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一 3
上古文籍 3
古史之谬 4
四岳为一人 5
尧不诛四凶 7
许由让天下非难 8
巢、许非旷士 11
帝尧善爱其子 12
瞽、象杀舜之由 13
“纳于大麓”非“山麓” 15
象刑辨 16
舜葬苍梧考 18
《禹贡》为古今地理之祖 19
帝赉良弼 21
“伊尹放君”之误 23
微子不奔周 25
夷、齐辨 27
商之后独盛于夏、周 31
太王未尝翦商 33
武王追王明文 34
《金縢》非古《书》 36
三监、武庚之叛不同情 38
汤、武不可并言 40
殷有三人 43
世官之弊 44
封建难复 47
井田不可行 51
三《书》纪周穆王之贤 58
周过其历之谬 60
千百年眼卷二 65
孔子著述 65
《南》、《雅》、《颂》无优劣 66
二《雅》当以体别 68
《诗序》不可废 71
歌诗与作诗不同 73
春秋逸《诗》、《书》 76
《诗·小雅·雨无》解 78
不日成之 79
管仲知鲍叔尤深 80
废井田自管仲 82
风马牛不相及 83
尾大不掉 84
左氏贬荀息 85
晋文公知大计 86
秦缪公学于宁人 88
秦霸不由孟明 89
秦三良之殉不由缪公 91
赵盾弑君报 92
董狐疑词 94
胶舟之报 95
楚子问鼎 97
楚之不竞 99
季子之贤有定论 100
《论语》出闵子门人手 102
老彭即老聃 104
左氏非丘明 105
子羽貌武 107
南子是南蒯 108
匏瓜 111
“执礼”之“执”当作“埶” 112
立言之难 113
孔子无所不佩 114
孔子不梦周公非衰 116
季文子三思 117
孔子请讨陈恒 120
阳虎之奸 123
鲁公室与战国相终始 125
四科不列曾子 127
子贡不如仪封人 129
曾点二事俱不类 133
千百年眼卷三 137
子夏《易》说 137
儒者说《春秋》之失 138
孔子不言乐 140
三礼之乖异 141
鲁郊禘不出成王之赐 144
春秋葬不择时 148
庄周未能忘情 150
孟子非受业子思 151
孟子性善无定论 153
孟子权衡失准 155
曾、孟称孔子 156
夫子贤于尧、舜 157
螬可疗目 158
孟子不行三年丧 160
孟子辟杨、墨 161
孟子善言《诗》 163
《诗》亡辨 166
孟子不尽信《武成》 168
告子性学 169
《孟子》句读 170
魏襄王竹简与孔壁同功 171
孙叔敖碑考 173
孙武入郢之举疑伪 175
子胥、种、蠡皆人杰 177
吴亡不系西施 180
西施不随范蠡 181
大赦始于春秋 183
苏代为燕昭间齐 184
乐毅、田单两贤相厄 185
乐毅去就无歉 189
田单用疑 190
商鞅善托其君 191
商鞅徙言令便者 193
虞卿复相赵 194
仲连使秦不终帝 195
杨龟山误贬蔺相如 196
救阏与非奢不可 197
平原君所失不独毛遂 199
范雎、蔡泽倜傥 200
应侯用蔡泽 202
秦先时自有张禄 204
吕不韦之愚 205
黄歇之祸不在李园 207
燕、吴之所以亡 209
客非负齐 210
千百年眼卷四 215
秦用客之功 215
战国九流中辩士 216
古文多譬况 217
读书句读 220
古书之伪 224
秦之所以帝 228
秦法弃灰有故 230
秦不绝儒生与经籍 231
秦火后遗书 235
坑儒考 237
秦世文章 238
黔首之称不自秦始 239
九鼎不为秦用 240
长城不自始皇 242
立扶苏无救于亡秦 243
秦亡不由兵弛 244
章邯未可轻 246
天亡秦 247
陈涉秦民之汤、武 249
范增智不如儿女子 250
项氏之忧不在沛公 252
相不足凭 254
高帝入关有天幸 255
高祖为义帝发丧 256
汉王未尝颠倒豪杰 257
高祖酬赏遗辕生 259
侯公碑考 261
萧何器识 263
萧何治未央宫有深意 264
漂母风旨与圯上老人同 265
韩信威名 266
韩信有后 267
汉告反之侈封 269
张良未尝为韩 270
汉高祖尊母不尊父 271
高祖赐姓之陋 273
虞美人、戚姬 274
汉初封计户口 275
高祖竟王刘濞 276
吕后邪谋在暮年 278
平、勃未可议 279
四皓赐碑 280
左右袒所以令众 282
汉文赐吴王几杖 283
淮南厉王未尝反 284
文帝奢俭之异 286
千百年眼卷五 289
文帝用贾生 289
《过秦论》出《丹书》 292
贾生厚德 293
宣室不宜名斋殿 293
赵、盖、韩、杨之冤不由廷尉 294
李广无长者风 296
文帝不能用李广 298
文帝复行族诛之法 300
短丧不自文帝 302
七国缓削则不反 305
袁盎幸免 306
亚夫之死以忌 307
窦太后专制 308
武帝纪元 310
武帝封建多不克终 311
太常卿用侯 312
汉和亲与宋岁币等 314
申公不知止 315
司马安拙宦 317
卜式不习文章 318
田千秋之贤 319
汉武怜才 320
司马相如《美人赋》 322
视草之义 323
董仲舒忠、质、文之说甚谬 324
太史公权衡 328
史迁文章宾主 329
太史公知己 330
《史记》多为后人淆乱 332
史迁不解作赋 333
武帝遗命 334
武帝神智 335
苏武娶胡妇有见 336
霍光疏昌邑王之罪 337
交道之弊 339
西汉文章之陋 340
汉用吏胥之效 341
赵充国屯田是计 343
陈汤之功不当以矫制废 345
二疏之去以许伯 346
言灾异不当著事应 348
歆、向废图谱之学 350
图谱之益 354
千百年眼卷六 359
汉儒解经之陋 359
古《易》 361
《尚书》古文、今文辨 362
毛、郑说《诗》之妄 366
卫宏序《诗》之谬 367
声歌之妙至晋而亡 368
扬雄始末辨 370
方望贤于范增 373
高、光二帝不可优劣 374
子陵不仕有深意 375
客星为灾 376
伏波未是烈士 377
《汉书》真本 378
班掾史妙 380
杨王孙、文翁史失其名 381
《汉书》缺典 382
程伊川论班、马 383
明帝前已有佛典 384
汉选法之善 386
汉乡亭之重 388
陈蕃悬榻 390
李膺已甚 391
景毅耻不与党锢 393
清谈始于汉末 394
蔡中郎秘《论衡》 395
蔡邕有后 396
汉末史传屈笔 397
孔文举关系 398
刘表工书 400
曹操不复姓 401
曹操疑冢 402
曹操讽汉复九州 403
孙权之劣 404
昭烈先声 405
借荆州所以保吴 406
荆、蜀形势 407
取刘璋不系孔明 408
昭烈遗命之非 409
《梁父吟》讥晏子 410
孔明比管、乐有取 412
子房、孔明学术 413
孔明事业文章 414
《出师表》缺句 416
司马懿非孔明敌 416
杨颙不知孔明 418
武乡遗言不及姜维 419
八阵图 420
汉祚之长 421
高贵乡公文学 422
李密《陈情表》讹字 423
阮籍巧附司马昭 424
晋室久乱 426
晋武以不废立致乱 427
晋史矛盾 428
惠帝废储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