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学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大一,马长生主编;雷寒,韩雅玲,黄俊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7117194976
  • 页数:46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和心内科医生的培训 1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及临床 1

一、心血管疾病现状 1

二、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伦理学原则 2

三、心血管疾病诊疗的临床决策 3

四、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的原则 8

第二节 心血管内科医生的培训 10

第二章 循证医学在心血管临床和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12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2

一、什么是循证医学 12

二、什么是循证实践 12

第二节 提出问题 12

一、临床问题的来源 12

二、如何构建临床问题 13

第三节 检索文献寻找最佳证据 14

一、最佳证据的来源 14

二、如何评价网上医学资源 15

第四节 严格评价证据 15

一、研究设计类型和证据分级系统 15

二、评价证据 18

第五节 证据的整合 19

一、什么是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20

二、meta分析解读 20

第六节 循证医学和循证保健中的一些问题 21

第三章 心内科临床实践和科研常用书籍和期刊简介 23

第一节 心内科临床实践和科研常用书籍 23

第二节 心内科临床实践和科研常用期刊 24

一、中文期刊 24

二、英文期刊 24

第四章 心血管器械研发原理 27

第一节 心血管器械研发的基本过程 27

一、需求、概念和原型阶段 27

二、临床前研究阶段 27

三、临床研究阶段 28

第二节 医生参与心血管器械研发的方式和所起的作用 28

一、医生是原创心血管器械研发的发起者 28

二、医生是心血管器械临床试验的主导者 29

三、医生是心血管器械的使用者和评估者 29

第三节 医生进行心血管器械研发可能遇到的问题 29

一、缺乏工程技术知识 30

二、缺乏资金支持和商业经验 30

三、缺乏行动力 30

第四节 与心血管器械研发有关的专利基本知识 31

一、我国专利种类 31

二、我国专利申请和审批程序 31

三、PCT专利 32

四、专利许可和专利转让 32

第五节 心血管医疗器械市场现状和趋势 32

第五章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 34

第一节 代表心血管疾病流行程度的主要指标 34

一、心血管疾病死亡在总死亡中的构成和死因顺位 34

二、死亡率 34

三、发病率 34

四、病死率 35

五、患病率 35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在总死亡中的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 35

