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与灯 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扬忠,蒋寅主编;蒋寅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43498525
  • 页数:4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阐述了文学史与精神史的互动,阐明了文学中表现的时代精神,举例说明文学中表现的心态个案,多角度地论述了主体精神嬗变对文学的影响,并对文学批评对精神传统的确认以及文学对精神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导言 1

一 历史学中的精神史研究 1

二 文学的精神史意义 12

三 古典文学研究的精神史取向 21

第一章 宗族与个人 32

第一节 集体无意识的具象化——作为文学原型的精卫神话 32

一 精卫神话在唐前的流传 32

二 唐代文学中的精卫形象 39

三 精卫形象的特定精神内涵 44

第二节 集体意识的抽象化——《诗经》的忧患意识 52

一 忧患的歌吟 53

二 忧患意识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59

三 忧患意识的衍变 63

四 忧患意识与中国诗歌的感伤传统 64

第三节 宗族意识的分裂和个体意识的苏醒——心态史上的屈原 68

一 不可调和的心灵冲突 70

二 自杀作为生命的一种选择 77

三 个人与宗族一体化关系的解除 81

第二章 时间与生命 86

第一节 汉魏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86

一 生命意识的萌生 86

二 生命意识的高扬 90

三 伤悼和纵逸 95

第二节 传统时间意识的三大类型 102

一 三首诗的时间感觉 103

二 李白与杜甫的时间意识 105

三 苏东坡诗中时间意识的变化 109

第三节 在文学中永生 114

一 “不朽之盛事” 115

二 “其文在即其人在” 117

三 “以诗为性命” 122

四 “文字留传胜子孙” 126

第三章 自我与社会 129

第一节 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分离——曹植的青春心态 130

一 三个志愿 131

二 青春的欢乐 136

三 青春的苦闷 140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强化和社会意识的背离——阮籍的忧生与逃世 149

一 魏晋风度:风流与忧患 149

二 正始之音和阮籍的忧生之嗟 155

三 作为一种心态典型的“忧生之嗟” 166

第三节 社会意识背离的绝对价值化——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 171

一 遁世观念的由来及实践 171

二 隐逸的文学化 175

三 高士形象的成立及启示 180

四 陶渊明与隐逸传统的形成 184

第四节 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调和——谢朓与“吏隐”传统的形成 191

一 “隐”之名与实 191

二 谢朓的“吏隐”心态及其文学化 196

三 “吏隐”主题的开拓和发展 199

四 吏隐作为一种诗意的栖居 205

第四章 心灵与自然 210

第一节 悲情及其超越 210

一 从感事到感物 210

二 玄言的超越性追求 213

第二节 山水:精神超越之场——自然在谢灵运诗歌中的意义 222

一 游览作为精神超越的手段 222

二 山水:自由的象征性占有 230

第三节 移情的对象——抒情诗中的自然和风景 236

第五章 男性与女性 242

第一节 美感与性感 242

一 单纯之美感 242

二 女性美的官能感受 247

三 性感之美及其变态 256

第二节 被道德化的女性角色——悼亡诗寄托的男性情感 260

一 诗歌中妻子角色的缺席 260

二 悼亡作为诗歌类型的形成 263

三 韦应物悼亡诗对艺术表现的开拓 268

四 元稹悼亡诗的艺术成就 273

五 王渔洋与悼亡诗的规模化 277

六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288

第三节 琴瑟之谐的典范——权德舆写给妻子的诗 290

一 作为类型和主题的赠内 290

二 爱人话语和丈夫话语 294

第六章 故国与新朝 301

第一节 夷夏之辨与文化认同 301

一 夷夏之辨的由来 301

二 夷夏之辨的三个文学话题 307

三 夷夏之辨的个人体验 315

四 易代之际的夷夏之辨 322

第二节 易代之际的生存或文化抉择 328

一 遗民与文化守护之责 328

二 清初士大夫群体的分化 334

三 贰臣所处的舆论环境 339

第三节 明清之际的贰臣典型 345

一 钱谦益的尴尬境遇 346

二 吴梅村的忏悔心态 351

三 龚鼎孳的淡忘与救赎 359

第四节 历史的相似情境及其诠释 372

一 千古艰难唯一死 372

二 传承文化作为偷生的一个理由 382

三 出处与守节的“分谊” 385

四 超越“出处”的文化选择 390

结语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