选择 112
一 族际政治整合的路径选择 112
二 苏联“政治化”族际政治整合路径 114
第四节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运行机制 121
一 政治权威机制 122
二 意识形态机制 124
三 民族政策机制 126
四 国民教育机制 129
五 国族建设机制 130
六 暴力整合机制 132
第五节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特征 137
一 族际政治整合主体的单一性 137
二 族际政治整合体系的闭合性 138
三 族际政治整合进路的单向度 139
四 族际政治整合方式的刚烈性 140
五 族际政治整合思想的一元化 141
第四章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沿承与调整 143
第一节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沿承 143
一 族际政治整合理论基点的沿承 143
二 族际政治整合价值取向的沿承 146
三 族际政治整合权力结构体系的沿承 148
第二节 赫鲁晓夫时期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调整 150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 150
二 苏联共产党的改组 155
三 民族历史遗留问题的平反 158
第三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调整 159
一 勃列日涅夫时期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调整与停滞 160
二 族际环境变迁与族际政治整合模式停滞之间的张力 166
第五章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崩溃 172
第一节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崩溃的过程 172
一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自上而下的崩溃过程 172
二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自下而上的崩溃过程 179
第二节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崩溃的原因 183
一 生存—命运纽带的弱化 184
二 历史—情感纽带的摧毁 186
三 意识—信仰纽带的消解 188
四 政治—人事纽带的断裂 190
五 经济—利益纽带的废弛 192
第六章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反思 195
第一节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何以“始于成功” 195
一 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 195
二 微观原因与宏观原因 200
三 浅层原因与深层原因 206
第二节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何以“终于失败” 211
一 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 211
二 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 216
三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224
第三节 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规律性问题探讨 228
一 族际政治整合的逻辑起点 229
二 族际政治整合的终极目标 230
三 族际政治整合的价值取向 232
四 族际政治整合的路径选择 234
五 族际政治整合的内在品格 239
主要参考文献 242
后记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