第三节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35

一、冠心病在总死亡中的构成和死因顺位 35

二、冠心病死亡率和变化趋势 36

三、冠心病的发病率及变化趋势 37

四、冠心病的病死率 37

第四节 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38

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概念的由来 38

二、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 38

三、危险因素的聚集和心血管病总体危险的概念 39

四、心血管病残余危险 39

第六章 心血管病预防 41

第一节 心血管病的三级预防——强调预防关口前移 41

一、零级预防 41

二、一级预防 43

三、二级预防 44

四、心血管病预防级别的交叉 45

第二节 预防的策略——人群策略和高危策略的结合 45

一、人群策略 45

二、高危策略 46

第三节 心血管病预防的未来 47

第七章 心脏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49

第一节 心脏标志物的概念与发展 49

一、心脏标志物的概念 49

二、心脏标志物的发展过程 49

三、心脏标志物的研究现状与思索 50

第二节 心脏标志物的实验室检测 52

一、心脏标志物测定的方法学 52

二、影响心脏标志物检验结果的因素 52

三、心脏标志物检测的标准化 53

第三节 心脏标志物的分类介绍 54

一、反映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54

二、反映心力衰竭的标志物 55

三、反映心血管炎症的标志物 56

四、反映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物 56

第四节 心脏标志物的临床意义与应用限制 57

一、心脏标志物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57

二、心脏标志物与心力衰竭 58

三、心脏标志物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分层 60

四、心脏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联合应用 60

第八章 心血管影像学 62

第一节 心血管影像学的发展——井喷式飞越 62

一、历史的回顾 62

二、各显其能的多模态成像技术 62

三、在困境中崛起的中国心血管造影术 63

第二节 心血管影像学检查方法——争奇斗艳/百卉千葩 63

一、胸部X线 63

二、心血管造影 64

三、超声心动图 64

四、核素心肌灌注及代谢显像 64

五、CT 64

六、MRI 65

七、血管内超声 65

八、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65

第三节 X线胸片——心肺兼顾 65

一、心脏的位置与大小 65

二、肺循环异常 67

三、X线胸片基本诊断流程 68

第四节 心血管造影——不可替代的金标准 69

一、常规心血管造影 69

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71

第五节 心血管病CT——胸痛三联征无创性检查双刃剑 72

一、CT的发展及多排螺旋CT的特点 72

二、CT在心脏病检查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72

三、把握适应证,合理实施CTA 73

四、降低辐射剂量、发展绿色CT 74

第六节 心血管病磁共振成像——体内的摄像机与显微镜 74

一、基本原理 75

二、扫描要求及其安全性 75

三、CMR成像特点 75

四、CMR主要成像技术 76

五、CMR主要临床应用 76

第七节 影像学技术的综合应用——规范合理与优势互补 78

第九章 血脂异常 81

第一节 血脂异常的病因与危害 81

一、血脂异常的病因 81

二、血脂异常的危害 83

第二节 血脂异常的检测 86

一、血脂的实验室检测 86

二、影响血脂检测的因素 87

三、需进行血脂检测的人群 87

第三节 血脂异常的诊断及危险分层 88

一、血脂异常的诊断 88

二、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 89

第四节 血脂异常治疗 90

一、治疗靶点及目标值 90

二、调脂治疗干预的时机 92

三、非药物治疗-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93

四、降脂药物 94

五、其他治疗 100

第十章 血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103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 103

第二节 糖代谢异常导致心血管系统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 104

第三节 心血管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和筛查 105

第四节 心血管病患者血糖的管理 106

第十一章 高血压 109

第一节 高血压的分类 109

一、按血压水平分类 109

二、按病因分类 109

三、按血压升高类型分类 109

四、按对盐是否敏感分类 110

五、特殊人群高血压 110

六、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病 111

第二节 继发性高血压 113

一、肾实质性高血压 113

二、内分泌性高血压 113

三、肾动脉狭窄 115

四、主动脉缩窄 115

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115

六、多囊卵巢综合征 116

七、药物性高血压 116

第三节 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指标 116

一、心脏 116

二、血管 117

三、肾脏 117

四、眼底 117

五、脑 117

第四节 降压靶目标的争议 118

一、积极降压,越低越好? 118

二、J形曲线是否存在? 119

三、如何客观理解现有研究结果? 120

第五节 降压一线药物之争 121

一、单药治疗的一线药物之争 121

二、联合治疗的一线方案选择 123

第六节 降压治疗展望 124

一、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124

二、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126

第十二章 稳定型冠心病 129

第一节 稳定型冠心病的基本概念与立足点 129

一、指南界定的思考 129

二、稳定型冠心病真的稳定吗 130

第二节 稳定型冠心病机制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思考 131

一、临床分型的困惑 131

二、隐藏在稳定型冠心病病理与病理生理中的问题 132

第三节 稳定型冠心病临床评价的发展和趋势 133

一、既往评估方式的不足 133

二、目前评价体系的优势 133

三、未来临床评价展望 133

第四节 稳定型冠心病冠脉病变的评估与策略 134

一、CCTA——无创检查的“双刃剑” 134

二、CAG——有创检查的伪“金标准” 134

三、IVUS与FFR——评价冠脉病变各有千秋 134

四、冠脉病变评价新策略 135

第五节 稳定型冠心病综合干预的问题和措施 135

一、规范化治疗中的问题和措施 135

二、治疗目标的探讨和思考 136

第六节 稳定型冠心病治疗的探索和争议 137

一、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的抉择 137

二、他汀类药强化治疗的价值 139

三、β受体阻断剂的使用应受重视 141

四、长效CCB及ACEI的研究与思考 142

五、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及剂量问题 142

六、新药物的价值 143

七、结语 143

第十三章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44

第一节 心脏生物标志物在NSTE-ACS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价值 144

一、心脏生物标志物的历史沿革 144

二、肌钙蛋白的研究进展与困惑 144

三、传统生物标志物的价值 145

四、心脏标志物即时检测的前景 146

五、其他标志物和多标志物检测在危险分层中的价值 146

第二节 影像学检查的应用与争议 146

一、如何正确选择心脏负荷试验的适应证? 146

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ACS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何价值? 147

