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读 1
第一部分 从管理到服务 5
1.建立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11
教育发展需要政府公共职能的回归 11
从政府职能转变中寻找突破口 12
公共教育服务的基本要义 14
用好制度资源是履行公共教育服务的关键 18
2.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19
从单向管理转向公共治理 19
立足普惠制定公共教育政策 21
培育校长的公共教育服务意识 25
3.凸显公共服务意识的制度创新 27
委托管理撬开政府职能转变的壁垒 27
跨越随迁子女异地就读的户籍鸿沟 33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制度 42
引入非营利制度为民办教育发展可拓展体制空间 47
探索建立“异地中高考”依凭制度 53
第二部分 动态认识均衡 59
1.均衡发展,破解世界教育发展难题的考量 65
均衡发展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65
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现实而迫切的任务 66
正确认识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刻内涵 69
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 72
2.抬升底部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74
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础 74
上海推进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79
对基础教育发展若干社会关注热点的回应 89
3.高位均衡主要是内涵均衡 95
上海义务教育进入高位运行阶段 96
高位均衡需要关注的核心要素 100
“新优质学校”的样本意义 102
第三部分 踏上转型之路 107
1.转型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 114
转型发展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 114
基础教育转型发展命题的破解 119
让现代化的城市充满教育幸福感 122
是转型就会有冲突 123
用转型发展的实践说话 124
2.评价改革是教育转型的突破口 130
学业质量评价需要“拨乱反正” 133
“绿色指标”还原教育丰富内涵 135
用“绿色指标”为教育教学定期“体检” 138
“绿色指标”需要不断刷新 144
3.以专业引领为教育转型保驾护航 145
重心下移,激活基层的智慧和创造力 148
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152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高课程指导能力 158
以发展性督导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160
教育督导呼唤专业化发展 168
4.为实现“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而努力 171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与教育的作为 172
创新素养培育的本质和意义 177
用课程浸润学生的创新因子 178
提高教师软实力需要硬功夫 180
教研重心聚焦师生个性化发展 181
让研究学生成为教师专业自觉 184
第四部分 深化课程改革 189
1.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195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体系 200
重新定位课程的建设、实施与评价 203
以项目为载体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207
校本课程的管理、实施与价值追求 212
2.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217
准确理解学科的整体育人功能 217
学校德育的任务:建设师生的精神家园 222
在课程教学中落实“两纲”教育 224
尊重儿童天性,积极发挥少先队育人功效 226
给中职德育注入丰富的精神内涵 229
3.重视课程实施,改善教与学 232
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32
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 236
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创生与落实 239
抓好五环节,提高课程执行力 242
改进备课要做到五个“关注” 244
改进作业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 248
丰富学生学习经历的快乐日活动 250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252
法国“做中学”活动给我们的启示 265
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服务 273
4.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意义 277
加强课程领导:现实的挑战与应对的策略 277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领导能力 284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应处理好四对关系 292
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295
第五部分 聚焦学校变革 297
1.学校变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落脚点 303
学校发展阶段及其发展规律 303
特色学校与特色建设 307
内涵发展阶段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 311
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17
2.重新定义“好学校” 319
好学校的标准 320
关注人的发展是优质学校的核心 322
让学校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 324
办有鲜明特色的民办优质学校 329
给“问题”学生一个调适的港湾 331
3.在世界坐标系下看高中的发展态势 336
高中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期 337
引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发展 340
21世纪历史名校的使命 348
实现大学附中新的跨越 353
第六部分 未来已来之间 357
1.教育是一项没有终点的公共服务事业 364
面向未来,从经验走向科学 364
在不断超越中实现自我超越 372
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与思考 376
2.社会进步为基础教育拓展了发展空间 383
新时代呼唤建立家校新关系 384
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387
携手大学,优化人才早期培养环境 391
3.未来我们更要做的是“回归” 395
个性化教育的未来走向 395
未来的教育科研需更凸显人的位置 398
我的教育理想 400
著者主要文献目录索引 405