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版序 3
自序 7
导论 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16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19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20
一、生死是痛苦的 20
二、生死之痛是可以解决的 23
三、生死的真相 24
第二节 佛教业报论 26
一、业因 27
二、业缘 30
三、业果 32
四、业报 33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35
一、生命现象的轮回 36
二、现实情绪的轮回 38
三、超越轮回的束缚 40
第二章 以觉为本——觉悟乃人生之真谛 43
第一节 本觉与生死 44
一、本觉如镜 46
二、生死如尘 48
三、生死即本觉 49
第二节 始觉与慈悲 52
一、始觉之层次 53
二、慈悲之内涵 55
三、修慈悲的机遇 58
第三节 究竟觉与净土 60
一、心灵的彻底解放 61
二、生命的完美归宿 63
上篇 临终之正面关怀 70
第三章 临终关怀——关怀为真情之透露 73
第一节 临终关怀之概念 74
一、生命的尊严 75
二、生命的洒脱 77
三、生命的伟大 79
第二节 临终关怀之范围 81
一、关怀老病死 82
二、觉醒成年人 88
三、培养青少年 90
第四章 正面关怀——死亡为光明之回归 95
第一节 死亡的过程 97
第二节 真情与爱心的关怀 113
一、改善临终者的环境 114
二、改善临终者的观念 128
第三节 智慧与慈悲的关怀 145
一、死亡的契机 146
二、走向解脱道 149
第五章 殊胜关怀——佛法是殊胜之通道 155
第一节 净宗助念往生 156
一、什么是助念 157
二、为什么助念 158
三、为何念阿弥陀佛 159
四、助念方法 160
五、莲花化生 168
第二节 密宗迁识往生 171
一、何为迁识 171
二、意识转换 172
三、基本修法 176
四、迁识往生 179
第三节 法物利益亡者 181
一、金光明沙 181
二、咒轮 182
三、往生被 186
第四节 善后事宜 189
一、废除传统仪节 189
二、丧仪办理注意事项 190
三、修福超荐注意事项 191
四、设置灵堂 192
五、殓、殡仪式 192
六、葬礼 194
第六章 中阴救度——中阴是救度之良机 199
第一节 中阴之情境 200
一、强光与化佛出现的法性中阴 201
二、六道净光 205
三、中阴身 205
第二节 中阴之救度 208
一、密教的中阴救度 208
二、大乘的荐亡超度 211
下篇 临终自我关怀与反向关怀 218
第七章 自我关怀——自我即生死之主人 223
第一节 我是谁 224
一、凡我 226
二、神我 228
三、假我 230
四、真我 231
第二节 我与生死 234
一、人我与法我 236
二、分段与变易 238
三、无我与无生 243
第八章 超越自我——无我即解脱之前提 245
第一节 临终自我关怀之层次 246
一、豁达者的镇定 247
二、哲学家的微笑 248
三、人天乘的平和 250
四、声闻人的洒脱 251
五、辟支佛的安然 252
六、菩萨们的慈祥 254
第二节 临终自我关怀之方法 256
一、自我训练法 257
二、自我关怀法 270
第三节 临终自我关怀之事例 276
一、早期佛教的自我关怀 276
二、汉传佛教的自我关怀 281
第九章 反向关怀——慈悲从爱心中爆发 289
第一节 反向关怀之概念 290
一、身体的反向关怀 291
二、语言的反向关怀 293
三、意识的反向关怀 298
第二节 反向关怀之层次 300
一、世间恩情的延续 300
二、生命哲思的回馈 302
三、人天善法的流露 305
四、多闻圣者的回顾 306
五、解脱菩萨的爱心 307
六、大恩佛陀的慈悲 308
第十章 智者回眸——智慧从实践中生起 315
第一节 反向关怀之训练 316
一、认识苦的现实 316
二、发起四弘誓愿 318
三、修习六度万行 319
四、养成四摄风格 321
第二节 反向关怀之方法 324
一、慰劝学人勿生忧恼 324
二、安排学人料理后事 325
三、开示学人日常行仪 327
四、启发学人思想见地 328
五、指出学人用功要点 329
六、规定学人生命取向 330
七、留给学人悬念感恩 331
第三节 反向关怀之事例 333
一、佛陀的涅盘纶音 333
二、菩萨的反照光明 336
三、祖师的生命绝唱 338
四、大德的千古回声 344
结语 佛教临终关怀的现实意义 348
一、尊重生命 349
二、净化人心 351
三、庄严国土 352
四、利乐有情 352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