三、心血管磁共振显像能用于ACS早期筛查吗? 148

第三节 NSTE-ACS早期危险分层与评价 148

一、Braunwald心绞痛分级用于预后评价 148

二、早期综合危险分层 149

三、缺血风险预测模型及评价 151

四、NSTE-ACS的出血风险评估 152

五、风险预测模型的多样化与思考 153

第四节 NSTE-ACS抗血小板治疗的进展与争议 154

一、阿司匹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54

二、氯吡格雷的研究进展与争议 155

三、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是否优于氯吡格雷? 157

四、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PCI后如何选择抗栓方案? 158

五、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159

第五节 NSTE-ACS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160

一、不同LMWH的特点和比较 160

二、比伐卢定是否优于肝素+GPI? 160

三、磺达肝癸钠——疗效与安全性兼顾 161

四、利伐沙班——ACS抗栓治疗的新时代 162

第六节 冠状动脉介入的时机和原则热点 162

一、早期侵入概念的演变 162

二、早期侵入策略与早期保守策略的比较 163

三、早期侵入策略的时机 164

第十四章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169

第一节 心肌梗死的新定义 169

一、传统的心肌梗死定义 169

二、心肌梗死定义的更新 169

三、心肌肌钙蛋白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169

四、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 170

五、高敏肌钙蛋白在ACS诊断中的应用 171

六、hs-cTn升高的鉴别诊断 171

第二节 院前急救与急诊溶栓及溶栓后PCI的使用 172

一、院前急救 172

二、急诊溶栓及溶栓后PCI的使用 172

第三节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的应用 177

一、概述 177

二、STEMI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应用的发展史及现状 177

三、相关问题的进展、相关研究及局限性 178

四、总结 181

第四节 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进展和争论 182

第五节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器械诊疗 184

一、概述 184

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器械诊疗的发展历史、应用原理、临床应用、局限性 184

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器械诊疗的未来展望 188

第十五章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90

第一节 冠状动脉支架类型的选择(金属、药物涂层)与进展 190

一、冠心病介入治疗概述 190

二、冠状动脉支架的现状和进展 190

三、冠状动脉支架的选择 192

第二节 支架内血栓防治进展 195

一、支架血栓的定义及分类 196

二、DES血栓的发生机制 196

三、支架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196

四、支架血栓形成的防治措施 197

第三节 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 199

一、LMCA病变PCI的治疗策略 199

二、LMCA病变PCI的操作技术要点 200

三、LMCA口部病变支架的定位要点 201

四、LMCA病变的最佳投照体位推荐 201

五、IVUS及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左主干PCI中的应用价值 202

第四节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202

一、概述 202

二、分叉病变的分型 203

三、分叉病变处理原则 205

四、分叉病变支架植入技术 205

五、分叉病变支架植入策略 207

第五节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CABG的选择 208

一、稳定型冠心病血运重建策略 208

二、急性ST段抬高ACS的血运重建策略 209

三、急性非ST段抬高ACS的血运重建策略 209

第六节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的争议 210

一、概述 210

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生理特点 211

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开通的意义 211

四、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处理策略 213

第七节 无复流现象分析和处理 213

第八节 血流储备功能评价 217

一、FFR的发展——全新的理论体系颠覆了传统的介入思维 217

二、FFR基本原理——流体力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密切结合 218

三、FFR的测定方法——诱发最大充血相是操作的关键 219

四、FFR的临床意义——指导介入策略的选择 223

五、FFR的局限性——影响临床评估的常见原因 227

六、展望 227

第九节 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应用及争议 230

一、IVUS及OCT概述 230

二、IVUS及OCT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230

三、IVUS及OCT的应用争议 231

第十节 血栓抽吸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使用及尚存问题 236

第十一节 对比剂使用与对比剂肾病发生的争论 238

第十二节 冠状动脉介入的辅助治疗——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新进展 240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进展 240

二、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242

三、抗凝治疗进展 242

第十六章 心力衰竭——过去、现在和未来 244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基本概念——崭新认识已经浮现 244

一、心力衰竭是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244

二、心力衰竭类型和命名 244

三、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244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阶段划分——防治结合的新理念 245

