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凝血现象的基本概念 1
凝血知识发展的概况 3
凝血因子的命名问题 6
血液凝固的神经体液调节 6
凝血出血问题与临床工作的关系 7
[附]血液凝固的重要学说 9
第一章 凝血及其有关现象的原理 12
一、凝血活酶形成 12
凝血活酶形成的两个系统 12
外在凝血活酶形成 13
内在凝血活酶形成 14
因子X在凝血活酶形成中的地位 27
二、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27
凝血酶原的生理激活 27
凝血酶原的实验性激活 29
三、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31
纤维蛋白形成反应的阶段性 32
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 34
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 37
纤维蛋白的稳定性 38
影响纤维蛋白形成的因素 40
四、血块回缩 41
血块回缩的机制 42
参与和影响血块回缩的因素 43
血块回缩的生理意义 47
五、纤维蛋白溶解 48
参与和抑制纤溶反应的因素 48
纤维蛋白溶解的机制 55
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 58
六、生理抗凝机制 60
抗凝血酶 60
抗凝血活酶 64
肝素 65
肝脏和网状内皮系统的作用 67
凝血因子的特异抗拮剂 67
七、生理止血机制 67
生理止血因素 68
生理止血过程 75
第二章 血小板及凝血因子 77
一、血小板 77
血小板的形态和超微结构 77
血小板的形成 81
血小板的寿命和存活期限 83
血小板的成分 85
血小板的吸附功能 87
血小板的粘附性、聚集性和粘性变形运动 90
血小板因子3与磷脂 97
血小板的5-羟色胺 101
血小板因子2 103
血小板因子4 103
血小板的免疫反应 103
血小板对血管内皮的修补作用 105
二、纤维蛋白原 105
纤维蛋白原的理化性质 106
纤维蛋白原的制备 108
纤维蛋白原的生成和寿命 109
异常纤维蛋白原 112
纤维蛋白 113
三、凝血酶原 114
凝血酶原的理化性质 114
凝血酶原的制备 115
凝血酶原的生成和寿命 116
Seegers氏关于凝血酶原衍生物的假说 118
Quick氏关于凝血酶原前质的假说 119
凝血酶 120
四、组织提出物 124
组织凝血活酶的作用 125
影响组织凝血活酶作用的因素 125
组织凝血活酶与生理止血 126
蛇毒 128
五、钙 131
六、因子V 132
发现史 132
因子V的制备和性质 133
因子V的激活 134
因子V的生成和寿命 136
七、因子Ⅶ 136
发现史 136
因子Ⅶ的制备和性质 137
因子Ⅶ的生成和寿命 137
八、因子Ⅷ 138
发现史 138
因子Ⅷ的制备 138
因子Ⅷ的性质 140
因子Ⅷ的激活 142
因子Ⅷ的生成和寿命 143
异常因子Ⅷ 144
九、因子Ⅸ 145
发现史 145
因子Ⅸ的制备和性质 145
因子Ⅸ的生成和寿命 147
异常因子Ⅸ 147
十、因子X 148
发现史 148
因子X的制备和性质 149
因子X的生成和寿命 150
异常因子X 150
十一、因子Ⅺ 151
发现史 151
因子Ⅺ的制备和性质 152
因子Ⅺ的生成和寿命 153
十二、因子Ⅻ 153
发现史 153
因子Ⅻ的制备 154
因子Ⅻ的理化性质 154
因子Ⅻ的作用 156
其他 158
十三、因子ⅩⅢ 158
第三章 出血凝血机制的检验原理 160
一、概述 160
二、出血时间 161
三、阿斯匹林耐量试验 164
四、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165
五、血小板计数 166
六、甲皱微循环检查 171
七、凝血时间 176
八、再钙化时间 180
九、血块弹力图象 182
十、血块回缩 184
十一、凝血酶原时间 185
常规试法 185
改易法 194
临床意义 196
十二、凝血酶原、因子Ⅶ及因子X总活动度测定 198
十三、因子Ⅶ及因子X总活动度测定 199
十四、血栓试验 200
十五、蝰蛇毒时间 200
十六、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01
十七、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204
十八、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209
正规试法的原理 210
实验的有关问题 211
简易试法 216
临床意义 218
十九、凝血酶生成试验 221
二十、凝血酶时间 224
二十一、接触激活试验 225
二十二、凝血纠正试验 228
二十三、凝血酶原测定 231
二十四、因子V测定 240
二十五、因子Ⅶ测定 242
二十六、因子Ⅷ测定 243
二十七、因子Ⅸ测定 247
二十八、因子X测定 248
二十九、因子Ⅺ测定 249
三十、因子Ⅻ测定 251
三十一、因子ⅩⅢ检验 252
三十二、纤维蛋白原测定 253
三十三、凝血酶测定 255
三十四、血小板因子3测定 256
三十五、血小板渗透性脆性试验 260
三十六、血小板粘附性测定 261
三十七、血小板聚集试验 266
三十八、血小板抗体检验 268
三十九、纤维蛋白溶解检验 275
四十、体内抗凝剂检验 286
四十一、血液凝固性过高 295
第四章 出血凝血疾病的诊断 298
一、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298
二、出血性疾病的初步鉴别诊断 299
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303
四、爱-唐氏综合征 305
五、过敏性紫癜 305
六、坏血病 306
七、单纯性血管性紫癜 307
八、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08
九、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发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310
十、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 311
十一、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312
十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12
十三、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 315
