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1章 北京的历史变迁与旧城风貌特征简述 9
1.1 北京城历史变迁概述 10
1.2 旧城的传统风貌特征 11
1.2.1 清晰的城郭、宏大的宫殿群 12
1.2.2 对称布局、贯穿南北的轴线 14
1.2.3 功能完整、有机活泼的水系 15
1.2.4 平直整齐、宽窄有序的路网 16
1.2.5 “胡同——四合院”居住形态 17
1.2.6 开阔的空间、起伏的天际线 19
1.2.7 丰富的街道对景和视线走廊 20
1.2.8 主次分明、对比强烈的色彩 20
1.2.9 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1
1.3 近现代空间形态演变 22
1.3.1 宽阔的马路贯通穿行 22
1.3.2 河湖水道逐渐消失了 24
1.3.3 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 26
1.3.4 多、高层建筑无序浸入 27
1.3.5 轴线从封闭走向开放 28
第2章 旧城风貌演变的若干阶段与内在动因 33
2.1 1949年至1958年——整体保护旧城的机会丧失 34
2.1.1 “梁陈方案”的败退 34
2.1.2 《规划草案》定命运 35
2.2 1958年至1978年——“文化大革命”形成众多后患 36
2.2.1 双文明受冲击 36
2.2.2 经租房埋后患 37
2.3 1978年至1990年——住房需求引发了就地改造 38
2.3.1 保护意识渐复苏 38
2.3.2 住房需求促改造 39
2.4 1990年至2003年——发展需求带来又一轮冲击 40
2.4.1 名城保护体系崭露头角 40
2.4.2 经济狂潮带来剧烈冲击 42
2.5 2003年至2009年——奥运会申办助力整体保护 45
2.5.1 认识水平显著提升,规划体系更趋完善 46
2.5.2 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实践摸索不断深入 49
2.6 2009年至2014年——转型发展促保护措施完善 57
2.6.1 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 57
2.6.2 拓展保护理念,推进公众参与 59
第3章 旧城保护体系和实践演进的四个阶段 63
3.1 文物保护单位——从单纯保护到合理利用 64
3.1.1 类型丰富、数量多 65
3.1.2 不断扩展保护对象 66
3.1.3 加强地下文物保护 69
3.1.4 注重历史环境保护 71
3.1.5 促进文物合理利用 73
3.2 历史文化街区——从只看见物到也关注人 77
3.2.1 抢救性地划定历史文化街区 77
3.2.2 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80
3.3 旧城整体保护——从格局保护到政策制定 85
3.3.1 保护与重构旧城整体空间格局要素 85
3.3.2 提出促进旧城健康发展的策略措施 99
3.4 文化遗产保护——保护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03
3.5 以前门大栅栏地区为例看规划思路的演变 104
3.5.1 大栅栏地区的概况 104
3.5.2 文物保护单位阶段 105
3.5.3 历史文化街区阶段 106
3.5.4 旧城整体保护阶段 108
第4章 制约旧城有效保护与特色彰显的问题 111
4.1 在保护理念和方法上未达成共识 112
4.1.1 什么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原貌保护? 112
4.1.2 要真实的生活还是要亮丽的布景? 115
4.1.3 历史文化街区的人口应该置换吗? 118
4.1.4 文化(创意)产业与保护相容吗? 119
4.1.5 拓宽马路就能解决旧城的交通吗? 122
4.1.6 旧城的地下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吗? 124
4.1.7 文物迁建是该禁止还是可以容忍? 125
4.2 政策缺失、导向不明,或不连贯 126
4.2.1 功能集聚,统筹协调乏力 126
4.2.2 交通政策不明,车满为患 128
4.2.3 产业发展缺乏清晰的导向 129
4.2.4 产权政策及人口政策模糊 130
4.2.5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缺乏针对性 134
4.3 法律法规与实施保障机制不健全 138
4.3.1 法律法规及导则不健全 138
4.3.2 两城区与各部门缺统筹 140
4.3.3 公众参与制度很不完善 143
4.3.4 缺乏良好的投融资机制 146
4.4 规划指标不当及规范标准缺支撑 147
4.4.1 指标缺失或不适当 147
4.4.2 规范标准老旧僵硬 149
4.5 规划层级死板、规划研究不深入 150
4.5.1 保护规划难落实 150
4.5.2 旧城缺整体设计 151
4.5.3 应对破坏缺理论 152
4.6 设计施工水平低、管理过于粗放 153
4.6.1 设计水平低、施工不精细 153
4.6.2 管理粗放,缺乏细心思考 153
第5章 对旧城保护与发展目标的分析和思考 157
5.1 对总规与当前形势的理解 158
5.1.1 总规展现的愿望 159
5.1.2 北京面临的形势 159
5.2 国际名城保护发展的启示 160
5.2.1 “顶级、楷模”是目标 160
5.2.2 强化新城,缓解中心区 164
5.2.3 让老城在保护中求发展 166
5.3 旧城保护发展的目标构想 169
5.3.1 旧城作用与地位分析 169
5.3.2 旧城的职能定位分析 170
5.3.3 旧城的目标构想分析 171
第6章 促进旧城有效保护和特色彰显的策略 175
6.1 策略一——加强旧城整体保护与传统文化内涵挖掘 176
6.1.1 加强骨架保护,展示城市历史之魂 177
6.1.2 分类引导,强化历史文化街区特色 182
6.1.3 继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 186
6.1.4 加快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191
6.1.5 加强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价值总结 194
6.2 策略二——增强旧城融合、创新、展现文化的能力 197
6.2 1 构建完善的公益文化设施体系 197
6.2.2 大力促进文化产业链条的形成 201
6.2.3 以文化探访路形式促资源整合 203
6.2.4 以文化活动的形式促文化之都 208
6.3 策略三——为旧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10
6.3.1 功能与人口疏解优化的配套政策 210
6.3.2 土地出让与传统四合院交易政策 215
6.3.3 以公交、骑行为导向的交通政策 216
6.3.4 文化事业及产业共同发展的政策 224
6.3.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的扶持政策 225
6.3.6 政府与百姓保护责任共担的政策 226
6.4 策略四——为旧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226
6.4.1 完善法规条例,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227
6.4.2 大力发挥名城保护委员会统筹作用 228
6.4.3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鼓励居民自治 230
6.4.4 形成稳定的规划、设计、施工队伍 234
6.4.5 设立保护专项资金,建立融资平台 236
6.5 策略五——针对旧城特征确立规划方法和规范指标 238
6.5.1 加快保护规划编制和修编 238
6.5.2 加强规划衔接,确保实施 239
6.5.3 开展旧城整体性城市设计 240
6.5.4 细化优化各类标准及指标 242
6.5.5 鼓励市政技术与材料创新 244
6.5.6 完善适应旧城的交通系统 246
6.6 策略六——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 250
6.6.1 推进小型公共活动空间和绿地建设 251
6.6.2 完善重要文物及公共建筑周边环境 254
6.6.3 完善美化人行步道形成宜人的网络 255
6.6.4 维护街区的公共秩序保持干净整洁 256
6.6.5 树立精细化意识建立常态管理制度 261
第7章 结语——提升全市域保护工作力度 265
7.1 拓展名城保护的内容 266
7.1.1 强大遗址的保护与研究 267
7.1.2 加强皇家园林体系的保护 268
7.1.3 加强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 269
7.1.4 加强新城乡镇特色的保护 273
7.2 提升区县的保护意识 276
7.3 面向更广阔的京津冀区域 278
参考文献 279
后记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