一、心力衰竭阶段划分及其临床意义 245

二、心力衰竭阶段划分的标准和方法 246

三、心力衰竭的阶段划分和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246

第三节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预后改善源于现代理念 248

一、药物治疗的历史沿革 248

二、主要推荐应用的药物 248

三、药物应用的基本方案 249

四、药物应用的步骤 249

五、推荐应用药物介绍 250

六、心力衰竭多药合用——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不容忽视 258

第四节 射血分数保存的心力衰竭(HFpEF)——仍隐在迷雾中 259

一、流行病学 259

二、关于射血分数保存的心力衰竭的争论 259

三、射血分数保存的心力衰竭的现代诊断标准 260

四、射血分数保存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260

第五节 急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研究领域的瓶颈 261

一、基本概念 261

二、急性心力衰竭的分类 261

三、急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分级 261

四、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和评价 262

五、急性心力衰竭基础疾病的处理 265

第六节 心力衰竭生物学标志物B型脑利钠肽(BNP)——争论不断而地位稳固 266

一、历史回顾——历史的选择,毋庸置疑 266

二、BNP和NT-proBNP的特性——两者应用价值相当 267

三、呼吸困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意义确定无疑 269

四、用于心力衰竭的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临床价值很高 269

五、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监测和疗效评价——仍有争议但值得推荐 270

六、其他问题与进展 270

第七节 右心衰竭—并不少见,值得关注 271

一、右心衰竭的基本概念 271

二、右心衰竭的诊断 272

三、右心衰竭治疗的关注点 272

第八节 心力衰竭的整体治疗——未来改善预后的希望 273

一、运动康复训练 273

二、多学科管理 273

三、心力衰竭患者的随访 273

四、心力衰竭患者的教育 273

五、减少再入院的重要性和举措 273

第十七章 心肌病 275

第一节 心肌病概述 275

一、对心肌病的认识过程及分类演变 275

二、心肌病最新分类 276

三、从分子水平认识心肌病 278

第二节 各类心肌病的诊治原则 278

一、扩张型心肌病 278

二、肥厚型心肌病 282

三、限制型心肌病 287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289

五、未分类心肌病 298

第三节 其他器官系统疾病的心脏表现 302

一、法布雷病(Fabry病)——逐渐浮出水面的继发性心肌病 302

二、Fabry病的治疗—替代治疗为主 302

三、Kearns-Sayre综合征——一种特殊的线粒体脑肌病 302

第四节 离子通道病的研究进展 303

一、概念及遗传学基础 303

二、代表性疾病——遗传性长QT综合征 305

三、离子通道病的研究趋势及未来方向 308

第十八章 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310

第一节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进展 310

一、二尖瓣狭窄的介入治疗 310

二、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进展 313

三、主动脉瓣狭窄的介入治疗 315

四、三尖瓣病变的介入治疗及新进展 317

第二节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进展 318

一、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318

二、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320

三、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322

四、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323

五、经皮主动脉瓣成形术 325

六、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术 327

七、肺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328

八、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 329

九、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新进展 330

第十九章 心房颤动 333

第一节 心房颤动的基本概念——一些新认识 333

一、心房颤动分类的演变 333

二、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探索 334

三、心房颤动病因的认识 335

四、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21世纪新的心血管流行病 336

五、临床评估(EHRA分级) 337

第二节 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评估与防治进展 337

一、心房颤动卒中危险分层 337

二、心房颤动抗栓发展历程——从华法林时代到后华法林时代 339

三、特殊临床情况下房颤的抗栓治疗 339

四、左心耳封堵——房颤栓塞预防新手段 340

第三节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节律与室率控制的博弈 340

一、心室率控制 340

二、节律控制 341

第四节 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治疗——地位在提高 343

第二十章 室性心律失常 345

第一节 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 345

一、器质性心脏病 345

二、离子通道病或原发性心电异常 347

三、药物的毒副作用 347

四、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 347

五、医源性心律失常 347

六、物理和化学因素 347

七、非心源性疾病 347

八、心脏的肿瘤和寄生虫病 347

九、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348

第二节 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与危险分层 348

一、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 348

二、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 349

三、不同病因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特征及危险分层 350

第三节 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352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 352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总体评价 354

三、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原则 355

第四节 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359

一、概述 359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360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360