十四、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 316
十五、“低凝血酶原血症” 324
十六、凝血酶原缺乏症 325
十七、因子V缺乏症 327
十八、因子Ⅶ缺乏症 327
十九、因子Ⅷ缺乏症 328
二十、因子Ⅸ缺乏症 330
二十一、因子X缺乏症 331
二十二、因子Ⅺ缺乏症 331
二十三、因子Ⅻ缺乏症 332
二十四、因子ⅩⅢ缺乏症 334
二十五、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334
二十六、去纤维蛋白综合征 336
二十七、流行性出血热 340
二十八、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343
二十九、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44
三十、抗血液凝固性出血 345
三十一、血栓形成 345
三十二、假性血友病 348
三十三、肝脏病 351
三十四、再生障碍性贫血 353
三十五、尿毒症 354
三十六、白血病 357
三十七、先天性心脏病 358
第五章 检验方法 360
一、常用试剂和一般技术 360
1.抗凝剂 360
2.凝固剂 360
3.吸附剂 362
4.兔脑浸液 363
5.部分凝血活酶 363
6.溶血产物 364
7.缓冲液 365
8.生理盐水 365
9.血浆 365
10.硫酸钡吸附血浆 365
11.血清 365
12.血小板悬液 365
13.玻璃器皿的硅化及脱硅 366
14.玻璃器皿的洗涤 366
15.采血和分离血浆 366
16.观测凝固终点 367
二、出血时间测定 367
纸片法 367
加压法 368
二、次出血时间 368
三、阿斯匹林耐量试验 368
四、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369
束臂试验 369
负压法 369
五、血小板计数 369
复方尿素稀释液法 369
复方铁氰化钾稀释液法 370
六、凝血时间测定 370
试管法 370
硅化试管法 371
七、再钙化时间测定 371
血研所法 371
Biggs与Macfarlane氏法 371
西里替时间 372
八、血块回缩测定 372
全血定性试验 372
定量法 373
半定量法 373
血浆法 373
九、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374
血浆-脑粉法 374
全血法 374
纠正试验 375
十、凝血酶原、因子Ⅶ及因子X总活动度测定 375
PP试验 375
十一、因子Ⅶ及因子X总活动度测定 377
Owren与Aas氏法 377
deVries氏法 379
十二、“总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380
十三、蝰蛇毒时间测定 380
十四、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381
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381
十五、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382
Dreskin氏法 382
Quick氏法 383
加热兔脑试验 383
纠正试验 384
十六、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384
正规试法 384
Hicks与Pitney氏简易法 385
Sirridge氏简易法 386
十七、凝血酶生成试验 387
全血法 387
十八、凝血酶时间测定 389
方法Ⅰ 389
方法Ⅱ 390
[附]类肝素活性检验 390
十九、接触激活试验 390
间接玻璃激活试验 390
西里替-6试验 391
二十、凝血酶原测定 392
定性试验 392
二期试验面积法 393
内在凝血活酶法 393
Koller氏一期法 394
二十一、因子V测定 395
定性试验 395
Wolf氏改易法 395
Biggs与Macfarlane氏法 395
二十二、因子Ⅶ测定 396
定性试验 396
Hall氏法 396
二十三、因子Ⅷ测定 396
定性试验 396
再钙化血浆法 396
凝血活酶生成法 397
二十四、因子Ⅸ测定 398
定性试验 398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法 398
凝血活酶生成法 399
二十五、因子X测定 402
定性试验 402
Hougie氏法 402
二十六、因子Ⅺ测定 403
定性试验 403
Horowitz氏法 403
Rapaport氏法 404
二十七、因子Ⅻ测定 405
定性试验(再钙化时间纠正试验) 405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法 405
二十八、因子ⅩⅢ检验 406
血浆凝块溶解试验 406
二十九、纤维蛋白原测定 407
稀释全血凝固法 407
稀释血浆凝固法 408
亚硫酸钠-双缩脲法 408
凝血酶时间法 409
三十、凝血酶测定 409
纤维蛋白原标定法 409
三十一、血小板因子3测定 410
凝血活酶生成法 410
白陶土时间法(PF-3有效性测定) 411
三十二、血小板渗透性脆性试验 413
凝血活酶生成法 413
三十三、血小板粘附性测定 413
体内粘附性测定 413
体外粘附性测定 414
三十四、血小板聚集试验 415
简易血小板聚集试验 415
三十五、血小板抗体检验 415
凝集法 415
三十六、纤维蛋白溶解检验 417
血块溶解时间 417
稀释血块溶解时间 418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419
连续凝血酶时间 421
三P试验 422
稀释三P试验 422
乙醇胶试验 423
三十七、抗凝血酶Ⅲ测定 424
Quick氏法 424
三十八、肝素测定 424
Quick氏法 424
三十九、体内抗凝剂检验(上) 426
凝血时间法 426
再钙化时间法 427
凝血酶原消耗试验法 427
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法 428
因子Ⅷ与因子Ⅸ抗体 428
四十、体内抗凝剂检验(下) 429
脑凝血活酶与血浆因子反应的抑制剂 429
中和脑凝血活酶的灭活剂 429
四十一、肝素耐量试验 429
Gormsen氏法 429
Soulier氏法 430
四十二、“迟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430
Thompson氏法 430
Schmidt与Clifford氏法 431
附录出血性疾病的遗传问题 432
附表常用名词的缩写和全称 435
主要参考文献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