四、导管消融治疗 367

第五节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与ICD 370

一、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370

二、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 370

三、心脏性猝死的病因 371

四、心脏性猝死的病理生理机制 371

五、心脏性猝死的预测因素 372

六、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和紧急救治 373

七、心脏性猝死的预防——ICD的应用 373

第二十一章 心脏起搏与除颤 378

第一节 起搏器与体内除颤器 378

一、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的适应证 378

二、心脏起搏治疗心动过缓 380

三、心脏复律与除颤 385

四、心脏起搏治疗心力衰竭 387

五、未来展望 388

第二节 起搏器治疗规范 388

一、针对缓慢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 388

二、特殊情况下的起搏治疗 390

三、起搏治疗的其他相关问题 391

第二十二章 肺动脉高压 393

第一节 肺动脉高压研究中外简史 393

一、概念变迁 393

二、流行病学 393

三、遗传学 393

四、PAH的传统治疗时代 393

五、前列环素的研发 394

六、1998年WHO第二次全球肺高血压会议 394

七、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问世和发展 394

八、WHO第三次全球肺高血压会议 395

九、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进入历史舞台 395

十、WHO第四次全球DANA POINT肺高血压会议 395

十一、2013年法国尼斯第五次全球肺高血压会议 395

十二、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治中心的发展 396

第二节 “后BMPR2时代”肺动脉高压遗传学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397

一、BMPR2与肺动脉高压 397

二、“后BMPR2时代”肺动脉高压遗传学研究 398

三、未来展望 399

第三节 肺动脉高压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400

一、概述 400

二、PAH注册登记研究回顾 400

三、既往注册登记研究存在的问题 402

四、其他类型PAH患者流行病学特点 402

五、我国PAH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406

六、结论 406

第四节 食欲抑制剂和药物诱导肺动脉高压 407

一、食欲抑制剂与肺动脉高压(PAH) 407

二、致PAH发病机制 408

三、其他药物与PAH 408

四、结语 409

第五节 从几个病例看肺动脉高压诊治原则 409

第六节 肺动脉高压药物治疗进展和新药临床评价体系 419

一、肺动脉高压新型药物发展介绍 419

二、新药评价体系 423

第二十三章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 425

第一节 心脏康复发展历史及演变 425

一、心脏康复发展历史 425

二、心脏康复模式的演变 426

第二节 现代心脏康复的内涵及演变 427

第三节 我国开展心脏康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28

第四节 心脏康复适应证的拓宽 428

第五节 心脏康复的危险分层 429

第六节 运动处方的制定 430

一、运动能力评估 430

二、常规运动康复程序 431

三、运动处方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432

四、运动安全性 433

第七节 心理康复与睡眠管理 433

一、心理康复 433

二、睡眠管理 433

三、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434

第八节 烟草依赖及干预 435

一、烟草依赖的定义 435

二、烟草依赖干预方案 435

第九节 我国心脏康复的漫长道路(困局、机遇及十年规划) 437

第二十四章 心肺复苏 440

第一节 现代心肺复苏的起源和发展 440

第二节 心肺复苏生存链的环节与挑战 440

一、复苏的主要原则:加强生存链各环节的连接 440

二、如何改善实施心肺复苏生存链的各个环节 440

第三节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的基本步骤与原则的进展与争议 441

一、心脏骤停的识别——强调意识判断,弱化呼吸、脉搏判断 441

二、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得以推荐的背景和重要性 442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 442

四、按压-通气比 443

五、气道管理 443

六、自动体外除颤的应用 444

七、提高基础生命支持的质量的主要挑战 445

第四节 心肺复苏中电学治疗的认识和发展 445

一、除颤在心肺复苏中的地位和作用 445

二、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联合使用的新推荐 445

三、起搏的应用 448

第五节 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448

一、气道管理的辅助措施和通气 449

二、心脏骤停基于心律的处理 451

三、心肺复苏期间的监测 452

四、心脏骤停期间药物的给药途径 453

五、心脏骤停期间不推荐常规使用的措施 454

第六节 心脏骤停后的管理 455

一、心脏骤停后管理的目的 455

二、系统性管理以改善心脏骤停后的结局 455

三、心脏骤停后管理概述 456

四、定向体温管理——人工低温 456

第二十五章 双心医学 458

第一节 双心医学的发展历史与困惑——以难以解释的胸痛为例 458

一、历来的困惑 458

二、历史上的归因 458

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458

第二节 医学研究 459

一、焦虑与冠心病的发生(病因学研究——流行病学证据) 459

二、抑郁与冠心病的预后(预后研究——循证医学) 461

三、研究中的问题——精神病学概念、方法的适用性 463

第三节 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思路——不同理解的开始 463

一、患病行为与医患关系——临床心理学视角 463

二、神经症(逃避疾病与逃入疾病) 464

三、从躯体症状入手辨识神经症 464

第四节 开展双心服务的方式 466

一、处理流程——筛查初步诊治 466

二、精神科晤谈与“内科病史采集+躯体检查”的异同 466

三、精神科对临床资料的整理归类 467

四、精神科处理与一般内科处理的区别 467

五、多学科分工与合作 467

六、叙事医学——未来的患病故事等待你帮助患者去改写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